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菲韦伦(EFV)或TDF+3TC+克力芝(LPV/r)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合并感染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实施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治疗,治疗3、6、12个月后随访,分析CD4+T淋巴细胞、HIV RNA、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增加了76个/μL、138个/μL和145个/μL;治疗6、12个月后,HIV-RNA抑制率分别为79.49%和95.56%,HBV-DNA抑制率分别为77.14%和97.06%;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AST、ALT先升后降,治疗6个月时,除2例肝功能异常外,其余肝功均复常;HIV/HBV合并感染者病死率为10.87%。结论 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对HIV和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HIV/HBV合并感染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替诺福韦(TDF)减量为隔日服用对艾滋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病毒载量和肾脏功能影响,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拉米夫定(3TC)+TDF+依非韦伦/奈韦拉平(EFV/NVP)进行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将其中因合并慢性肾脏病使用TDF300mg隔日1次的艾滋病患者纳入试验组(100例),未调整TDF剂量的艾滋病患者纳入对照组(100例),采用CKD-EPIScr公式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治疗96周后患者病毒学结局和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96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毒学抑制率分别为84%和82%,无明显差异。试验组96周eGFR为90.4(73.0,101.0)ml/min,较基线83.3(72.1,93.6)ml/min有明显改善(P <0.001);对照组96周eGFR为110.7(94.3,118.1)ml/min,与基线110.6(88.6,115.9)ml/min无明显差异(P=0.154)。两组96周血磷均较基线降低。结论 TDF300mg隔日1次能够改善艾滋病合并CKD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3TC+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3TC+TDF+多替拉韦(DTG)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后,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细胞比值、HIV病毒载量(HIV-RNA)指标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17年11月至2021年09月感染科门诊随诊HIV感染者/AIDS患者150例。治疗方案分别是:(1)3TC+TDF+EFV;(2)3TC+TDF+LPV/r;(3)3TC+TDF+DTG。分析对比不同药物方案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前后CK、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艾滋病病人(HIV/HCV合并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2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HCV合并感染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6人)和对照组(26人),研究组给予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LPV/r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TDF+3TC+依非韦伦(EFV)方案治疗,随访48周。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此外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病毒载量均降至50拷贝/mL以下;两组ALT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8±16.4)U/L vs.(81.2±20.5)U/L,P=0.109];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D4细胞计数更高[(282.4±105.8)/μL vs.(187.6±110.2)/μL,P=0.003];同时TC和TG水平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6.24±1.83)mmol/L vs.(4.28±0.84)mmol/L,P=0.038;TG:(3.32±1.25)mmol/L vs.(1.55±0.78)mmol/L,P=0.011]。研究组共3例(11.54%)报告有不良反应,其中1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对照组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19.23%),均为头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LPV/r方案与含EFV抗病毒方案对HIV/HCV合并感染者抗病毒效果接近;含LPV/r方案更有利于CD4细胞计数的提升,但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金华市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抑制效果,分析病毒学失败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009例治疗病例有70例病毒学失败,病毒学失败率6.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近期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低、最近7天有漏服药物、最近治疗方案为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是出现病毒学失败的影响因素。年龄20岁以下组病毒学失败可能性高于年龄20至39岁组[比值比(OR)=0.088,95%可信区间(CI):0.018~0.421];近期CD4细胞水平200个/μL以下病毒学失败可能性高于200至399个/μL(OR=0.051,95%CI:0.019~0.135)和400个/μL及以上(OR=0.189,95%CI:0.072~0.497);最近7天有漏服药物病毒学失败可能性高于未漏服(OR=0.061,95%CI:0.009~0.389);最近治疗方案为3TC+AZT+NVP出现病毒学失败的可能性高于3TC+AZT+依非韦仑(EFV)(OR=4.276,95%CI:1.558~11.733)。结论金华市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败率处于较低水平,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强化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指导,加强CD4细胞水平监测,优化治疗方案等措施有助于减低病毒学失败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方法收集玉溪市2005—2016年的ART信息库中随访记录,历史卡片和治疗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不同年龄病人病毒学治疗效果、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变化及一年内死亡情况。