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筛选标准的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2例,提取3组人员的粪便样本DNA,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采用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迁延性腹泻应用中药贴敷神阙穴联合推拿的效果及其对肠黏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107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进行分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推拿治疗,研究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贴敷神阙穴,两组均干预7 d。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干预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倦怠乏力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脂多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贴敷神阙穴联合推拿可有效减轻迁延性腹泻患儿临床症状,促使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白芍总苷(TGPs)对干燥综合征(SS)模型小鼠肠动力、肠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情况,探讨白芍总苷对SS小鼠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BALB/c小鼠为正常组,雌性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果寡糖组(700 mg?kg-1),TGPs低、中、高(160,320,640 mg?kg-1)剂量组,每组各6只。观察小鼠摄食量、饮水量、粪便排出颗粒数和粪便含水率,评价TGPs对于SS小鼠肠动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乳酸(D-Lac)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连接复合物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量;收集不同时间的粪便样品,采用平板涂布和气相色谱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均减少(P<0.01),肠推进率显著下降(P<0.01),D-Lac含量和DAO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ZO-1表达量降低(P<0.01),肠道菌总菌数量下降(P<0.01),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TGPs显著增加SS小鼠粪便数量和含水率(P<0.05,P<0.01),提高肠推进率(P<0.05,P<0.01)。TGPs降低小鼠血清中D-Lac含量和DAO活性(P<0.05,P<0.01),增加ZO-1表达水平(P<0.01);TGPs提高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比例、降低肠杆菌比例;TGPs促进乙酸和丁酸的产生(P<0.05,P<0.01)。结论 TGPs通过增加粪便含水量,提高肠动力改善SS小鼠便秘症状;TGPs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乙酸和丁酸含量,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SS小鼠肠道屏障通透性,促进受损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参苓固肠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产物短链脂肪酸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受孕成功的36只孕鼠中随机选取30只孕鼠进行造模。造模大鼠予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周后,连续3 d予以35 mg·kg-1链脲佐菌素(STZ)构建妊娠期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参苓固肠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18、9、4.5 mg·kg-1的参苓固肠方溶液灌胃,二甲双胍组予以52.5 mg·kg-1药物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24 h后,鼠尾尖采血检测末次血糖,麻醉下腹主动脉采血,生化法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INS);取大鼠肠道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取大鼠粪便标本,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气相色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糖、TG、TC、HDL-C、LDL-C、LPS、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肠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及黏膜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血糖、TG、TC、HDL-C、LDL-C、LPS、IL-1β、IL-6、TNF-α等水平有所下调(P<0.05),肠道炎症及肠黏膜损伤得到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菌群功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肠道菌群功能结构及多样性回调,趋势接近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杜氏菌等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普雷氏菌、拟普雷氏菌、阿克曼菌、罗姆布茨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缓释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杜氏菌等致病菌丰度降低(P<0.05),普雷氏菌、拟普雷氏菌、阿克曼菌、罗姆布茨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短链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变形菌门与炎症因子、血糖、血脂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参苓固肠方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不良妊娠结局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疗效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相当,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LPS、IL-1β、IL-6、TNF-α,改善肠道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和血燥证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采集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血燥证患者以及健康人的新鲜粪便标本各15例,提取DNA、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菌群差异。结果 血热组、血燥组菌群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较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其独特组成,其中门水平的Firmicutes,属水平的Prevotella、Butyricimonas等在血热组和血燥组中均减少,种水平的Clostridium bartlettii、Citrobacter freundiDialister菌属等在血热组中增多,Megamonas funiformis菌种、Cellulophaga菌属等在血燥组中增多。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较健康人群发生了紊乱,血燥证较血热证菌群紊乱更严重;采用中药调整肠道菌群可作为治疗银屑病血热证和血燥证的潜在方案。  相似文献   

6.
