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 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p 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2例,髂骨1例,股骨1例。发生在软组织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破坏。发生在骨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MRI在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强化。结论 p PNE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等,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为pPNET的CT、MRI表现特点。结果:21例软组织pPNET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11例边界不清,15例密度/信号不均,以稍高或等密度/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11例不均匀强化,10例邻近骨质破坏,1例见静脉癌栓,7例有肺、淋巴结转移。13例骨pPNET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密度/信号不均匀,12例边界不清,10例伴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3例出现死骨、肿瘤骨和钙化,2例见骨膜反应,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椎管内pPNET 3例MRI信号均匀,呈等T1等T2信号,STIR呈稍高信号,3例边界清楚,增强扫描2例均匀强化,椎体及附件未见骨质破坏。结论:pP-NET缺乏特征性CT和MRI表现,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CT和MRI均能提示为恶性肿瘤,并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肿瘤的范围,对制定手术计划、评判肿瘤转移和复发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 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 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中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倒。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5.
华群  陈克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646-646,650,F0004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s的影像学表现。11例全部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4例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CT表现:同时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3例,仅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1例,仅显示软组织肿块的4例,出现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和骨质硬化的2例,出现膨胀性骨质破坏的1例。软组织肿块中的6例密度欠均匀,不均匀强化,显示内部坏死灶及有强化的间隔,1例气管内肿块强化较均匀。4例出现转移。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骨和钙化。MR表现:3例均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和STIR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侵入临近的肌肉组织引起被侵肌肉不规则肿大。结论CT和MR能较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能检出远处转移,有助于对pPNET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性淋巴瘤中,位于髂骨10例,耻骨及骶骨各1例。X线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常合并较大软组织肿块,骶髂关节受侵犯2例,髋关节受侵犯7例;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1例,低信号4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骨盆是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X线、CT表现多样,MRI信号复杂,需与多种恶性骨肿瘤鉴别,充分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颅骨EG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摄片检查2例,CT检查20例,MRI检查4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16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6个病灶,累及颞骨13个,额骨7个,枕骨4个,顶骨2个。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孔状骨质破坏;CT检查示26个病灶,7个呈溶骨性破坏,19个呈边界清晰的穿凿样破坏,21例存在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4例骨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形成,与脑灰质相比,在T1、T2加权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儿童颅骨EG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大多数病例可被准确诊断。MRI对观察软组织肿块成分及病灶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盆尤文氏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S/pPNET)的影像学表现,并与临床及病理对照,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骨盆原发性ES/pPNE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X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发病部位、数目、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瘤骨、软组织肿块、强化方式等.病理学观察指标包括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7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以骨硬化为主要改变;7例见与骨质破坏不呈比例的巨大的软组织肿物,中央区多发坏死囊变;最大径大于8cm的肿瘤6例;4例跨关节浸润.MRI显示软组织肿物内可见T2WI低信号分隔影,增强扫描部分强化.6例出现转移,其中3例为肺转移.免疫组化8例患者CD99均为阳性表达.