结果 1 930例接受了ART的病人中,218例(11.3%)病毒学治疗失败,不同年龄段在不同治疗基线CD4细胞层次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长,CD4细胞上升速率中位数由13.9个/μL/月下降至6.2个/μL/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6.080,P0.001);不同治疗时基线CD4细胞分层分析发现,治疗时基线200个/μL组和200~350个/μL组不同年龄段CD4细胞上升速率中位数为12.7~18.8个/μL/月之间和1.5~16.8个/μL/月之间,组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H=13.575和9.133,P均0.05),治疗时基线CD4细胞351~500个/μL和500个/μL组不同年龄段CD4细胞变化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171和3.110,P=0.067和0.157); ART后一年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占2.8%(54/1 930),其治疗时基线CD4细胞均200个/μL,其中18~29岁者治疗后一年内死亡率1.7%(7/412),30~39岁者死亡率1.5%(10/650),40~49岁者死亡率3.4%(16/476),≥50岁者死亡率5.4%(2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6,P0.001)。结论年龄不影响ART后病毒学疗效,但是年龄越大CD4细胞恢复越差,一年内死亡率越高,针对≥50岁感染者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科》2016,(3)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选取进行ART 1年的HIV/AIDS病人89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抑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89例HIV/AIDS病人基线CD4细胞计数为(233.9±151.5)个/μL;治疗3、6、9、12个月后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39.6±167.5)个/μL、(373.4±177.3)个/μL、(380.7±186.8)个/μL、(397.6±208.2)个/μL。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D4细胞计数均高于基线CD4细胞计数(P均0.01);患者CD4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F=13.517,P0.01)。ART 6个月后,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20拷贝/m L)比例为50.00%,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61.90%、60.71%、66.76%。基线CD4细胞计数不同水平病人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12个月后,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为75.00%,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84.21%、80.76%、81.00%。基线CD4细胞计数不同水平病人的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M人群中HIV/AIDS病人ART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载量水平;对MSM人群HIV/AIDS病人开展ART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治疗的15~44岁女性病人的随访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三组间基线年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等进行匹配,比较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核糖核酸(RNA)载量、CD4细胞数。结果入组1 035例,每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r组的病毒抑制率在治疗48周时分别为86.0%、87.6%、89.2%;在96周时分别为91.5%,84.1%,94.5%;192周时,分别为93.3%,93.2%,92.7%;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0.008),其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P=0.286)。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数较基线都有明显增加,LPV/r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平均增长(342.71±176.94)个/μL,EFV组平均增长了(310.24±194.63)个/μL,NVP组平均增长(258.09±177.22)个/μL,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者,192周时LPV/r组的CD4细胞数增长也优于EFV或NVP组。结论三种抗病毒方案对女性HIV/AIDS病人的血浆HIV病毒抑制率无差异,含LPV/r的治疗方案在提升CD4细胞数的方面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毒胶囊配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客观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行HAART的老年HIV/AIDS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HAART治疗,观察组在HAART的同时配合清毒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88.6±61.2个/μL vs 350.4±59.6个/μL,P0.05),对照组较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414.5±62.7个/μL vs 351.4±56.4个/μL,P0.05),观察组增幅超过60个/μL;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415.4±60.3个/μL vs 348.4±57.8个/μ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率分别为95.0%vs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生存质量总分,观察组各治疗时点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毒胶囊配合HAART治疗老年HIV/AIDS病人,既可重建免疫功能,保持病毒抑制率,又可提高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蛋白酶抑制剂(PI)方案,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AIDs)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50拷贝/mL)且免疫学失败的病人,改用NRTI+PI方案,即用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酯(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12个月,检测治疗期间病人CD+T淋巴细胞(CD4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收集的16例病毒载量〈50拷贝/mL且免疫学失败的病人,在接受治疗3、6和12个月后,病人CD。