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毒邪学说始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代,明清时代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发展达到高潮。笔者综述了从秦汉至明清医家对毒、毒邪、毒邪学说的认识和研究,为973课题"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学研究"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屈静  邹忆怀  支楠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29-1631
<正>毒邪学说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发展达到高潮。有关内毒、毒邪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现将其分为概念、致病特点、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分述如下。1毒邪概念1.1明确区分内毒与外毒传统涉及毒邪虽有医家指出毒可  相似文献   

3.
黄海涛 《国医论坛》1999,14(3):19-20
“毒”邪作为多种疾病特别是温病的病因,早在《内经》中已有涉及。而近年来,对“毒”邪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应的诊治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并已形成一种学说。但这一学说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1“毒”不能作为温病的独立病因赵氏[‘]汇集了多家意见,认为“温病病因中必有某种共同的致病因素,将此拟称为毒”。并将“毒”的概念定义为“(毒),多指或由邪气侵入,或由邪气产生,或由邪正剧争后产生的某些产物。这些毒性物质干扰破坏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平衡,即阴阳失调,促使温病发展和恶化”。把温病的病因统…  相似文献   

4.
毒邪学说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复习中医文献,阐述毒邪学说在救治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总结毒邪学说在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指导意义,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自然界"至而不至","不至而至"的非时之气频繁出现,时行感冒——这种因时行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时行疾病也常常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因此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医家对"毒"的含义,探讨毒邪学说的理论,指出时行感冒的辨证应重视其外感与内生之毒邪,进而分析临证时应如何从毒论治时行感冒。  相似文献   

7.
中风毒邪学说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风毒邪学说认为,中风后产生的瘀毒、热毒、痰毒等毒邪损伤脑络是中风病发病和损害的最直接病机,以中风毒邪学说指导治疗中风病,以解毒通络为大法,可使中医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疗效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对一些临床疑难病证如血管性痴呆、糖尿病性脑病等的治疗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炎症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关键致病特征,其过表达可致心肌肥大、凋亡及纤维化,加重心衰的进程。巨噬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参与炎症反应及维持心脏稳态。巨噬细胞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微环境的刺激下,巨噬细胞可极化2个亚群:经典激活的M1型和替代激活的M2型,两者相互拮抗。当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表型M1为主时,启动炎症反应;以抗炎表型M2为主时,发挥抑制心衰炎症、修复组织作用。同时,在心衰发展的不同阶段,M1和M2之间可相互转化,这与中医学说的阴阳制约、平衡和转化内涵相似。基于此,笔者拟通过阴阳理论来阐明M1与M2型巨噬细胞之间的关系,提出临床防治心衰应重视微观和宏观的炎症反应,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使"抗炎"和"促炎"达到平衡,这与中医理论中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相一致,可为心衰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试论毒邪学说在救治脑血管急重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阐述中医文献之毒邪学说在脑血管急重症中的应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急重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温病之"温疫".其致病因素为"戾气""疫毒",从中医毒邪学说对其致病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其具有致病暴戾、传染性强、易兼夹六淫邪气及从化于体质等特点.在预防中应用芳香避秽,形神调摄;治疗中排毒逐邪,知常达变.上焦芳香解表,中焦燥湿解毒,下焦利湿泄浊,同时注重养阴,愈后防复.通过对毒邪学说的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检索古代主要医籍,综述了历代医家关于毒邪学说概念的提出、完善、衍变、发展和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全面了解毒邪学说的理论内涵和临床依据,从而为中医各家学说增添学术内涵,为中医许多疗法尤其是攻毒疗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笔者认为毒邪学说是中医解说病因病机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是完善而全面的。其将对指导伤寒温病研究及对现代医学病原微生物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中医攻毒疗法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A/C)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是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及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因素。毒邪是导致MC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毒邪在MC致病中的作用,提出停用毒药、解表利湿清热以治外毒以及清热化湿、活血化瘀解毒以治内毒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药治疗MC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常见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相关研究,从病因病机、病性虚实等相关角度研究证实,"毒"邪在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常见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是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论毒邪在肾脏病中的致病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邢济臣,池勇,路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吕晓星通河县人民医院张力,张文汇“毒”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一种致病因素,包括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毒”有内、外毒之分。外毒是指由外...  相似文献   

15.
16.
慢性肾衰"毒邪"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毅 《江苏中医药》2002,23(11):52-54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其危害性较一般的邪气严重。慢性肾衰分清泌浊功能减退 ,秽浊溺污不得外泄 ,蓄积体内 ,秽浊积久 ,酿为浊毒 ,久则瘀毒互结 ,形成浊毒、溺毒、瘀毒顽证 ,其表现各异。治疗“浊毒”以化为主 ,“溺毒”以排为主 ,“瘀毒”以行散为主。  相似文献   

17.
在对《小品方》"毒害已伤生气"认识的基础上,解析其致病毒邪、外感时行毒邪发病、其他诸毒发病等"邪毒致病"学说,并通过对首创伤寒温疫表里双解新法、丰富邪毒动血疗法以及别开天行毒邪证治等的阐述,揭示其独特的"毒害"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邵文彬  朱丽红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1-2222
“毒”是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涵义多样的一个概念,《辞源》中解释有三:一为恶也,害也;二为痛也。苦也;三为物之能害人者。笔者仅就温病学中“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蛇串疮的论述较多,其病因病机的论述颇为丰富。针对目前教科书将本病归纳为三型辨证治疗遇到的问题,本人曾经查阅大量古籍,从古籍角度论述了蛇串疮的病因病机,将其归纳为染毒论、火毒炽盛论、三因分治论、毒邪入心论的发病学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毒邪致病贯穿蛇串疮发病的始终,本文从毒邪角度、从古籍角度论述其发病学说。  相似文献   

20.
陈超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84-2186
目的:论述毒邪致病、尤其是作为病因所致慢性乙肝的病机及其临床证候的特点;方法:以经典研读的心得为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理论研究;结果:内经起的中医文献中出现较多的有关毒邪及其致病、病机的论述,慢性乙肝的发病与自然史主要与毒邪有关;结论:进一步认识中医病因学说,重视毒邪所致的多种传染病、病毒性疾病和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