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傣医经筋理论作为傣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傣族地区疾病诊疗的全阶段。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症,属于傣医"腰痛"的范畴,又与经筋关系密切。笔者基于经筋理论,探讨傣医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的解读,认为该病多由"外邪侵袭"或"四塔不足"等内外因素影响腰背部经筋气血运行所致。采用捶筋疗法、踩背疗法等傣医外治法,以特定手法循人体经筋走向进行操作,往往能有效通络止痛。探索傣医经筋理论在腰背肌筋膜炎诊治中的存在机制和应用方式,对于经筋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傣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五行学说与傣医四塔学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基本内涵及文化背景方面入手,将中傣理论的核心内容五行学说和四塔学说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二者均是划分人体属性和探求生命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但在源流和文化背景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了隐含在各自医学理论中的文化潜流,并提出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二者能相互借鉴各自医学中的文化内涵,以利于中傣医之间进行深层次的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傣医外治法依托于傣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成为傣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傣医学优势和特色之一,可谓独树一帜。本文就傣医外治法的理论、治则、分类、特点等特色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四塔五蕴学说是傣医疾病观形成的基础,强调了四塔五蕴学说对傣医学疾病观的影响有:内外并重的发病观;整体联系与恒动变化的病理观。揭示了四塔五蕴学说指导下的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人与自然、人本身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联系的认识观点,贯穿于傣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理论各个方面,是傣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临床实践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傣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傣医药研究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学术不精、层次不高以及资料局限,观点分歧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首先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扩大研究范围,对西双版纳以外的其他傣族地区广泛收集整理,以利于傣医药理论构架的完善。其次,调整研究视角,注重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傣医的影响,从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诊疗观入手,补充完善傣医药理论体系,并对其体系中的核心理论的内涵进行系统阐释。最后,应当寻求多方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疾病观所涉及的病因观、发病观、病理观3个方面入手,系统阐释傣医疾病观的相关内容,研究表明傣医学重视内外病因,认为“四塔五蕴”平衡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帕雅”(病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疾病在整个病理变化中体现了恒动变化的特点,“四塔五蕴”理论在傣医疾病观乃至整个傣医理论体系中起到了以一贯之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傣医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肝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整理及阐述。傣医肝病是因多种内、外因导致体内四塔五蕴功能失调,水、血运行不畅,引起肝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变。傣医治疗肝病治则上以调平四塔五蕴,未病先解、先解后治,通利三盘为要;治法上以内治法为主,外治法为辅;用药上善用解药方药,辨塔论治用方,并多用入土塔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症是临床常见病。面瘫是面部经筋受累的疾患.特别是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以经筋理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中医与傣医时间医学之异同,揭示了祖国医学与傣医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药物采收、应用,诊疗用药方面均融入了丰富的时间医学理论,具体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指出相对中医时间医学而言,傣医时间医学的系统完整的文献整理研究尚未开展,其它深层次的研究更是尚未涉入,明确提出对于傣医时间医学的深入研究,在促进傣医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指导傣医临床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经筋实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多基于解剖学手段,缺乏中医整体思维观。通过探讨外在之自然、脏腑与内在之经筋之间的内外整体关系,经筋与气血在运行、功能、系统上必然的内在整体联系,以及基于功能力线分析经筋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角与隅相互联系平衡的结构整体观,认为经筋理论体系的建立,应当而且必须被置于一个多元结构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之中,才有助于打破目前对经筋研究的桎梏。  相似文献   

11.
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经筋病理机制并探究外周经筋病理三期针刺方法。方法:从现代文献、《内经》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文献方面,从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经筋理论病理研究、经筋实质等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内经》相关条文,提出对经筋实质指向与模型建构、经筋病理过程假说(分外周经筋病理与中枢经筋病理两大部分),并结合临床实践,对上述病理过程进行验证。结果:经筋临床运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与神经系统,对经筋病理研究方面十分薄弱,经筋实质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学说、神经学说、神经筋肉统一学说等方面;而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中枢经筋(手阳明经筋头部相交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在脑内,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经筋主要为筋肉系统;外周经筋病理三期过程即"瘀沫期""筋膜拘挛期""筋结病灶形成期"等假说,经临床验证有其合理性。对外周经筋病进行三期分治(瘀沫期采用毫针温针经脉压痛点针刺法、筋膜拘挛期采用小针刀与刺络放血减张法、筋结病灶形成期采用粗银质针温通"解结"法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中风病"中枢经筋"病理过程早期为"热毒水瘀"的"级联形成"与中后期"痰瘀水"胶结;中风病痉挛性运动障碍从经筋病理角度进行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①益气血、生髓充脑、温通经络;②通调跷脉;③温通督脉;④调理经筋——温通解结与神经干刺激法。结论: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假说与外周经筋病三期病理过程假说具有理论意义与临床现实意义,值得观注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傣医学与中医学在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体质与年龄、肤色等方面认识的对比研究,提出傣医学中蕴涵着与中医体质相似的体质理论,然而目前其理论还不够系统和完整,傣医学中体质理论的成熟和完善还有待于学者们继续发掘、整理和研究,以丰富祖国医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4.
张柳青 《中医学报》2016,(8):1117-1119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本是一家学说,即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发展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经脉学阶段,这个阶段从发现循经感传导现象到形成以经脉循感线为基本架构。第2阶段是穴位的确定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经脉循感线起点,到灸疗部位,经过炊灼孔窍,最终确定和形成穴位。从循经感传线路到穴位的确定和形成标志着经络学说从现象观察到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基本完备的经络学说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第3阶段是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依据解剖的结果而形成血脉论。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淅,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阳气与太阳经病的症候表现关系的阐述来说明阳气在太阳经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文章从阳气与"脉浮"之症、阳气与"汗出"或"不汗出"之症、阳气与"恶寒(风)、发热"之症、阳气与"呕"症四个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阳气在太阳经病病程中的病理变化及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