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天然水蛭素水凝胶的皮肤渗透性能及毒理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然水蛭素凝胶经皮渗透给药的可行性及其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制备天然水蛭素凝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试验,使用Markwardt法检测水蛭素活性。选择健康Wistar大鼠进行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单次及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健康豚鼠进行皮肤致敏性试验。结果:试验组的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均有延迟(P<0.05),于3 h时达最大值(85.4±1.454)s,而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则无明显延迟;短期内大剂量使用天然水蛭素凝胶对皮肤无毒性,对Wistar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性。结论:天然水蛭素可渗透进入完整皮肤组织,其凝胶剂皮肤局部用药对试验动物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岩黄连总碱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大鼠模型的影响,以及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雄性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0 mg·kg-1)、岩黄连总碱组(210 mg·kg-1),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大鼠经腹腔注射LPS建立抑郁症炎症模型,造模1周后开始给药,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灌胃药液,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边造模边给药。连续给药2周后,通过糖水偏好、强迫游泳及旷场试验测试岩黄连总碱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末次给药后,按设定时间经眼眶取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检测其中脱氢卡维丁、延胡索乙素、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通过DAS 2.0软件对各成分药代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率降低、旷场总路程减少、游泳不动时间延长,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增加、旷场总路程增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岩黄连总碱组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缺失、排列紊乱且有残留空泡,岩黄连总碱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增多且排列整齐、胞浆清楚。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经连续灌胃岩黄连总碱后,8种活性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为0.19~2.06 h,半衰期(t1/2)为3.71~8.70 h,其中延胡索乙素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最高且t1/2最短,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的AUC0-∞均较低。脱氢卡维丁、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表小檗碱药时曲线出现明显的双峰现象。结论 岩黄连总碱能够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海马区病理损伤,具有抗抑郁作用;同时,该有效部位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吸收较快,消除较慢,药效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冰冻切片法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中各层药物的分布,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为(13.53±3.92)μg.cm-2,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0.659 1μg.cm-2.h-1)是非穴位(0.147 2μg.cm-2.h-1)的4.5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切片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结论:白芥子涂方浸膏在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鲜品直接干燥、煮后及蒸后干燥的共有干燥模型,测定其干燥动力学参数,研究其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10种(Page、Wang and Singh、Two-term exponential、Newton、Logarithmic、Aghbashlo、Two-term、Midilli、Diffusion approach、Weibull)薄层干燥模型对50、60、70、80 ℃条件下3种不同加工方式的延胡索药材的干燥曲线进行拟合,采用决定系数(R2)、卡方(χ2)及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判断拟合方程的优劣;根据Fick扩散定律求算干燥动力学参数;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确定了3种不同加工方式的延胡索中药材干燥的共有模型(Midilli模型),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延胡索药材的有效扩散系数(effective diffusivity,Deff)值(7.09×10-9~4.66×10-8 m2/s)及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Ea)值(1.52~1.82 kJ/mol),多糖、黄连碱、延胡索乙素、紫堇碱、总生物碱(原阿片碱、海罂粟碱、黄连碱、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小檗碱、去氢紫堇碱、紫堇碱等8种生物碱含量的和)的变化均符合零级动力学规律,这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结论 生品与煮品、蒸品的干燥效率在较低温度时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蒸、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干燥;干燥过程对延胡索品质有较大影响;为延胡索药材干燥方法提供参考,对指导延胡索实际生产和提高其质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亚军  杨建宏  韩娇娇  戴贵东 《中草药》2013,44(23):3341-3345
