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心脑同治     
庄欣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5-189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论心脑同治     
庄欣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5-189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探求裴正学教授“心脑同治”学术思想的内涵。临床应强调培补元气,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痰瘀同治,标本兼顾;辛香宣通,引经透络;虫类走窜,搜邪剔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取类比象,藤类入脉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和痰瘀同治及化瘀药物层次性选择问题,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季帅  张军平  吕仕超  杨萃 《中医杂志》2013,54(2):114-116
心脑同治学说是基于共同的病位——心脑之络脉而提出的异病同治的治疗思路,虽有在心、在脑之别,但是心与脑之间有络脉直接联属,心脑血管疾病在病位、病因及病机演变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心脑互为体用,共主神明,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见心病而兼治脑,见脑病而兼顾心.冰片在循环系统的治疗中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自古以来医家多以佐使之药用之.冰片不仅具有引药上行,促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升高,治疗脑系疾病的作用;而且具有引药旁行,促使血药浓度升高,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冰片及含冰片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以及整和调理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孙利民 《中医杂志》2012,53(19):1705-1706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上心脑相通,而临床上心脑共病在老年患者中极为普遍,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往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主张对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的老年患者心脑同治,此亦中医整体观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36-1238
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分别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胸痹心痛"等范畴,两者病位虽然不同,但联系却相当紧密。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心脑之络脉,络、脉是心脑沟通的渠道,其病理基础络脉损伤,络脉失养、络脉瘀阻及毒损络脉的病理改变是一致的。因此从络病理论探讨心脑同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心脑同治明确了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脑同治"针刺法结合认知康复改善脑梗死恢复期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47例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及单盲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支持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以"心脑同治"针刺法结合计算机认知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计算机认知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2组均借助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体及中西医学的系统本质,论述状态医学与心脑同治的合理性与科学价值。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论述人体及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学的共同本质,并由此论证心脑同治的合理性与科学价值。结果:状态医学是系统科学与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模式,是心脑同治的科学理论基础。结论:状态医学与心脑同治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娄必丹教授认为,神志疾病主要责之心脑,心脑功能失常则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患儿认知障碍的主要病机。目前,临床治疗ASD多单纯选用头针,娄教授基于“心脑同治”理论,提出宁心调神针刺方法。该针刺方法选用心经之神门、通里、少海及心包经之内关、大陵以宁心调神,聪脑益智,头部选用督脉之百会、印堂、神庭,配合经外奇穴四神聪和本神穴(与神庭穴组合为“智三针”穴组)以通督调神、醒神益智。  相似文献   

10.
失眠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不交.心脑共主神明,二者功用同等重要且相互联系,故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以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曹洪涛 《西部中医药》2016,(10):139-141
通过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进行系统阐述,论证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普爱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疗效以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治疗前后两组血浆BNP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疗效(68.3%)比较,研究组疗效(86.7%)明显增加,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研究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治疗冠心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血浆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患者一般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保持完好,尚未达到AD的诊断标准。由于MCI被认为是AD的前期状态,而AD中晚期疗效不佳,故对MCI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MCI在治疗上大多是沿用对AD治疗的药物,疗效尚不确定,因此研究中医对MCI的认识和治疗更能体现中医特色。本文主要从中医对MCI的认识、辨证分型标准及中医药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进一步掌握MCI的动态,为提高中医药疗效、降低AD的发病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铭  雷燕 《辽宁中医杂志》2012,(6):1016-1018
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医防治冠心病的特色和优势,指出充分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是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从"双心"疾病和冠心病冬季预防两个角度,介绍了关于中医防治冠心病和发展活血化瘀理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特别认为中医防治冠心病应该坚持以活血化瘀理论为基础,选择符合中医特点并体现中医优势的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使其做到疗效确切,机制清楚,另辟蹊径,扬长避短,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防治的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仍然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加之治疗中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使其在抑郁症的防治方面可能有潜在的优势。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中药复方的成分更加复杂,因此该文重点探讨单味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作用规律。不少研究者从历史文献或者不同医者的临床经验中发掘出了较多具有防治抑郁症作用的中药。目前已知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引发抑郁症,二是神经细胞可塑性及相关信号通路改变导致抑郁症,三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激化引发功能紊乱而出现抑郁症,四是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引发抑郁症。中药究竟是通过哪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归经理论是中药临床使用中的重要指导法则,中药的不同归经与不同药理作用机制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关系?为解决这2个基本问题,该文系统梳理了所有文献库中有关中药防治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中药归经与4种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该研究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的中药防治抑郁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80例肺心病的护理总结,体会到护理的重点,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依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注意对心理的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涵盖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调节性细胞死亡(RCD)是可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程序性坏死、自噬、细胞焦亡等多种形式,拥有独特的生化、形态特征。研究表明,缺血条件下调控RCD可促进细胞生存、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在延缓VCI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化学药治疗VCI主要对改善血管风险因素及对发展到痴呆阶段后的认知能力进行干预,使用临床已成熟的药物较多,用药安全,但药效一般,对神经细胞的RCD调控较少。临床上也广泛使用中医药治疗VCI,疗效较好,但尚未明确其具体机制,其与RCD的关系也缺少相关总结。综述VCI中铁死亡、细胞焦亡、线粒体自噬及依赖性细胞死亡等不同形式RCD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对RCD的调控、对VCI的治疗作用,以期为探索临床VCI治疗的潜在靶点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现状,提出RA中医诊治的思路:从中医病因病机的特点以及辨治与结合现代检查,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来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提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