结论 原发于骨盆的ES/PNET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青少年患者,结合影像学上溶骨性骨质破坏并明显软组织肿块,需考虑骨盆ES/PNET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鼻窦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 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LGMS的影像学表现。5例LGMS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CT增强扫描,其余4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5例LGMS,2例累及右侧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筛窦及蝶窦,1例累及左侧各鼻窦。5例均表现为窦腔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MRI检查,T1WI为中等及稍低信号,T2WI为中等及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可见中度-明显强化。5例肿瘤周围均出现虫蚀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结论鼻窦LGMS的影像学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中度-明显强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的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肉瘤样癌(SHC)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例病理证实为SH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HC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乏力、食欲下降或无症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CT表现具有癌及肉瘤双重特征,增强有不同程度强化;7例患者中4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1例单纯癌肿破裂修补;病理镜下见肿瘤明确的癌和肉瘤样双相成分,肉瘤样变区癌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上皮样标志物CK阳性7例、EMA阳性5例、MSA阳性1例、CK7阳性2例、Hep Par-1阳性3例,间叶组织标志物Vimentin阳性6例、DES阳性1例。随访期内2例无瘤存活,2例复发、带瘤存活,3例死亡。结论:SH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是癌的化生变形,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细胞病理特征复杂多样,分化较差,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治疗手段,其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微波消融术联合131I-chTNT放射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SPECT)多核素显像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经病理确诊的TNM临床分期为III-IV期NSCLC,其中IIIA期2例,IIIB期4例,IV期6例,CT引导下经皮水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当天即静脉注射131I-chTNT,给药剂量为29.6 MBq/kg.131I及99Tcm-HL91细胞乏氧SPECT显像,定性、半定量分析显像结果,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病灶放射性摄取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99Tcm-HL91细胞乏氧显像阳性率的变化,t检验分析病灶平面面积的变化.结果 ⑴治疗前、微波消融联合131I-chTNT治疗后第1和7天99Tcm-HL91细胞乏氧显像阳性率分别为75%(9/12)、91.6%(11/12)和83.3%(10/12)(P=0.549);治疗前病灶平面面积(S)大小(4.98±1.17)cm2(95% CI:4.23~5.72),治疗后1、7 d分别为(6.54±2.13)cm2(95% CI:5.20~7.91)和(7.23±3.09)cm2(95% CI:5.27~9.26),治疗前与治疗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P=0.022);治疗后7 d病灶内131I-chTNT和99Tcm-HL91放射性摄取(L/N)(3.74±1.25)呈正相关(r=0.637,P=0.000).⑵按照WHO对实体瘤的疗效评估标准,CR 4例(33.3%,4/12),PR 6例(50.0%,6/12),NR 2例(16.7%,2/12),PD 0例,总有效率(CR+PR)为83.3%(10/12).本组病例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微波消融术联合131I-chTNT放射免疫治疗晚期NSCLC肺癌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SPECT多核素显像可直观显示肿瘤病灶放射性摄取状况,有利于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膜瘤影像表现的综合特征,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00例)的CT、MRU资料。结果(1)肿瘤信号或密度:T1信号不均15例(15.0%),T2信号不均19例(19.0%),信号均匀66例(66.0%),CT密度不均38例(38.0%);(2)肿瘤边缘:规整68例(68.0%),毛糙、不规则、分叶、有壁结节32例(32.0%);(3)硬膜尾征:90例(90.0%);(4)颅骨受侵:i2例;(5)瘤内钙化:19例(19%);(6)瘤周水肿:54例(34%);(7)肿瘤多发:6例;(8)颅内转移或术后复发:3例;(9)增强表现:不同程度明显强化;(10)梗阻性脑积水10例。结论脑膜瘤的影像表现具备一定的特征,定性诊断需要综合分析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王银国  李燕梅  彭李青 《河北医学》2011,17(12):1584-158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子宫颈癌的诊断及肿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有完整盆腔CT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T扫描结果中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对肿瘤分期的价值,并将CT成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96例患者中鳞癌84例,腺癌10例,腺鳞癌2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期8例,Ⅰb1期23例,Ⅰb2期21例,Ⅱa期19例,Ⅱb期16例,Ⅲ-Ⅳ期9例。②CT扫描肿瘤分期:扫描不能检出Ⅰa期宫颈癌;Ⅰb1期检出率为38例,低估6例;Ⅱa期22例,高估3例;Ⅱb期20例,高估4例;Ⅲ-Ⅳ期14例,高估5例。③CT表现:不能检测Ⅰa期宫颈癌;对于≥Ⅰb期肿瘤通过CT扫描可以检出,其中发现等密度病灶52例(54.2%),低密度不均匀病灶40例(43.8%),伴有低密度结节38例(39.6%),高密度不均匀结节4例(4.2%),转移淋巴结可以表现为肿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中心低密度可有坏死。