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参苓固肠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产物短链脂肪酸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受孕成功的36只孕鼠中随机选取30只孕鼠进行造模。造模大鼠予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周后,连续3 d予以35 mg·kg-1链脲佐菌素(STZ)构建妊娠期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参苓固肠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18、9、4.5 mg·kg-1的参苓固肠方溶液灌胃,二甲双胍组予以52.5 mg·kg-1药物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24 h后,鼠尾尖采血检测末次血糖,麻醉下腹主动脉采血,生化法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INS);取大鼠肠道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取大鼠粪便标本,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气相色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糖、TG、TC、HDL-C、LDL-C、LPS、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肠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及黏膜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血糖、TG、TC、HDL-C、LDL-C、LPS、IL-1β、IL-6、TNF-α等水平有所下调(P<0.05),肠道炎症及肠黏膜损伤得到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菌群功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肠道菌群功能结构及多样性回调,趋势接近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杜氏菌等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普雷氏菌、拟普雷氏菌、阿克曼菌、罗姆布茨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缓释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杜氏菌等致病菌丰度降低(P<0.05),普雷氏菌、拟普雷氏菌、阿克曼菌、罗姆布茨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短链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变形菌门与炎症因子、血糖、血脂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参苓固肠方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不良妊娠结局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疗效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相当,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LPS、IL-1β、IL-6、TNF-α,改善肠道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启膈散对EC970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和对微RNA-133a(miR-133a)/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启膈散有效部位;噻唑蓝(MTT)比色法筛选启膈散细胞用药剂量及检测启膈散对EC970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启膈散对EC9706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启膈散对miR-133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启膈散对miR-133a/Akt/mTOR通路靶蛋白Akt,mTOR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启膈散可抑制EC9706细胞的增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筛选30%抑制浓度(IC30)40 mg·L-1和半抑制浓度(IC50)80 mg·L-1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抑制剂组、抑制剂+启膈散组均可抑制EC9706细胞增殖(P<0.01),筛选抑制剂0.25 μmol·L-1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启膈散80 mg·L-1组可明显促进EC9706细胞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P<0.05),启膈散40 mg·L-1组可促进EC9706细胞晚期凋亡率(P<0.05),与Akt/mTOR抑制剂联合用药后,可协同增效。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均能提高miR-133a表达(P<0.05),其中抑制剂与中药抑制剂+启膈散组促进作用明显。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均能够均可明显降低Akt,mTOR蛋白表达(P<0.05),与单独用药比较,抑制剂与中药联合应用组Akt,mTOR的蛋白表达有所降低。结论 启膈散能够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的生长,促进EC9706细胞的凋亡,其抑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33a的表达,影响其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细胞水平观察黄芪-白花蛇舌草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6(IL-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设立空白组(完全培养基),黄芪-白花蛇舌草低、中、高质量浓度组(20,40,60 mg·L-1),顺铂低、中、高质量浓度组(5,10,20 mg·L-1),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黄芪-白花蛇舌草(0,20,40,60 mg·L-1)和顺铂(0,5,10,20 mg·L-1)干预A549细胞24,48,72 h后的细胞活性,计算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筛选出各药物组最佳浓度;分别用完全培养基,黄芪-白花蛇舌草(40 mg·L-1),顺铂(10 mg·L-1),联合药物(40 mg·L-1+10 mg·L-1)干预肺腺癌A549细胞,设置为空白组、黄芪-白花蛇舌草组、顺铂组、联合组,计算各组在24,48,72 h后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72 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IL-6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HIF-1α,Cyclin D1 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蛋白PI3K,Akt,p-Akt,mTOR,HIF-1α,Cyclin D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作用细胞24 h后,各黄芪-白花蛇舌草组对细胞增殖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48 h,与空白组比较,黄芪-白花蛇舌草组对肿瘤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P<0.05),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在作用细胞72 h,黄芪-白花蛇舌草各浓度组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故选用40 mg·L-1为中药最佳浓度组,用于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经过不同浓度顺铂干预后,细胞增殖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P<0.05),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基于细胞存活率考虑,选用顺铂10 mg·L-1为最佳浓度。与空白组比较,黄芪-白花蛇舌草与顺铂联合应用明显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增殖抑制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P<0.05),且药物作用72 h,联合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更加显著(P<0.01);与空白组比较,各用药组细胞培养液IL-6分泌显著降低(P<0.01),以联合组下降更加突出。与空白组比较,黄芪-白花蛇舌草、顺铂均能降低HIF-1α,Cyclin D1 mRNA水平(P<0.05,P<0.01),且联合用药降低幅度更加明显;各用药组PI3K,p-Akt,mTOR,HIF-1α,Cyclin D1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联合组各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顺铂组(P<0.01)。