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证的中医病证,现代研究已证实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泄泻尤其注重把握证候的准确性。泄泻证候研究对制订泄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与微生态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的认知基础,以及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益加凸显。肠道菌群与泄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研究为“以菌测证、以菌施方”探究提供了思路。该文总结了泄泻中医证候与免疫反应、神经递质、脑肠肽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的联系,着重梳理了泄泻6种常见中医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理论,即依据方剂的功效或其组成药物的功效,反证其对应证候的属性,从而间接探究泄泻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期归纳提出今后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众多研究表明泄泻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与炎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候和菌群失调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疾病的表现。不同的中医证候对应特异的肠道菌群客观指标。肠道菌群是未来揭示泄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的一个有力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两种岭南湿热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动态变化规律,寻求具有模型评价潜力的特征菌属。方法 随机将52只BALB/c小鼠分为A1正常组、A2正常环境+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组、A3正常环境+脂多糖(LPS)组、B1湿热环境组、B2湿热环境+ETEC组、B3湿热环境+LPS组。B1、B2、B3组予湿热环境、高脂高糖饮食,造模第20天,A2、B2组予ETEC,A3、B3组予LPS。观察一般情况,收集9次粪便,查结肠病理,测菌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结果 B2、B3组出现类似临床湿热证表现,结肠病理提示炎症,与A1组相比TNF-a、IL-6升高(P<0.05),模型成立前大肠杆菌属和拟杆菌属、成立时肠球菌属呈特征性增多(P<0.05),B1组“湿阻证模型”以肠球菌属增多为主,后期“热”证表现时梭菌属增多(P<0.05)。结论 大肠杆菌属、拟杆菌属、肠球菌属在岭南湿热证模型客观评价指标的发掘上具有广阔前景,肠球菌属、梭菌属可能分别是“湿”、“热”的特征菌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百药煎发酵炮制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探讨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UC的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区别用药。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1组为空白组,其余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0.8 g·kg-1),五倍子水煎液(1.8 g·kg-1)和百药煎水煎液(2.7 g·kg-1)灌胃7 d;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对比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 UC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结肠组织充血增厚,出现明显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经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后,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有提升,门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百药煎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罗斯氏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和帕拉普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P<0.01);百药煎组拟杆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罗斯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倍子组和百药煎组结肠组织均明显恢复,充血减轻,仅见散在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升高,且百药煎组的表达量高于五倍子组。结论 百药煎治疗UC效果优于五倍子,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况,提高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起到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当归芍药散(DS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SAMP8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7月龄SAMP8小鼠分为DSS低、中、高剂量组(14.4、28.8、57.6 g·kg-1·d-1)及模型组,另取6只同月龄SAMR1小鼠,为正常组。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定位航行与空间探索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Tau)蛋白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β多样性明显改变;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Aβ和p-Tau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DSS干预后,各组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均增加,中、高剂量组β多样性与正常组相似、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增加(P<0.05),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明显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乳酸杆菌等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5),拟杆菌、幽门螺杆菌、理研菌、副杆状菌、萨特氏菌、黏液性菌等菌属丰度明显降低(P<0.05);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加(P<0.05),Aβ和p-Tau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黏液性菌、拟杆菌和萨特氏菌菌属丰度与SAMP8小鼠认知能力呈负相关,乳酸杆菌和Butyricimonas菌属丰度与SAMP8小鼠认知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DSS可改善SAMP8小鼠认知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群落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溃宁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266 g·kg-1)、慢溃宁方高、中、低(20、10、5 g·kg-1)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自由饮用3% DSS溶液7 d复制UC模型,造模当天同时灌胃给药治疗,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7 d。每天记录小鼠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收集所有结肠和粪便,记录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升高(P<0.01),结肠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α(IL-17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慢溃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减轻,结肠长度均有所恢复(P<0.01),第5天开始,DAI显著降低(P<0.01),结肠IL-10、TGF-β1显著升高(P<0.01),IL-1β、IL-6、IL-17α、TNF-α明显降低(P<0.05,P<0.01),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升高,厚壁菌门和AKK菌属、杜氏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和Muribaculaceae、梭状芽孢杆菌属UCG-014、理研杆菌属丰度减少。