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杏石甘汤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静脉注射内毒素的大鼠发热模型,观察麻杏石甘汤的解热作用.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多个浓度(5,10,20,40,60,80μg·kg-1)的内毒素,观察各组大鼠的体温变化,建立适宜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发热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给药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33,4.5,15.2 g·kg-1),实验当天灌胃给药后立即造模,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该发热模型动物体温变化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可引起SD大鼠显著升温(P<0.01),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内毒素致SD大鼠发热模型最佳造模剂量为20 μg·kg-1.灌服低、中、高剂量麻杏石甘汤的大鼠的体温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比较各组的体温反应指数TRI值,发现各组的解热效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麻杏石甘汤对静脉注射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不同煎煮法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黏蛋白MUC5AC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麻杏石甘汤分煎组,麻杏石甘汤同煎A组,麻杏石甘汤同煎B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鸡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小鼠,并以低浓度OVA雾化吸入激发制作哮喘模型。麻杏石甘汤先煎组、麻杏石甘汤同煎A组、麻杏石甘汤同煎B组从激发开始连续7 d灌胃给药,测定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UC5AC及肺组织匀浆HIF-1α浓度。结果:麻杏石甘汤先煎组降低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UC5AC及肺组织匀浆HIF-1α浓度优于麻杏石甘汤同煎B组和麻杏石甘汤同煎A组(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除去麻黄上沫的煎煮法最理想,其降低支气管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和改善急性低氧环境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考察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的给药剂量和测量时间,并进行验证性实验,测定ATPase等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给药剂量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麻黄汤0.80 g.kg-1,麻杏石甘汤2.26 g.kg-1),测量时间为给药后30~60 min。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麻黄汤组比较,麻杏石甘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的Na+-K+-ATPase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麻杏石甘汤组小鼠的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从动物行为学角度验证了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存在,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赋性具有一致性,肝组织ATP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内毒性发热SD大鼠的体温及血浆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11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剂量1组~剂量9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另10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制成发热大鼠模型,分别灌胃相应量生理盐水或麻杏石甘汤.观察比较各组体温和6.0h体温反应指数(TRI6.0)变化,并测定血浆PGE2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麻杏石甘汤剂量1至剂量9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最大温差(△Tmax)和TRI6.0,麻杏石甘汤存在量效关系,且降温效应为多波折曲线.此外,麻杏石甘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浆PGE2水平.结论:不同剂量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性发热SD大鼠的解热作用为多波折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流感病毒肺部感染模型肺、结肠组织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蛋白表达水平,探讨流行性感冒"肺病及肠"的分子机制与麻杏石甘汤的干预作用。方法:经鼻腔接种建立流感病毒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组和奥司他韦组。经灌胃给药或生理盐水3,7 d后,常规法检测小鼠体质量、肺指数、肺组织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结肠组织MC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指数显著升高(P0.01),给药3,7 d的麻杏石甘汤组肺指数显著下降(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结肠组织炎症充血严重,给药3,7 d的麻杏石甘汤组肺、结肠组织炎症明显减轻。(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MC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给药3,7 d的麻杏石甘汤组MC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趋势一致。(4)与正常组比较,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中的模型组结肠组织中MC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给药3,7 d的麻杏石甘汤组MCP-1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5)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肺部感染模型肺指数抑制作用与其对肺、结肠组织MCP-1的蛋白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呈正相关。结论:流感病毒肺部感染模型伴有严重的肠组织病理损伤以及肺、肠组织中MCP-1的蛋白表达水平的上升,麻杏石甘汤可能通过调节MCP-1蛋白表达水平而实现抗流感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33-1235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LPS)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方法:25只大鼠随即分为空白组、致热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5只。