结论 黄芪-白花蛇舌草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潜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PI3K/Akt/mTOR-HIF-1α轴的表达与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肺岩宁方(肺岩宁)对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 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观察顺铂(0、2.0、4.0、6.0、8.0、10.0 mg?L-1)对A549和A549/DDP(顺铂耐药)细胞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肺岩宁(0、100、200、300、400、500、600 mg?L-1)对A549/DDP细胞增殖能力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B)观察A549和A549/DDP组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将A549/DDP细胞分为空白组、肺岩宁组(200 mg?L-1)、顺铂组(6.0 mg?L-1)和联合用药组[肺岩宁(200 mg?L-1)+顺铂(6.0 mg?L-1)],并进行相应处理,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比较各组侵袭能力;WB检测各组EMT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各组耐药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A549组比较,A549/DDP组对顺铂耐药性显著增高(P<0.01);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经肺岩宁、顺铂处理后,与空白组比较,肺岩宁可浓度依赖性抑制A549/DDP细胞增殖(P<0.01);肺岩宁组、顺铂组、联合用药组侵袭能力降低(P<0.01);与顺铂组比较,联合用药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肺岩宁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降低(P<0.01),顺铂组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Snail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联合用药组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顺铂组比较,联合用药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肺岩宁组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多药耐药因子1(MDR1)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拓扑异构酶Ⅱα (TOPO Ⅱα)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1);顺铂组LRP、MDR1、TOPO Ⅱα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1);联合用药组LRP蛋白和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MDR1、TOPO Ⅱα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1);与顺铂组比较,肺岩宁组、联合用药组LRP、MDR1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TOPO Ⅱα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1);与肺岩宁组比较,联合用药组LRP、MDR1、TOPO Ⅱα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 肺岩宁方能够逆转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MT进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混合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0只雄性BALB/c幼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西药组,0.68 g·kg-1)及半夏泻心汤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9.1、3.19、1.82、4.1 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予混合抗生素灌胃诱导肠道菌群紊乱,14 d后西药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灌胃,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及甘补组分别予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14 d。连续给药14 d后无菌采集粪便样本用于16S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并经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1)诱导炎性反应,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黏膜巨噬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改变(P<0.01),结肠黏膜损伤明显,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及IL-1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组均能增加菌群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有益菌的比例(P<0.01);同时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组均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P<0.05,P<0.01),增加巨噬细胞浸润(P<0.05,P<0.01),升高IL-6、IL-8、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1);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苦降、甘补组升高IL-1β mRNA表达(P<0.01);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辛开、甘补组IL-10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半夏泻心汤及拆方组能调整抗生素暴露幼鼠肠道菌群,保护肠道菌群紊乱后结肠黏膜免疫屏障,以半夏泻心汤全方为最佳配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热炎宁合剂(RYN)联合利奈唑胺(LNZ)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RYN和LNZ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孔板法检测在生物膜生长过程中4个时间点(0,6,12,24 h)的MRSA给药前后活菌量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24 h时MRSA形态学变化;细胞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在4个时间点时两药联合干预MRSA的内源性小分子终端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RYN和LNZ的MIC分别为1/2原液和4 mg·L-1。单用LNZ(2 mg·L-1)0 h活菌量抑制效果优于1/16 RYN单用,6,12,24 h则单用1/16 RYN优于单用LNZ。RYN联合LNZ在4个时间点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单用组。两药联用对24 h时MRSA生物膜形态学结构的破坏优于单用组。环磷酸腺苷(cAMP),二磷酸腺苷(ADP)-D-核糖和2-甲基丁酰辅酶A(2M-CoA)是与被膜形成相关的代谢物;LNZ对这3个代谢物无治疗作用,RYN在12,24 h分别对2M-CoA和ADP-D-核糖产生影响;两药联用在24 h对三者均有治疗作用。L-色氨酸、苯丙酮酸、胞苷和癸二酸是LNZ的药效代谢标志,相关的生物通路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L-组氨酸,尿酸,L-赖氨酸等4个代谢物是RYN的药效标志,相关的生物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和氨酰转移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L-色氨酸,L-赖氨酸,鞘氨醇-1-磷酸等9个代谢物与两药联用的药效相关,相关的生物通路有氨酰转移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新生霉素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结论 RYN联合LNZ干预MRSA在其生物膜生长的各时间点均有抑菌增效作用;抑制被膜的机制与cAMP代谢相关;两药联合增效作用则与氨酰转移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相关。