结论 慢溃宁方在改善UC小鼠的症状上疗效确切,与中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且不同浓度对菌群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恢复肠道免疫平衡,从而促进结肠黏膜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松萝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与回肠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40只,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建立AS模型。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4 mg·kg-1)和松萝醇提物低(0.7 g·kg-1),中(1.4 g·kg-1),高剂量组(2.8 g·kg-1),每组8只。干预治疗4周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液、主动脉、回肠及回肠内容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回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斑块沉积明显,血清LPS,TNF-α,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回肠组织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松萝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主动脉的斑块沉积,降低血清LPS,TNF-α,IL-6的含量(P<0.05,P<0.01),同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发生显著变化,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B/F)明显降低(P<0.05)。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示模型组肠道菌群物种总数较高,但丰度较低且分布不均(P<0.05,P<0.01),且富集大量致病菌。与模型组比较,松萝醇提物可显著升高B/F值,改善模型大鼠回肠菌群结构的紊乱,降低致病菌、提高益生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松萝对A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增强肠黏膜屏障,降低血清LPS及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地黄饮子对D-半乳糖所致肾虚证及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的影响。方法 选取90只6-8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地黄饮子高、中、低剂量组。造模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50 mg·kg-1)6周及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0.5 mg·kg-1)4周,联合诱导PD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地黄饮子高、中、低剂量对PD肾虚模型大鼠的疗效评价。通过地黄饮子治疗,对大鼠粪便标本中的细菌16S rDNAV3-V4区域扩增子测序,比较PD肾虚模型大鼠GM特点及地黄饮子干预后GM变化。结果 本研究共得到448个OTU。PD肾虚模型大鼠存在GM失衡的情况,主要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及其下属部分菌群丰度水平的变化相关。物种注释结果方面,相较于模型组,地黄饮子中、高剂量组厚壁菌门显著性升高(P<0.01)、拟杆菌门降低(P<0.05),而放线菌门地黄饮子低剂量组显著性升高(P<0.01),高剂量组则显著性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地黄饮子中剂量组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等Alpha多样性指数均增加(P<0.05),可见地黄饮子干预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显著改变。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可见,地黄饮子中、高剂量组分别与空白组大鼠的GM存在关联。而地黄饮子低、中剂量组大鼠GM的LDA评分下多样性较为突出,且有相应关联菌群相富集。结论 本研究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预测地黄饮子治疗PD肾虚证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地黄饮子通过保护PD大鼠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屏障通透性,调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及其下属部分菌群丰度水平的变化等作用,改善PD大鼠运动障碍,而发挥防治PD的作用。研究结果预测了地黄饮子治疗P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GM动态的相对平衡有关,可为从肠道微环境角度揭示补肾法改善PD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探讨二仙汤对大鼠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2只雌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OVX)组、雌激素(E)组及二仙汤(EXD)组。E组、EXD组分别以1.8×10-4 g·kg-1剂量戊酸雌二醇药液、9 g·kg-1剂量二仙汤进行灌胃,余下两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次/d,持续16周。1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雌激素及血脂四项水平,提取大鼠粪便DNA,给予16S rRNA基因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VX组比较,E组与EXD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Alpha多样性显示,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Beta多样性显示,4组菌群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二仙汤干预可以改善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利用LEfSe分析4组差异菌群,Sham组与OVX组有3个差异菌门、18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组有1个差异菌门、12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XD组有3个差异菌门、5个差异菌属。雌激素干预可以使OVX组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厌氧弧菌(Anaerovibrio)、苏黎世杆菌(Turicibacter)3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二仙汤干预可以使OVX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2种菌门变化趋势逆转恢复,普雷沃氏菌9(Prevotella 9)、瘤胃球菌科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纺锤链杆属(Fusicatenibacter)4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结论 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二仙汤可以改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肉苁蓉苯乙醇苷(CHPhGs)对酒精性肝病(ALD)小鼠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菌群影响。方法 将36只C57BL/6N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组和CHPhGs低、中、高剂量组(175、350、700 mg·kg-1),每组6只。采用利伯-德卡利(Lieber-Decarli)乙醇液体饲料建立ALD小鼠模型。正常给药组和CHPhGs低、中、高剂量组按相应剂量每天灌胃给予CHPhGs。生化仪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脂多糖(LPS)、脂多糖结合蛋白(LBP)、D-乳酸(D-LA)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肝脏LBP水平;比色法检测肝脏中TG和TC水平;肝脏行油红O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电镜观察空肠上皮细胞微观结构;空肠和结肠道行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及黏蛋白2(Muc2)免疫组化。