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温晾干、晒干,热风干燥(40,60,80 ℃),变温干燥(50~80,80~50 ℃)等方式干燥瓜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不同方式处理后瓜蒌皮、籽中核苷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流动相乙腈-0.2%乙酸水溶液(3∶7)(A)-乙腈(B)梯度洗脱(0~15 min,97%~95%B;15~30 min,95%~90%B;30~35 min,90%~87%B;35~40 min,87%~86.5%B;40~48 min,86.5%~97%B;48~50 min,97%B),检测波长选择260 nm,流速设定0.4 mL·min-1。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比较不同方式处理后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变化,SE-54毛细管色谱柱(0.32 mm×30 m,0.25 μm),于80 ℃,500 r·min-1孵育15 min,进样针温度85 ℃,进样量400 μL,分析时间35 min,载气为高纯氮气,载气流速2.0 mL·min-1,漂移气体流速150 mL·min-1,IMS探测器温度45 ℃。结果 尿苷、腺苷、腺嘌呤在50 ℃以上的热风干燥处理后含量较高,较低温度干燥有利于保持胞苷、胞嘧啶、芦丁、木犀草苷和2?-脱氧腺苷的稳定。GC-IMS技术可较好地实现不同方式处理后瓜蒌样品的分析和识别,80 ℃热风干燥和变温干燥后具有更多的挥发性成分。结论 40 ℃和60 ℃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留核苷类和黄酮类成分,并且挥发性成分与传统干燥方式下相似,具有高效可控、适宜工业化生产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刘培  陈京  周冰  许源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4):2653-2659
探索药材初加工过程中不同干燥方法对杭白芷中香豆素及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优化和建立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及其条件。杭白芷鲜品洗净,经烘干、晒干、阴干、硫薰后晒干、石灰掩埋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粉碎,过60目筛,得24组样品。UHPLC-PAD同时测定其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含量,GC-MS测定其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含量。将24个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处理样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100 ℃)干燥>带皮(40 ℃)干燥>去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60 ℃)干燥>去皮热风(40 ℃)干燥>去皮晒干>带皮热风(60 ℃)干燥>去皮热风(100 ℃)干燥>去皮微波干燥>去皮热风(80 ℃)干燥>带皮晒干>带皮硫熏干燥>去皮硫熏干燥>带皮热风(120 ℃)干燥>带皮冷冻干燥>带皮红外干燥>去皮热风(120 ℃)干燥>去皮冷冻干燥>去皮石灰掩埋干燥>带皮热风(80 ℃)干燥>去皮阴干>带皮阴干>带皮微波干燥。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杭白芷药材中香豆素和挥发油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杭白芷产地初加工方法以传统带皮石灰掩埋干燥处理为宜,次之为带皮热风(100 ℃)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晒干、阴干、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5种干燥方法对远志筒及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运用HPLC法测定不同干燥方法对远志筒及根中远志酮III、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远志酸、远志皂苷元、细叶远志皂苷的组成和含量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OPSIS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远志筒和根的干燥方法优选顺序存在差异,远志筒不同干燥方法对有效成分影响的优劣排序为微波干燥60℃热风干燥50℃热风干燥70℃热风干燥冷冻干燥40℃热风干燥阴干晒干;远志根中,不同干燥方法的排序为微波干燥60℃热风干燥阴干晒干50℃热风干燥40℃热风干燥70℃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结论结合生产实践,微波干燥和60℃热风干燥是远志筒和根较适宜的干燥方法,可为远志不同规格药材产地干燥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21,(5)
目的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综合评价经不同方法干燥的苦水玫瑰的品质。方法采用传统与现代干燥方法(阴干,40、50、60℃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微波干燥)处理新鲜苦水玫瑰,以成分含量、浸出物、抗氧化活性为评价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阴干品中挥发性成分、总黄酮和浸出物含量最高;远红外辐射干燥品总多糖和总多酚含量最高;微波干燥品抗氧化活性最好。熵权TOPSIS模型综合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40℃热风干燥、阴干、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50℃热风干燥、60℃热风干燥;40℃热风干燥的苦水玫瑰品质最好。结论从外观性状、综合评价结果、生产效率及成本等方面考虑,40℃热风干燥可作为苦水玫瑰的最佳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皮药材品质的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瓜蒌皮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方法收集安徽产新鲜瓜蒌皮,分别采用传统与现代产地加工干燥方法[40、50、60、70℃控温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度-0.08 MPa),50、60、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晒干,阴干]加工处理,结合干燥样品外观性状,以药效成分(5种黄酮类芦丁、木犀草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橘红素,3种三萜类葫芦素D、葫芦素B、葫芦素E)、营养滋补类成分(2种糖类葡萄糖、果糖,18种氨基酸类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色氨酸、γ-氨基丁酸、L-蛋氨酸、L-缬氨酸、脯氨酸、L-酪氨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苏氨酸、L-谷氨酸、L-谷氨酰胺、L-丝氨酸、L-天门冬酰胺、L-瓜氨酸、L-精氨酸、L-赖氨酸,12种核苷类胸腺嘧啶核苷、2′-脱氧尿苷、腺嘌呤、尿苷、腺苷、2′-脱氧肌苷、肌苷、胞嘧啶、鸟嘌呤、2′-脱氧鸟苷、胞苷、鸟苷)共40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瓜蒌皮药材样品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优选瓜蒌皮最佳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结果不同干燥品中,药效成分及营养滋补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果糖及葡萄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78%~21.32%、4.46%~15.63%;70℃微波真空干燥处理获得的瓜蒌皮所含黄酮类和四环三萜类成分总量最高,40℃控温热风干燥处理的总量最低。