细胞数分别上升至(195±5.63)个/μL(213±4.68)个/μL和(270±4.36)个/μL,显著高于基线(换药时)CD4细胞水平(131±3.65个/μL)(P〈0.01)。结论3TC+TDF+LPV/r方案可以促进病毒载量低而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阳市2018—2020年HIV/AIDS患者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对病毒学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贵阳市新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患者,根据确证至启动ART时间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快速启动组(≤7 d)和非快速启动组(>7 d)。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47例,其中非快速启动组269例(49.18%),快速启动组278例(50.82%),快速启动组48周病毒学抑制率高于非快速启动组(96.4% vs. 87.73%,χ2=13.023,P=0.001)。快速启动组达到病毒学抑制的中位时间比非快速启动组快9 d(170 d vs. 179 d,W=1 000,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ART方案为2NRTIs+INSTIs的患者相比,方案为2NRTIs+NNRTIs的患者在48周病毒学抑制失败率更高,基线高病毒载量、非快速启动是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快速启动ART能提高HIV/AIDS患者48周病毒学抑制率、缩短病毒学抑制的时间。HIV确证后应快速启动AR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TDF)+拉夫米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对初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代谢参数的动态影响。方法 52例初治HIV感染者,依据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200个/μL、200~350个/μL及350个/μL分为A(28例)、B(10例)、C(14例)三组,分析三组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TDF+3TC+EFV)前及治疗后4、12、24周各组代谢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A组去脂体重(47.25kg)及尿酸(UA)(329.08umol/L)低于B组(分别为53.30kg、352.61umol/L)及C组(分别为53.54kg、398.44u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甘油三酯(TG)升高(2.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0.99mmol/L),HAART后此改变逐渐恢复正常(24周时TG及LDL-c分别为1.61mmol/L、1.17mmol/L);HAART后4周,A、B组空腹血糖(FPG)升高(A组4周、0周FPG 5.93mmol/L vs 5.68mmol/L,B组4周、0周FPG 5.92mmol/L vs 5.58mmol/L),升高的FPG于12周恢复正常(分别为5.66mmol/L、5.57mmol/L);HAART后三组UA均降低,最低时(A组12周270.83umol/L,B组24周290.63umol/L,C组4周315.10umol/L)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的UA 24周时亦未恢复正常(三组24周UA分别为320.63umol/L、290.63umol/L、350.50umol/L)。结论低CD4细胞计数者去脂体重、UA及HDL-c降低,TG升高;HAART早期可导致糖代谢、嘌呤代谢障碍,对异常的脂代谢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现状和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评估ART的免疫学效果和病毒学效果。在国家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下载治疗病例的历史卡片,对数据进行关联筛选和分析。数据核查后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49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1±12.5)岁,男性占91.5%,女性占8.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18个/μL,最近一次随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93个/μL,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Z=-54.584,P0.001)。随访期间共586例治疗对象发生免疫学失败,主要发生在ART 4~6个月之间,达33.4/100人年,治疗满1年后免疫学失败发生率明显下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和使用一线药物的治疗对象,更易发生免疫学失败;女性、同性性传播人群、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治疗对象,其病毒学抑制率更高。结论基线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治疗时间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应继续开展"早检测、早治疗",针对这些关键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2014年以来确诊HIV/AIDS病人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GFR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组间eGFR的变化特点。结果初治患者给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和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仑(EFV)。之前接受过一线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检测确定为治疗失败者更换二线治疗方案:TDF+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AZT+3TC+NVP组eGF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及12个月eGFR值分别上升3.28ml/min/1.73m2和1.22ml/min/1.73m2),TDF+3TC+EFV组和TDF+3TC+LPV/r组eGFR值是逐渐下降的,TDF+3TC+LPV/r组下降程度大于TDF+3TC+EFV组(P0.01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因素外,引起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最主要的。结论抗病毒治疗方案AZT+3TC+NVP对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初治伴肾损伤的患者可考虑用该方案治疗。