RYN与LNZ联用可作为临床治疗MRSA感染的潜在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百药煎发酵炮制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探讨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UC的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区别用药。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1组为空白组,其余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0.8 g·kg-1),五倍子水煎液(1.8 g·kg-1)和百药煎水煎液(2.7 g·kg-1)灌胃7 d;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对比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 UC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结肠组织充血增厚,出现明显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经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后,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有提升,门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百药煎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罗斯氏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和帕拉普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P<0.01);百药煎组拟杆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罗斯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倍子组和百药煎组结肠组织均明显恢复,充血减轻,仅见散在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升高,且百药煎组的表达量高于五倍子组。结论 百药煎治疗UC效果优于五倍子,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况,提高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起到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医经典名方安寐丹对睡眠剥夺(Sleep disruption,SD)模型大鼠食欲素(Orexin)及其介导的食欲素A(Orexin A,OX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Period1(period circadian regulator 1, PER1)基因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6月龄SD大鼠随机等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司唑仑组、安寐丹组,空白组常规进食进水,其他三组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腹腔注射叠加多平台水环境剥夺法构建SD模型,自主活动仪监测昼夜活动节律。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容的0.9%氯化钠灌胃,艾司唑仑组给予艾司唑仑0.09 mg·kg-1、安寐丹组给予安寐丹水煎剂9.09 mg·kg-1灌胃治疗,连续4周。4周后运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其学习记忆,免疫荧光检测下丘脑Orexin神经元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OXA、食欲素B(Orexin B,OXB)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PCR)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OXA/CREB/PER1信号通路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自主活动时间和活动距离均高于空白组;活动时间、活动距离显著增加(P<0.01),上平台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显著延长(P<0.01),穿越站台次数和站台活动时间均减少(P<0.01);下丘脑组织OXA、OXB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且OXA、CREB 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PER1 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寐丹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缩短(P<0.01)、游泳总路程减少(P<0.05)、穿越平台数量增加(P<0.05);下丘脑组织OXA、OXB含量降低(P<0.05),OXA蛋白表达下调(P<0.05)、CREB蛋白表达下调(P<0.01)、PER1蛋白表达上调(P<0.01),OXA和CREB mRNA表达降低(P<0.05),PER1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 安寐丹改善SD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紊乱可能与调节Orexin及其介导的OXA/CREB/PER1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鸦胆子苦醇对人胃癌HGC-2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不同浓度鸦胆子苦醇对HGC-27细胞增殖的影响;鸦胆子苦醇(7.5、15、30 μmol·L-1)作用于HGC-27细胞24 h,分析细胞克隆形成情况;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脂质过氧化荧光探针(C11-BODIPY)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40成员1(SLC40A1)、转铁蛋白(TRF)、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随鸦胆子苦醇药物浓度增大,HGC-27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5.34 μmol·L-1;鸦胆子苦醇组(7.5、15、30 μmol·L-1)细胞克隆形成明显减少(P<0.05,P<0.01),呈现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鸦胆子苦醇组(7.5、15、30 μmol·L-1)细胞内ROS,脂质过氧化水平,细胞内铁离子浓度及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泄漏均明显升高(P<0.05,P<0.01),呈现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鸦胆子苦醇组(15、30 μmol·L-1)SLC7A11、GPX4、SLC40A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TRF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鸦胆子苦醇组(15、30 μmol·L-1)Nrf2和HO-1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鸦胆子苦醇可能通过抑制Nrf2/HO-1通路诱导铁死亡抑制HGC-2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对食管癌皮下移植瘤放射增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联合组,每组6只。干预结束后剥除移植瘤并称量其质量,计算各组抑瘤率;然后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中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HIF-1α、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移植瘤中mTOR、HIF-1α、VEGFA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瘤质量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瘤质量显著下降(P<0.01);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联合组瘤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该组抑瘤率达到57.37%;与模型组比较,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联合组VEGFR2、p-mTOR、HIF-1α、VEGFA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单纯照射组、血府逐瘀汤组、联合组mTOR、HIF-1α,VEGFA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联合组VEGFR2、p-mTOR、HIF-1α、VEG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联合组mTOR、HIF-1α、VEGFA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以抑制食管癌ECA10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放疗联用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HIF-1α/VEGFA乏氧信号通路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雷蕾  万果果  耿小玉  陈建都  潘正 《中草药》2024,55(6):2113-2122
