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仙连解毒方治疗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仙连解毒方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仙连解毒方组小鼠采用高脂饮食与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3个循环的DSS饮水结束后,仙连解毒方组开始给予仙连解毒方12.9 g/kg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6天后停1天,连续给药16周。末次给药结束4 h后,取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HE染色观察小鼠结直肠的组织病理形态。取距肛门6 cm的远端结肠段2 cm,解离组织样本,分离单细胞悬液,提取RNA行qPCR扩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采用CellRanger-v5.0.0进行数据质控,Seurat-v3.1.1软件包进行降维聚类分析、细胞类型鉴定,对差异基因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结肠腺体排列规则,细胞核位于基底部,呈扁平或立方状;模型组上皮细胞极性消失,呈巢状、筛孔状,中央见坏死,细胞核浆比增大,核染色深,核仁明显,核分裂现象显... 相似文献
2.
陆思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8):3067-3076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仙连解毒方(Xian-Lian-Jie-Du Decotion,XLJDD)治疗小鼠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模型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方法 采用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结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的复合方法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模型,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湿热瘀毒证模型(Model)组、仙连解毒方处理(XLJDD)组。XLJDD组于造模同时开始给药(12.9 g·kg-1),每周6次,共112天,末次给药4 h后,收集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迅速液氮保存。蛋白质质谱检测采用非数据依赖型采集模式(DIA),通过Protein Discovery 2.2软件进行蛋白质搜库鉴定,对蛋白及肽段信息定量分析,筛选各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Gene Onc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结果 Model组与Control组相比,共有差异表达蛋白267个,XLJDD组与Model组相比,共有225个差异表达蛋白,GO以及KEGG富集分析发现仙连解毒方干预后,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能够发挥细胞调节功能等分子功能,参与细胞粘附、Th1/Th2细胞分化、Th17细胞分化和细胞衰老通路等生物学进程相关。结论 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提示,XLJDD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发挥干预小鼠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仙连解毒方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及糖酵解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仙连解毒方处理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后的存活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葡萄糖试剂盒检测仙连解毒方处理结直肠癌HCT-116细胞48 h葡萄糖摄取量的变化,乳酸试剂盒检测仙连解毒方处理结直肠癌HCT-116细胞48 h乳酸生成量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乳酸脱氢酶(LDHA)等糖酵解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仙连解毒方对结直肠癌糖酵解过程的影响。结果 仙连解毒方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82 g·L-1;克隆形成实验和EDU细胞增殖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625、3.25、6.50 g·L-1)均能明显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P<0.05,P<0.01);葡萄糖检测和乳酸检测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625、3.25、6.50 g·L-1)能有效抑制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生成(P<0.05,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1.625、3.25、6.50 g·L-1)均能下调p-mTOR/mTOR、LDHA、GLUT1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且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仙连解毒方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糖酵解中的瓦博格效应(Warburg)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TOR信号通路,下调LDHA、GLUT1等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和酶类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仙连解毒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Ⅳ期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Ⅳ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仙连解毒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XELOX方案化疗,分别于2周期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肿瘤病灶大小,中医证候疗效,细胞免疫功能,肠癌生存质量评分,体力状况KPS评分以及化疗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肿瘤近期客观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湿热瘀毒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52%(1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67%(1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细胞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肠癌生存质量FACT-C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在生理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状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较前明显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泻发生率为13.79%(4/29),对照组为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连解毒方联合XELOX方案能显著改善晚期湿热瘀毒型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候,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并能减少XELOX化疗方案常见不良反应腹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仙连解毒方对肿瘤相关内皮细胞(CRE)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并探讨仙连解毒方调控血管生成素2(Ang2)维持肿瘤相关内皮细胞稳态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条件培养基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c)为肿瘤相关内皮细胞。设置空白组、条件培养基组、仙连解毒方组(1、2、3 g·L-1),分别作用于肿瘤相关内皮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RE细胞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CRE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细胞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CRE细胞2D/3D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仙连解毒方对CRE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Ang2等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条件培养基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P<0.05);与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仙连解毒方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Xian-Lian-Jie-Du-Formula,XLJDF)抑制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的有效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厌氧细胞培养箱(95%N2、5%CO2,O2浓度<1%)中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MTT比色法检测XLJDF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伤口愈合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法)检测XLJDF对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组进行转染和慢病毒感染,RTPCR检测HCT-116细胞中HIF-1α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CT-116细胞中HIF-1α、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及XLJDF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 缺氧条件下,XLJDF能抑制HCT-116细胞活性(P<0.05或P<0.01)。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示,XLJDF干预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速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传入下室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或P<0.01);与空载体组对比,XLJDF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8.