通过对14种不同干燥方式获得的瓜蒌皮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70℃控温热风干燥、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50℃微波真空干燥和60℃控温热风干燥方式获得的样品有效成分含量均优于传统晒干。结论结合药材的外观性状、色泽、质地、干燥时间及功效成分含量等因素,基于目前企业设备现状,建议70℃控温热风干燥为瓜蒌皮产地加工条件;基于未来新型设备的发展,70℃中短波红外干燥可作为瓜蒌皮产地加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将为瓜蒌皮药材产地加工的规范化和品质特征的形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皮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收牡丹皮新鲜药材,分别采用3种现代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下4个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及晒干、阴干处理,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串联法(UPLC-TQ-MS)技术,对牡丹皮中酚及酚苷类、单萜苷类、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类、苯丙素类等类型共1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将14个干燥品的分析结果标准化处理,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经主成分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牡丹皮药材中化学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红外(40℃)干燥红外(50℃)干燥微波(60℃)干燥红外(60℃)干燥微波(40℃)干燥热风(50℃)干燥微波(50℃)干燥热风(40℃)干燥红外(70℃)干燥微波(70℃)干燥热风(60℃)干燥热风(70℃)干燥阴干晒干。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对牡丹皮药材中各类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牡丹皮药材干燥方法以红外(40℃)干燥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加工方法对百合质量的影响,为百合加工方法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百合样品分别采用煮制和蒸制2种烫片方法、不同干燥方法(包括热风烘干、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加工,样品中酚性甘油酯类、核苷、氨基酸及多糖等成分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一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超高效液相一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及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结果:烫片过程,煮5~8min和蒸8~10min样品不仅外观色泽较佳,而且各成分含量较高;干燥方法,60—80℃烘干和冷冻干燥法较好。结论:烫片是百合干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煮5—8min,60—80℃烘干或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8.
王燕  卢恒  张敏敏  王晓  邹晓菊  李丽丽 《中草药》2022,53(12):3801-3810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干燥方式(晒干、阴干、低温烘干、蒸制杀青-烘干)对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发现金银花保留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下金银花中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4种干燥方式下,金银花中共鉴定出48个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14个)、醇类(10个)、酮类(5个)、吡嗪类(6个)、吡咯类(1个)、呋喃类(2个)、酯类(5个)、酸类(2个)、其他类(3个)。经过显著性差异检验,发现了34个差异性挥发性成分。晒干法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更为丰富,总体含量更高;蒸制杀青-烘干法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少,总体含量较低。阴干与低温烘干法之间差异较小,这2种方法保留挥发性成分的能力优于蒸制杀青-烘干法,但次于晒干法。结论 不同干燥方式下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综合对比后得出晒干是金银花保留挥发性成分和风味的最佳干燥方式,为金银花干燥方式的优化、芳香健康功效及风味品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苏娟  贺亚男  杨鑫  谢慧娟  纪奇森  杨明  张定堃  韩丽 《中草药》2023,54(22):7374-7386
目的 研究阴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差异成分,并建立HPLC-DAD同时定量分析5种吲哚类生物碱成分的方法,以期为建立规范的马蓝叶干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UHPLC-Q-Orbitrap HRMS对4种干燥处理的马蓝叶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热图聚类分析(heat map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差异成分。结果 共鉴定出67个共有化合物。HCA和PCA将阴干和热风干燥归为一类。OPLS-DA筛选出14个差异成分,多为生物碱类,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PLC-DAD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马蓝叶中的5种吲哚类生物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热风干燥样品的靛蓝含量最高,靛玉红含量最低;阴干样品的靛红、色胺酮、靛玉红含量最高。结论 不同的干燥方式对马蓝叶的品质有明显影响。热风干燥和晒干有利于吲哚苷水解合成靛蓝,但靛红和靛玉红的含量较低。而阴干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的靛蓝含量较低,而靛玉红含量较高。阴干和热风干燥能显著提高马蓝叶药效成分的总含量。建议在初加工马蓝叶时使用阴干或热风干燥,为进一步探究马蓝叶的产地加工方式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评估马蓝叶的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选定枫香脂鲜料的干燥方式。方法:对枫香脂鲜料分别采用60℃烘干法、阴干法、冷冻干燥法、加辅料分散干燥法、蒸馏干燥法5种方法进行干燥,基于水蒸气蒸馏-气质联用(SD-GC-MS)技术,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制备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中对枫香脂质量标准的要求,对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样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蒸馏干燥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样品挥发性成分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蒸馏干燥方法样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质量标准要求。结论:提示蒸馏干燥方法工艺稳定,易于大生产,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