目的 考察苦参碱传递体对大鼠经皮给药后皮肤局部药物质量浓度经时变化,评价其透皮释药性能。方法 大鼠腹部脱毛,以非封闭方式经皮给予苦参碱传递体混悬液,应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RP-HPLC法,测定皮肤透析液中的药物质量浓度;比较苦参碱传递体及其脂质体、水溶液(含0.8%去氧胆酸钠)经皮给药后大鼠皮肤透析液中药物质量浓度经时曲线的差异。结果 苦参碱传递体给药后透析液中药物质量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4.200±0.447)h,最大药物浓度(Cmax)为(0.927±0.251)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8)为(5.033±1.526)μg?h?mL?1。苦参碱传递体的Cmax和AUC0-8显著高于其脂质体和水溶液(含0.8%去氧胆酸钠),而tmax较后两者显著减小(P<0.05)。结论 在体皮肤微透析可用于苦参碱传递体的透皮释药性能评价;苦参碱传递体具有透皮快、渗透量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盐酸小檗碱对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筛选最佳促透条件并探索促透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选择适宜的供给液及接收液,探索盐酸小檗碱促进芍药苷经皮渗透的最佳促透条件及促透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子模拟探究促透机制。结果 选择20%乙醇-pH 7.4磷酸盐缓冲液(PBS)为接收液,盐酸小檗碱-芍药苷在pH 5.0的介质条件下透皮效果最佳,且在此条件下,高、中、低质量浓度的芍药苷与盐酸小檗碱配伍后,芍药苷的24 h累积透过量(Q24)分别增加了78.03%、44.73%、35.63%,其中高质量浓度配伍组中芍药苷的Q24与芍药苷单独给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芍药苷透皮速率显著增加,促透比为1.74。促透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可能使角质层整齐紧密堆积排列的叠瓦式结构松动,表面的褶皱明显增多加深;盐酸小檗碱可促进水溶性成分荧光素钠和脂溶性成分尼罗红在皮肤中的渗透,相应皮肤渗透量及渗透深度均有所增加。盐酸小檗碱可竞争性地与角质层脂质的头部结合,使芍药苷摆脱皮肤脂质氢键网络的束缚,进而促进芍药苷的经皮吸收。结论 芍药苷-盐酸小檗碱透皮的最佳pH值为5.0,盐酸小檗碱可促进芍药苷的经皮吸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促透机制可能为盐酸小檗碱通过调控角质层紧密连接易化皮肤转运阻力、影响皮肤通透性及竞争性与角质层脂质的极性头部结合进而促进芍药苷经皮渗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广痛消泡沫气雾剂中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THP)和盐酸小檗碱(Ber)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采用血药浓度法,LC-MS/MS 测定健康志愿者肛门给广痛消泡沫气雾剂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Win Nonlin药动学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THP和Ber分别在0.000 594~1.188,0.000 536~1.072 μg·L-1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高、中、低 3 个剂量的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THP和Ber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132.5±25.5),(132.5±30.1)min,Cmax分别为(0.55±0.30),(0.31±0.32)μg·L-1结论: LC-MS/MS 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血浆样品成分含量的测定,可成功用于广痛消泡沫气雾剂的健康人体血浆的动力学研究,为进一步的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V-C扩散池,分别以新鲜的离体大鼠、家兔、小型猪的神阙穴及非穴位区皮肤为渗透屏障,以20%乙醇的生理盐水为接收液,进行渗透试验,HPLC测定大黄酸含量,以累积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为指标;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视化观察大黄酸经皮吸收差异,考察大黄酸经神阙穴和非穴位以及不同种属动物神阙穴皮肤的渗透特性。结果显示,在24 h内大黄酸经大鼠神阙穴皮肤的累积渗透量为(102.63±9.60)μg·cm~(-2),稳态透皮速率为4.307μg·cm~(-2)·h~(-1),均高于经非穴位区皮肤;大黄酸经不同种属动物神阙穴给药的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为大鼠家兔小型猪,两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荧光吸收图显示皮肤中的药物含量为神阙穴非穴位,大鼠家兔小型猪。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酸经皮渗透存在种属、穴位差异,经神阙穴位皮肤给药的透过量及速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大黄酸神阙穴给药的初步机制可能是神阙穴为药物传递提供通道、载体,可视化验证了临床贴敷神阙穴治疗疾病具有特异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戊己丸中10个活性成分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比较其在正常大鼠和慢性内脏高敏感肠易激综合征(CVH-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采用乳鼠结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球囊刺激法制备CVH-IBS大鼠模型,灌胃给予戊己丸(给药剂量0.245 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从颈静脉采血,采用UPLC-MS/MS同时检测血浆中10个戊己丸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黄连碱、盐酸药根碱、表小檗碱、二氢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内酯、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血药浓度,计算各成分在正常大鼠和CVH-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建立的UPLC-MS/MS能够灵敏、准确地检测10个戊己丸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与正常组比较,CVH-IBS大鼠体内10个戊己丸活性成分的吸收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达峰时间(tmax)延长,其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的tmax分别从54 min和39 min均显著延长至90 min(P<0.05, P<0.01);各成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均增加,其中吴茱萸碱和芍药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10个活性成分的清除率(CL/F)均降低,其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和吴茱萸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 戊己丸中活性成分在正常大鼠和CVH-IBS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IBS病理状态下肠道上皮细胞的微结构被破坏和肝脏酶的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