结论:CT扫描对于肿瘤分期≥Ⅰb期的宫颈癌有诊断意义,可以作为治疗前肿瘤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但对于Ⅰa期宫颈癌,则不能通过CT扫描检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高脂血症(HL)、急性胰腺炎(AP)的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8例DKA合并HL、AP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除DKA临床特点外,均为中青年,均腹痛,入院均有HL。其中甘油三脂(TG)≥11.3mmol/L7例(6.54~29mmol/L),未服降脂药,治疗后TG均下降(2.12~6.13mmol/L),入院时血淀粉酶(Ams)超正常值3倍2例,入院后3例,尿Ams则分别为2例和4例,3例血和尿Ams一直正常,5例B超正常,8例胰腺CT均有AP改变,治疗以禁食、纠正DKA为基础结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6例生长抑素持续静滴。结论:(1)高脂血症可能是DKA并发AP的原因之一。(2)腹痛者,需警惕DKA、AP并存,应常规及动态测定血、尿Ams、TG。(3)TG≥11.3mmol/L者,即使血、尿Ams正常,B超阴性,仍需胰腺CT检查。(4)DKA伴AP时,除诊治DKA外,还应积极治疗AP,早期用生长抑素能缩短治愈时间。(5)胰岛素泵(CSII)治疗DKA者血糖达标、尿酮转阴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影像诊断方法,以期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急性AIH的临床资料。结果长期高血压是AIH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较大。剧烈胸痛为常见首发症状(18例),亦有隐痛或剧烈疼痛后缓解;伴休克表现但血压升高7例,呼吸困难3例,多伴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头晕10例,晕厥1例,二便失禁1例;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4例,吞咽困难1例。体征:血压升高19例,血压下降2例;四肢血压、脉搏不对称2例;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3例。并发症:急性左心哀竭(3例)、心包积液(2例)、腹主动脉瘤(1例)、中量胸腔积液(3例)、肺部炎症(4例)、脑梗死(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显像(MRI)各有其影像学特点,联合应用、早期检查可以早期明确诊断。本组死亡2例,分别为主动脉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及急性左心衰竭。结论 AIH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掌握其临床特点,早选择或联合TTE、MRI及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AIH,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征,探讨外科诊治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小儿纵隔肿瘤43例,分析其病理学类型、发病部位、诊疗方法、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43例患儿中恶性肿瘤19例(44.2%),良性肿瘤24例(55.8%).以节细胞神经肿瘤最多9例(20.9%),其次为成熟畸胎瘤5例(11.6%)和神经母细胞瘤4例(9.3%);以后纵隔为最多15例(34.9%),其次为前纵隔12例(27.9%)和上纵隔11例(25.6%),中纵隔5例(11.5%)最少.完整切除肿瘤22例(51.1%),未完整切除肿瘤20例(46.5%),行活检术1例(2.3%).临床首发症状为咳嗽8例(18.6%),发热8例(18.6%),胸痛、胸闷8例(18.6%),无临床症状9例(20.9%),外院术后复发2例(4.7%),其他症状8例(18.6%).胸部X平片可以初步确定肿瘤的部位、形状和大小,胸部CT对本病具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定性作用.术后随访2个月~3.5年,24例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较好,1例淋巴管瘤复发.15例恶性肿瘤转入血液科化疗,病情控制较好;1例放弃治疗,出院3个月后死亡;2例放弃化疗后失访.结论 小儿纵隔肿瘤临床可无特异性症状,胸部X片及CT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确诊依赖病理诊断.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前应评估患儿临床症状、肿瘤形状、大小、部位及全身情况,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超声导向经会阴穿刺冷冻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我院22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会阴穿刺液氮冷冻前列腺肿瘤组织,对比穿刺前后 PSA、前列腺及肿瘤体积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的瘤体已经基本消失,仅残留少量的瘢痕组织。前列腺体积由术前的(64.3±4.8)ml降至(25.6±3.2)ml,PSA 术前为(39.1±10.7)ng/ ml,术后12个月、24个月时分别为(3.9±1.7)和(3.1±1.4)ng/ml。患者于术后6个月之前进行前列腺多点穿刺进行活检,2例患者为阳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相关的冷冻并发症。结论超声导向经会阴穿刺冷冻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比较理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刘明江  蔡力  唐英蓉 《四川医学》2009,30(11):1708-1710
目的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5例确诊心肌病患者,根据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扩张型心肌病组(25例)和缺血性心肌病组(30例)。同时完成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冠脉造影(CAG)检查。观察^99mTc-MIBI在心肌的分布情况,分析病损心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所有55例患者,心肌灌注显像都^99mTc-MIBI放射性分布异常:DCM组节段性灌注完全缺损2例(8%),均匀减低14例(56%),不均匀减低3例(12%),花斑样改变6例(24%);ICM组节段性灌注完全缺损29例(96.67%),均匀减低1例(3.33%)。冠脉造影检查:DCM组仅1例(4%)发现冠脉异常,但狭窄程度〈50%,ICM组30例(100%)都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50%);②以核素^99mTc-MIBI在心肌不均匀减低和/或花斑样分布为标准,MPI诊断DCM的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95.6%,以核素^99mTc-MIBI在心肌呈节段性灌注完全缺损分布为标准,MPI诊断ICM的敏感性是96.7%,特异性是92%。结论核素^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的这种特征性分布,对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冠脉造影有很好的相关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