由于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剂药物在治疗伤口愈合中的局限性,从传统中药中挖掘缓解炎症反应、促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组织、加速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慢性伤口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活血止血类药物如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乳香Oliban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外,清热药如积雪草Centellae Herba、黄连Coptidis Rhizoma,补益药中黄芪Astragali Radix、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复方托里消毒散、生肌化瘀汤等在伤口愈合各阶段都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活血止血类、清热类、补益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和复方治疗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在治疗慢性伤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软件对复方进行药物剂型、频数、药性、药味、归经、剂量、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分析,深入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有241首复方,175味中药纳入数据库中。黄芪、生地黄和山药是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药。黄芪、山药和丹参在所有复方中的整体应用剂量偏大,而五味子、黄连和甘草的应用剂量偏小。丹参是夹瘀兼证中最常应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连和知母是夹热兼证最常应用的清热药,黄连和苍术是夹痰/夹湿兼证应用最高频的除湿药。复方中药的药性以寒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肾经居多。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中潜在支持度最高的对药及角药分别是“黄芪-生地黄”和“黄芪-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存在5个潜在的核心处方。结论 数据挖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的用药规律,为气阴两虚型T2DM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叶片喷施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复合菌剂(T1),假单孢菌属和根瘤菌属复合菌剂(T2)两类复配促生菌剂对甘肃贝母生理特征与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甘肃贝母生态种植开发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出甘肃贝母内生细菌;对3年生甘肃贝母叶面喷施T1和T2,并测定产量;试剂盒法测定植物和微生物相关酶活性及生理生化指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植物和微生物相关激素含量。结果 从甘肃贝母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分属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T2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T1处理的嗜铁素、水杨酸、赤霉素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TI和T2处理较空白组(CK)提高了贝母叶片内源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含量,茉莉酸、脱落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处理促进了贝母叶片内源水杨酸的积累,T2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和T2处理较CK提高了贝母叶片SOD,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T2处理促进了贝母叶片过氧化氢的积累,T1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和T2处理较CK提高了贝母叶绿素、根际土铁平均含量及百株重。结论 T1,T2处理都有促进增产的作用,具体机制有所区别,T1优于T2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中药一支箭3种基源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和瓶尔小草(O.vulgatum)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Waters Xbridget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3%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用聚类分析、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一支箭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一支箭中药材归为3类,确定14个主要共有峰,在亲缘关系上狭叶瓶尔小草和瓶尔小草较近,离尖头瓶尔小草较远,利用4个对照品瓶尔小草醇,3-O-甲基槲皮素,瓶尔小草醇4'-O-β-D-葡萄糖苷和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糖糖苷的相对含量作为化学分类学标签可区分3个种。结论:一支箭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为其基源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匡海学  李斌  曹琦  苏阳  辛萍  杨素清 《中草药》2014,45(19):2834-2838
目的 对西瓜霜中的发酵菌种进行分离、鉴定,探讨西瓜霜发酵炮制的内涵,为西瓜霜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传统工艺生产西瓜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西瓜为培养基,发酵制备西瓜霜,分别用PDA、CZA及Sabourand等培养基,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西瓜霜发酵液中的微生物。采用形态学鉴定及DNA的ITS序列对比法鉴定分离出的菌种。结果 西瓜霜炮制发酵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分别为镰孢霉属Fusarium的WF-1,青霉属Penicillium的WF-2,毛霉属Mucor的WF-3,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的WF-4、WF-5、WF-6。结论 西瓜霜的制备是以西瓜为培养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高盐条件下,通过耐高盐自然真菌发酵炮制而成,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渗析制成的芒硝的细小结晶。  相似文献   

17.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曹馨慈  徐金娣  孔铭  周桂荣  何毅  毛茜  李松林 《中草药》2020,51(7):1909-1913
目的建立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A和B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蝉蜕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UV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对4个基原40批市售药材的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优化的Allti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流动相,2种成分能与其他色谱峰分开,并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53%~102.75%,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样品在24 h内稳定;依据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蝉蜕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40批蝉蜕药材可聚为3类,但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没有基原特征性。黑蚱蝉基原的蝉蜕商品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来源的商品污染泥沙的量不同有关。结论山蝉、华南蚱蝉和蟪蛄基原的蝉蜕含有较高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且整体色谱特征与黑蚱蝉基原蝉蜕相似,是蝉蜕药材的潜在资源,严控泥沙应该是保证蝉蜕药材质量稳定一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