收集正常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组和CHPhGs高剂量组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结果 ALD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ALT、AST和TG水平,以及肝脏TG和T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病理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脏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CHPhGs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中TG和肝脏TG和T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HPhGs高剂量组血清中ALT、AST、TNF-α、IL-1β、LPS和LBP明显降低(P<0.05);CHPhGs高剂量组脂肪变性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结构基本完整,结肠Muc2表达减少,肠道菌群出现了明显改变(P<0.05)。与正常组比较,异杆菌(Allobaculum)在模型组出现了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在CHPhGs高剂量组中明显上调(P<0.05)。AkkermansiaAllobaculum的丰度呈负相关(r=-0.701,P<0.01)。结论 CHPhGs对ALD的肠道屏障损伤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有益菌Akkermansia和潜在有害菌Allobaculum的丰度和结构,影响肠道黏液稳态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混合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0只雄性BALB/c幼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西药组,0.68 g·kg-1)及半夏泻心汤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9.1、3.19、1.82、4.1 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予混合抗生素灌胃诱导肠道菌群紊乱,14 d后西药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灌胃,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及甘补组分别予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14 d。连续给药14 d后无菌采集粪便样本用于16S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并经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1)诱导炎性反应,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黏膜巨噬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改变(P<0.01),结肠黏膜损伤明显,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及IL-1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组均能增加菌群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有益菌的比例(P<0.01);同时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组均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P<0.05,P<0.01),增加巨噬细胞浸润(P<0.05,P<0.01),升高IL-6、IL-8、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1);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苦降、甘补组升高IL-1β mRNA表达(P<0.01);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辛开、甘补组IL-10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半夏泻心汤及拆方组能调整抗生素暴露幼鼠肠道菌群,保护肠道菌群紊乱后结肠黏膜免疫屏障,以半夏泻心汤全方为最佳配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针对其中丰度明显改变的艾克曼菌ATCC BAA-835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TCC BAA-835,AKK)和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BU)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方法,通过体外孵育和体内动物实验考察补中益气汤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模拟人体胃肠道代谢方法,将补中益气汤水煎剂与人工胃/肠液孵育后,与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共孵育,将粪便样品、24 h孵育样品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筛选AKK和BU特异性引物并建立其QPCR分析方法,检测补中益气汤与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共孵育后AKK和BU菌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采用番泻叶灌胃塑造脾虚证小鼠模型并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考察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证小鼠体内AKK和BU菌含量的影响。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健康人群和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补中益气汤对粪便孵育液中肠道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建立的AKK和BU的QPCR定量检测方法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定量结果可靠。补中益气汤体外与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共孵育,其中AKK和BU呈现动态变化过程,其对健康人群/脾虚证患者粪便中AKK和BU均具有一定影响。孵育24 h,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证患者粪便样本中的AKK菌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脾虚证患者粪便中BU菌含量(P<0.01)并恢复至健康人的水平。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体内可显著增加脾虚证小鼠粪便样本中AKK菌含量(P<0.01)并降低BU菌含量(P<0.01)。结论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可直接调节BU菌含量,降低BU菌含量可能是其治疗脾虚证的分子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丰度及分布的差异。方法 选取在湖北省中医院就诊的气虚证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以及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对照。采用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HG和QD粪便样本中DNA,对V3-V4区进行PCR扩增,再进行文库构建和Illumina MiSeq测序。最后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气虚证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特征。结果 本研究共得到534个OTU。物种累积曲线表明本研究所收集的样本量充足。HG和QD两组alpha指数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可见,HG和QD两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一定差异。此外,QD组的Firmicutes/Bacteroides比值较健康人群升高。相较于HG,g_Odoribacter、蓝藻菌门、g_Anaerotruncus、c_Chloroplast、s_Clostridium_Methylpentosum和o_Streptophyta在QD中显著富集(P < 0.05)。结论 气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气虚证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乳香醋炙前后对甘氨脱氧胆酸(GDCA)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醋炙增效机制。