模型组及高、中、低剂量组动物分别以20μg.kg-1体重的剂量尾静脉注射10μg.mL-1内毒素溶液,空白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NS)。造模后6h内测量大鼠体温,6 h后,心脏取血。血浆预处理后,HPLC/MS/MS检测血浆中物质,PCA,OSC-PLS分析数据,分析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各剂量组的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max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前两个主成分得分散点图中,中剂量、高剂量麻杏石甘汤对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较低剂量的影响要大,苹果酸,L-phenylalanine等物质在各组实验动物体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实验剂量麻杏石甘汤明显影响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状态,苹果酸,L-phen-ylalanine可能是麻杏石甘汤对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两种煎煮方法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平滑肌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将40只合格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麻杏石甘汤先煎组,麻杏石甘汤合煎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鸡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小鼠,并以低浓度OVA雾化吸入激发制作哮喘模型。麻杏石甘汤先煎组、麻杏石甘汤合煎组从激发开始连续7天灌胃给药,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GF-β1及肺组织匀浆HIF-1α浓度。结果麻杏石甘汤先煎组在降低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GF-β1、肺组织匀浆HIF-1α浓度方面优于麻杏石甘汤合煎组(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除去麻黄上沫的煎煮方法更安全,更有利于抑制哮喘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改善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对2%氯化乙酰胆碱+0.4%磷酸组胺致喘模型豚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方法:50只豚鼠随即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42g/kg)、中剂量组(28g/kg)、低剂量组(18.7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2%氯化乙酰胆碱+0.4%磷酸组胺造哮喘模型,造模前高、中、低剂量组按组别给予相应剂量的麻杏石甘汤,空白组和模型组按相同体积比给予生理盐水。造模30分钟后,心脏采血,血浆预处理后,HPLC/MS/MS检测血浆中物质,PCA、OSC-PLS分析麻杏石甘汤对模型豚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组样本点重合,麻杏石甘汤给药组、模型组、空白组之间无样本点重合。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显示豚鼠血浆中花生四烯酸和9,10-DHOME等物质在实验各组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及其整体状态具有明显的影响,花生四烯酸、9,10-DHOME和PGE2可能是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豚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影响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病模型,评价麻杏石甘汤对该病的疗效。方法 SD大鼠被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RSV病毒感染模型组和麻杏石甘汤组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它组经RSV滴鼻吸入感染1天,建立病毒感染模型。第2天起,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以临床剂量6.3,4.2,2.8g/kg给予麻杏石甘汤水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一天1次,连续5天。气管插管后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变化情况。结果 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湿干比显著增加(P0.01);肺部病理损害明显;肺功能指标改变明显,模型组TI、TE、EIP、EEP、EV、PAU、TV和MV值降低,RT、PEF、PENH和PI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与模型组相比,麻杏石甘汤治疗组大鼠一般状态、肺功能及肺组织形态学指标均有改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大鼠TE、EEP、TI和PAU升高,PEF、PIF、PENH和RT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大鼠TE、EIP、EEP、EV、TI和TV升高,PIF、PEF、PENH和RT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大鼠TE、EEP、PEF、EV和MV升高,PENH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能明显地改善RSV肺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麻杏石甘汤对幼年SD大鼠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辅助治疗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PP模型组、阳性药治疗组和低、中、高剂量麻杏石甘汤联合治疗组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给予肺炎支原体(MP)活菌株滴鼻3次/d,3d,建立MPP动物模型。建模后,空白对照组、MPP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阳性药治疗组予克拉红霉素10mg/(kg·d)皮下注射,低、中、高剂量麻杏石甘汤联合治疗组分别予麻杏石甘汤5、20、80mg/( kg·d )与克拉红霉素10mg/( kg·d )联合皮下注射,各组连续给药7d。每日监测大鼠呼吸功能(plethysmography法)至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取大鼠内眦静脉血,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2、IL-6及IL-8蛋白水平变化;取两侧肺脏组织固定、包埋进行HE染色。培养巨噬细胞RAW246.7细胞株,将麻杏石甘汤1、5、10、20μL与细胞共孵育后,利用灭活MP感染细胞,通过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检测胞内TNF-α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阳性药治疗组比较,高剂量麻杏石甘汤联合克拉红霉素治疗能显著降低MPP模型大鼠呼气最高峰值/吸气最高峰值(Penh),降低外周血清中TNF-α、IL-8蛋白水平,明显减轻肺部炎症。同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可降低由于感染MP引起的巨噬细胞内TNF-α蛋白水平升高。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克拉红霉素治疗幼龄大鼠MPP显著优于单纯克拉红霉素治疗,其机理可能与麻杏石甘汤降低MP感染细胞中TNF-α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