转录组学作为精准医疗的研究热点,在分析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挖掘肿瘤生物标志物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转录组学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应用,系统阐述了转录组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转录组学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与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的联系,拓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思路。发现转录组学的研究结果在分子生物学层次和中医理论相互解释,可见基于转录组学的CRC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氧微环境下仙连解毒方对含溴结构域蛋白4(Brd4)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于缺氧培养箱或常氧培养箱中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给予仙连解毒方(0.8、1、1.2、1.6、3.2、6.4、12.8 g·L-1)干预细胞48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1)检测仙连解毒方(1.25、2.5、5 g·L-1)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凋亡情况;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rd4及其下游蛋白如c-核蛋白类基因(c-Myc)、六亚甲基双乙酰胺诱导蛋白1(HEXIM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仙连解毒方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仙连解毒方(0.8、1、1.2、1.6、3.2、6.4、12.8 g·L-1)组均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T-29细胞活力(P<0.05,P&l...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W256移植瘤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异常变化及消癌解毒方对移植瘤大鼠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寻找移植瘤生长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消癌解毒方代谢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腹腔接种Walker-256瘤株制作腹水瘤模型,移植至大鼠腋下,成移植瘤模型;大鼠分为消癌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和模型组、空白组,收集给药后的第1,6,11天的血浆,采用GC-MS联用仪对血浆中内源性分子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结合数据库进行代谢物鉴定,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并分析关联代谢通路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第11天时,有30个化合物发生了显著变化,给予消癌解毒方后,有10种内源性物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归。结论:血浆中有30种内源性物质与W256肉瘤的生长密切相关,消癌解毒方可使造模后大鼠血浆中异常变化的化合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这10种化合物可能是该复方作用靶点,其发挥药效作用可能与调节相关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阐释其代谢组学特征。方法 采用丙基硫氧嘧啶灌胃联合高脂饮食、腹腔注射维生素D3和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构建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模型,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测定心功能、心电图、耳温、尾静脉脉波、舌象与足底RGB(red,green,blue)值、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血脂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结合主动脉弓组织、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大鼠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冠心病心阳虚痰瘀互结证大鼠表现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蜷缩扎堆、耳温降低、毛发缺少光泽,舌象、足底色泽偏淡暗伴RGB值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 FS)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脉波增宽;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方(HYJDP)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和异位病灶的影响.方法:将正常雌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组(CO),子宫内膜异位症组(EM),化瘀解毒方组(CM),CO和EM组予生理盐水灌胃,CM组予HYJDP汤药灌胃.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小鼠粪便上清中代谢物,运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瘀毒互结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126例瘀毒互结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两组的中医症候、疗效、血清胰淀粉酶(PAMY)、脂肪酶(LPS)、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MY、LPS、GAS、D-乳酸、DAO、内毒素、MCP-1、NF-κB p65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MTL、VIP、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瘀毒互结型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有效改... 相似文献
16.
该文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经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后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探讨SLE发病及药物作用机制。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OPLS)对实验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发现对照组、SLE模型组、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组和醋酸泼尼松治疗组的代谢图谱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根据OPLS载荷图,利用精确质量数结合二级质谱鉴定出traumatic acid,PAF,12(S)-HETE,15(S)-HETrE,Hepoxilin B3等12种差异代谢物。SLE小鼠经解毒祛瘀滋阴方治疗后,有效调节PAF,12(S)-HETE等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接近于对照组水平。代谢通路分析表明,SLE发病会导致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通路显著变化,而解毒祛瘀滋阴方对SLE紊乱的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通路具有一定修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讨蚕梅方在转录组学层面上抗结直肠癌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来源于《本草纲目》中治疗肠风的核心药物乌梅及僵蚕组方为蚕梅方,对RKO细胞(肠癌细胞)进行干扰,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分别对对照组(RKO-control)和实验组(RKO-treatment)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应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作用。结果差异基因数为2 516个,其中上调基因1 279个,下调基因1 237个,筛选得到叉头框蛋白D1(FOXD1)、腓骨蛋白2(FBLN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A类结构域2(LDLRAD2)三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核心差异基因。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单体代谢过程、细胞周期过程以及对有机物质的调控等过程;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代谢途径、细胞周期和RNA转运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验证了蚕梅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蚕梅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从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代谢和凋亡等方面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AMCC)脾虚瘀毒证患者应用益气解毒消癌方联合化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宜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MCC脾虚瘀毒证患者62例,分层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四君子汤联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FOLFIRI)方案化疗,观察组采用益气解毒消癌方煎剂口服联合FOLFIRI化疗治疗,分别随访两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时间、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疾病控制率(80.65%)高于对照组(54.84%)(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1.51,25.54个月,均高于对照组的8.77,20.75个月(P0.01)。在对两组患者中30例肝转移患者随访中,观察组15例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2.25%,高于对照组15例患者的46.77%(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MCC脾虚瘀毒证患者应用益气解毒消癌方联合化疗治疗可其增加肝转移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延长生存期,减轻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低血液肿瘤标志物、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作为新兴科学,通过对体液的检测反映人体处于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从而对其实时的功能状态作出评估;中医"证"通过四诊获取的信息,概括人体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段的病理状态.两者在本质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预见两者的结合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将代谢组学与中医"证"的相关性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血浆除磷脂外的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将小型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法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血浆样本用96孔SPE板进行除蛋白和去磷脂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样本进行检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分析,通过HMDB数据库和二级质谱裂解规律比对,对内源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结合HMDB、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肥大,部分心肌细胞融合,心肌间质水肿,大量胶原纤维增生;PLS-DA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血浆代谢物差异明显,筛选出7a,12a-二羟基-3-氧代-4-胆氨酸、3b,12a-二羟基-5a-胆酸、脱氧胆酸甘氨酸结合物、别石胆酸、十六烷二酸、3-氧代十八烷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丁烯肉碱、3-羟基-9-十六碳烯酰肉碱、3-羟基十六烷基肉碱、(9E)-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