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病变浊毒损络病机探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浊毒的病理特性及其与糖尿病(消渴)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浊毒对糖尿病神经病变(DN)病机的影响。认为浊毒与消渴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浊毒损络在DN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分别从早、中、晚三期论述了DN浊毒损络可能的病机演变过程,提出了DN可能是气阴亏虚、痰湿瘀血蕴结、浊毒损络所致,其基本病理变化可能是“虚、瘀、毒”,浊毒损络则可能是DN迁延和加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瘀血络损病机探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发病机理上既存在瘀血,同时也存在络损,其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与神经生长因子减少,Na^ -K^ -ATP酶活性下降是瘀血络损这一中医学说提出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故提出瘀血络损是DPN发病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DPN的根本法则,并阐述了瘀血络损在DNP发病中的作用,旨在完善和丰富DPN的中医病机理论,为DPN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古今对浊毒、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探讨浊毒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浊毒在DR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分别从早、中、晚三期论述了DR浊毒目损可能的病机演变过程.提出了DR可能是气阴亏虚,痰湿瘀血蕴结,浊毒目损所致,其基本病理变化可能是"虚、瘀、毒",浊毒目损可能是DR迁延深化、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6.
糖尿病肾痛(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共同病机。肾络发源于肾与肾经,上贯于目,运行肾精气血,聚于瞳神以内、视衣(视网膜)之间,是目珠发生视觉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肾络下出于肾,上达于目中视衣,将肾与视衣一线贯通,故而上下本为一体,皆为肾络维系。消渴日久不愈,血瘀、痰凝、湿浊等病理产物蕴结成毒,日久毒损肾络,从而引起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64-1365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毒损肝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毒邪的特征入手,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湿热疫毒入侵,从致病特点看,其属于伏邪的范 畴,病机关键是毒损肝络,阐述了毒邪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演变过程,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注意解毒通络的 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从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自由基损伤等急性脑缺血级联反应的过程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入手,探讨毒损脑络的理论观点。[方法]采用同种系微栓子体外注入法制备大鼠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模型,缺血72h后断头取脑,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患侧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模型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缺血性形态改变,模型组海马组织中Na -K -ATP酶、LDH及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而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海马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多(P<0.05),而中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急性脑缺血损伤过程中,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自由基损伤等级联反应重要环节,为毒损脑络机制提供了病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伏邪理论溯源、伏邪成因、伏邪致病三个方面阐述伏邪在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伏邪既可从外而感,亦能从内而生。外感伏邪可由外感六淫蕴酿而成,也可直接感受疫气而发,表现为伏邪于冬,至春发病和伏邪于夏,至秋发病;内伤伏邪主要包括伤食、湿热、胎毒;外感伏邪与内伤伏邪是相互交感的,可以继发病理邪气,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根据伏邪发病的病机,提出临床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视祛除伏邪。内伤伏邪多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消食等治法;外感伏邪则要充分考虑外感伏邪作为致病之源,注意祛除外因,同时给予疏风、透郁、祛暑等治法,且应根据其反复发作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特点,重视预防,防其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伏邪理论中药汤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和药理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伏邪理论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下降率,以及肝纤维化指标,即LN、HA、CIV以及PCⅢ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下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LN、HA、CIV以及PCⅢ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伏邪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汤剂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维持血管通透性、限制血管壁炎症活动、平衡凝血与纤溶系统的重要基础。血管内皮在病理因素持续性损伤下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和突出事件。"亢害承制"中医经典理论最初是对自然界生克制化、更替演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事物稳健运行的内在调控机制,而后逐渐演变为阐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指导治疗遣方的重要法则。人与自然界相应,机体内在稳态环境也需在承制规律调控下达到脏腑功能充沛、气血生化不竭状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即"承者失制,亢者为害"的过程。五脏承制不及,气化无力,气血津液不得布散,壅塞脉道而成痰凝血瘀,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液高黏等痰瘀之邪不得化,反亢而为害,侵损脉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变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亢害承制"理论指导下,运用"调和脏腑、驱邪化浊"治法选方遣药,乘而制之,平其所亢,可有效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而在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限制血管平滑肌增殖、降低血小板黏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我国健康卫生事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中医领域,阿尔茨海默病用于描述痴呆、健忘等认知能力缺陷的病症。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总结,“毒损脑络”理论已成为该病较为成熟的病机假说。瘀血作为其中一大致病毒邪,与现代药理学中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理论也有着紧密联系。川芎是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剂中的高频药味,川芎嗪作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体现了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尚未有充足的研究着眼于川芎嗪单一成分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的影响。该文从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角度入手,在心血管功能、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胆碱能系统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川芎嗪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及致病机制的影响,并对未来利用川芎嗪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糖尿病合并症之一.在中医方面,现代医家对其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浊邪有一定关系.文章从浊邪角度深入阐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正虚浊伏,并从扶正驱浊进一步阐述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冀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增高而升高。中医称之为“消渴肾病”“尿浊”“肾劳”“溺毒”等。随着络病理论研究的深入,其被用于临床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络病学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久病入络”,是清代著名医家叶桂提出的。DN常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久病入络”之前提。久病致虚致瘀,同时络脉逐层分级,延伸至肾部为肾络。肾络具有“支横别处、网络分布、纵横交错、细窄纤曲”的生理学特点,故邪易入而难出致瘀血形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瘀血的产生与微循环不畅、凝血因子失调、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等因素有关。中医学将其归为络病范围,络虚血瘀为其中医病机,瘀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络以通为用”的理论,在DN治疗过程中使用补虚通络法配合辛味、藤类、虫类、活血类中药,可起调补肾络的作用,对于延缓患者的病情及提高其生命质量有益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