TDF+3TC+EFV和TDF+3TC+LPV/r方案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其中TDF+3TC+LPV/r方案影响最显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除肾功能因素外,患者的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德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德州市2005-2015年所有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为客观指标,结合患者转归,综合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结果24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40±10.16)岁,基线CD4细胞计数均值为(239.96±161.10)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平均增长211.01个/μL(t=-11.604,P=0.000)。在开始治疗的36个月内,不同基线CD4细胞组计数增长存在统计学差异(F=5.701,P=0.001)。接受HAART平均时长(30.71±23.82)个月,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88.69%(149/168),累计死亡率为7.82%(19/2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确证时年龄的增长,HIV/AIDS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人的12.683倍[95%可信区间(CI):2.769-58.079]。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免疫重建。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早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加强依从性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汉市≥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基线时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感染途径、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线和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与病毒载量(VL)的检测结果以及当次随访时的服药依从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人778人,男635人(81.6%),女143人(18.4%)。年龄范围50~84岁,中位数57岁(53~64岁)。基线和最近一次VL检测中,VL20拷贝/mL的分别有2人(0.3%)、606人(77.9%)。基线和最近一次随访中,CD4细胞≥200个/μL的分别有425人(54.6%)、646人(83.0%)。无漏服药以及较少的漏服药次数者病毒学完全抑制率较高,基线时HIV/AIDS病人CD4细胞≥200个/μL者免疫学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病毒抑制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均较好(P0.05)。结论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基线CD4细胞水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川省安岳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状况,为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方法,对HIV/AIDS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做描述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2例病人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及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93,P0.001);当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其出现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性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5.675倍;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的风险较大。按医嘱定期检查肝功、血常规等的次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抗病毒治疗后,病人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基线CD4细胞计数越低,治疗效果就越差;抗病毒治疗病人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依从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外周血肠道归巢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及其功能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8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无症状HIV感染者:治疗前43例,治疗后42例,同时选取45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表面染色及全血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使用BD FACSCanto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项指标,FACSDiva软件分析肠道归巢α4+β7+RO+CD8+T细胞及其功能亚群Tc1和Tc17的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未治疗组HIV感染者外周血肠道归巢α4+β7+RO+CD8+T细胞表达百分比及绝对值均显著上升,高于健康对照[(14.74±7.74)%vs(5.53±2.66)%,P0.001;(96.19±68.92)个/μL vs(24.59±9.48)个/μL,P0.001]。经抗病毒治疗后,肠道归巢α4+β7+RO+CD8+T细胞的百分比可部分下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5.37)%vs(5.53±2.66)%,P=0.100],但绝对值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49.35±44.23)个/μL vs(24.59±9.48)个/μL,P0.001];HIV感染后α4+β7+RO+Tc1细胞的百分比及绝对值均显著增高[(86.48±12.59)%vs(73.66±14.60)%,P0.001;(91.50±65.97)个/μL vs(20.97±9.73)个/μL,P0.001],抗病毒后α4+β7+RO+Tcl的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健康人[(82.59±13.03)%vs(73.66±14.60)%,P0.001;(40.51±65.97)个/μL vs(37.00±9.73)个/μL,P0.001];而α4+β7+RO+Tc17细胞百分比在HIV感染后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1.59)%vs(4.51±3.41)%,P0.001];抗病毒治疗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2.99±2.28)%vs(4.51±3.41)%,P=0.091),但α4+β7+RO+Tc17绝对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外周血α4+β7+RO+CD8+T细胞作为可以间接反应肠道CD8细胞变化的可靠指标,在HIV感染后显著增高,而其功能亚群则出现平衡紊乱,在HIV致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其变化特点的追踪可以为疗效监测及疫苗研究提供重要的循环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