方法 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DCA组、乳香组(1.5 g·kg-1)、醋乳香组(1.5 g·kg-1),每组6只。正常组自由饮水,其余组按周期自由摄入2%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UC小鼠模型,造模期间GDCA组、乳香组、醋乳香组腹腔注射GDCA(0.05 g·kg-1)进行干预;于造模后第13天起,乳香组、醋乳香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次/d,连续给药36 d,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第48天,收集粪便进行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第49天取小鼠结肠,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差异菌种和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部分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GDCA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DAI显著升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肠隐窝结构严重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与GDCA组比较,乳香组、醋乳香组体质量明显升高、DAI评分显著降低、TNF、IL-6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且醋乳香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乳香。Alpha多样性显示,GDCA干预后UC小鼠Chao1指数显著升高(P<0.01),Shannon指数明显降低(P<0.05);Beta多样性显示,5组菌群结构具有明显变化,乳香、醋乳香可一定程度回调GDCA干预后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明显升高(P<0.05),3个菌属和5个菌种相对丰度发生明显变化(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GDCA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明显升高(P<0.05),7个致病菌属和4个菌种相对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3个有益菌属和Bacteroides_intestinalis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乳香组和醋乳香组可回调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致病菌和有益菌相对丰度,且醋乳香组对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3个菌属和5个菌种相对丰度的回调作用明显优于乳香(P<0.05,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Bacteroides_intestinalis相对丰度与TNF-α、IL-6、IL-1β水平呈负相关;Prevotella_sp_CAG873、Bacteroides_sp_CAG927、Bacteroidales_bacterium_52_46、Bacteroidales_bacterium相对丰度与TNF-α、IL-6、IL-1β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GDCA可加重UC结肠炎症,乳香与醋乳香对于GDCA介导的UC均具有改善作用,以醋乳香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有益菌和致病菌的丰度和结构、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化瘀解毒方(HYJDP)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和异位病灶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雌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组(CO),子宫内膜异位症组(EM),化瘀解毒方组(CM),CO和EM组予生理盐水灌胃,CM组予HYJDP汤药灌胃。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小鼠粪便上清中代谢物,运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筛选重要差异代谢物;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并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表示差异代谢物与肠道菌群之间关联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小鼠肠壁组织、血清及腹腔液中脂多糖(LPS)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异位病灶中波形蛋白(Vimentin)和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 HYJFD能够恢复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肠道菌群紊乱代谢物水平,以homoveratric acid,melilotoside C和physapubescin 3种代谢物水平恢复为特征,homoveratric acid,melilotoside C和physapubescin EM分别与CO,CM比较时变量权重值(VIP)值均超过2且ROC分析中AUC值均>0.9。与EM组比较,HYJDP能够恢复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肠道菌群中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Lactobacillus,Blautia等物种丰度(P<0.05)。EM组腹腔液上清LPS水平明显高于CO组(P<0.05),并明显高于CM组(P<0.05)。子宫内膜异位灶Vimentin 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HYJFD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肠道内环境,降低体内LPS水平,减轻异位灶纤维化,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芍药汤治疗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机制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对照组62例。实验组予以芍药汤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均为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Mayo评分,单项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定,比较缓解率、有效率、内镜应答率、黏膜愈合率等临床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Th17/Treg细胞,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ROR-γt和Foxp3在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水平表达,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IL-10和IL-17蛋白水平。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P < 0.05),实验组治疗后在缓解率、内镜应答率、黏膜愈合率和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单项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定的肠道症状、社会能力、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等方面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好转(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出现Th17细胞比例降低,ROR-γt mRNA水平和IL-17表达减少,Treg细胞比例升高,Foxp3 mRNA水平和IL-10的表达提高(P < 0.05)。实验组治疗后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Th17/Treg细胞,ROR-γt和Foxp3 mRNA,IL-10和IL-17水平均较对照组治疗后变化明显(P < 0.05)。结论 芍药汤可通过调控Th17/Treg细胞平衡,大幅缓解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症状,促进肠道黏膜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