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涂层球囊作为新的介入手段及理念,在改进支架缺陷的期望中迈入临床医师的眼光。相关临床试验自2004年开展至今,结论是在治疗冠状动脉(冠脉)原发病变上,介入手段更倾向于药物涂层球囊与洗脱支架的联合应用,与洗脱支架相比无显著优势;在小冠脉和冠脉分叉病变的治疗领域中,药物涂层球囊的表现逊于药物洗脱支架。但随着药物涂层球囊制作技术和基础理念的日益完善与更新,其前景仍属未知。该文对相关冠脉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对药物涂层球囊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借助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从最初的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到裸金属支架(BMS)置入术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再狭窄的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但DES仍存在5%左右的再狭窄率。另外,诸如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特殊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也无一致且优效的处理手段,仍然困扰着广大  相似文献   

3.
徐义帆  许璟 《心电与循环》2022,(2):197-202+20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ICAS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吸烟、缺乏运动等。在ICAS诊断方面,目前主要综合狭窄程度、斑块类型、血流动力学等多个因素考虑,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在ICAS治疗方面,积极的药物治疗是当前一线治疗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些高危人群,积极的药物治疗方案不能有效减少后续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因此一系列针对侵入性治疗用于高危患者的研究陆续开展,且部分研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本文对ICAS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腔内治疗的良好疗效及微创可重复的特点,腔内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腔内治疗的首选技术之一,利用PTA开通血管技术的成功率超过95%,但再狭窄率高达20%~65%~([1])。再狭窄发生率高及远期疗效不佳,已成为现阶段周围动脉腔内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是在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是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作为外周动脉病变(PAD)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群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1-2]。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外周动脉病变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置入球囊或支架的扩张作用排除血管的狭窄和闭塞,但是术后再狭窄(ISR)一直是这项微创手术的重要缺陷。于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药物涂层球囊(drug-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及群力分院血管外科行球囊治疗的股腘动脉病变患者162例(Rutherford2~4级)。其中采用DCB治疗的患者102例(DCB组),采用普通球囊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患者60例(PTA组)。患者在术后30 d、6个月和12个月后于我院复诊并对其进行随访。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患者疗效终点和安全终点。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Pearson χ~2或四表格校正公式)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有吸烟史患者比例均50%。2组患者病变特点及手术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与PTA组患者比较,DCB组一期通畅率[76.5%(78/102)vs 56.7%(34/60),P=0.008]和踝肱指数[(0.89±0.14)vs(0.82±0.20),P=0.027]显著升高,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比例显著降低[5.9%(6/102)vs 27.1%(16/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在提高步行受损问卷(WIQ)[22.3(8.0,39.4)vs 21.4(5.4,37.7)分,P=0.403]、手术成功比例[100%(102/102)vs 100%(60/60),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1例男性患者因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严重肺感染于随访6个月后死亡,PTA组1例糖尿病患者于随访6个月后因足外伤后感染严重行膝下截肢术;但2组患者安全终点事件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治疗初发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效果明显优于PTA,安全性不劣于PTA。  相似文献   

7.
相比于大血管,小血管病变植入支架后更容易发生晚期管腔丢失.为了克服药物洗脱支架的不足,药物涂层球囊(DCB)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比较DCB与DCB+裸金属支架、DCB与药物洗脱支架、单纯DCB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在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Neuroform EZ支架进行治疗的36例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资料(规范药物治疗下仍有缺血性卒中发作),所有患者术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31例分叉病变患者(主支狭窄50%,分支开口狭窄70%;分支血管参考直径≥2mm),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分支血管,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随访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33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对角支占57.58%,回旋支/钝缘支占30.30%,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室后支占12.12%。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并且全部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其中2列患者出现分支血管夹层(1例TIMI血流2级)进行补救性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随访(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74.19%的患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仅1例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为(0.13±0.25)mm。结论单独药物涂层球囊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相似文献   

12.
药物涂层球囊(DCB)被广泛应用于支架内再狭窄,作为“介入无置入”理念的最成熟代表,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该文主要介绍DCB 在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切割球囊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8月11日~2020年6月11日行冠脉造影并拟行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冠脉原发病变患者,共91例。根据预处理方式的不同,将使用非顺应性或半顺应性球囊预处理的作为对照组(n = 54),使用切割球囊预处理的作为观察组(n = 37),比较两组在术中的预处理成功率。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靶病变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 对照组的54例患者术中40例预处理成功,观察组37例患者术中36例预处理成功,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靶血管前降支和其他分支比例较高,回旋支、右冠比例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54例患者中38例接受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观察组的37例患者中32例接受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预处理成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方式不同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非(不使用)切割球囊是预处理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中原靶病变再狭窄0例,非原靶病变血运重建1例。对照组中原靶病变再狭窄3例,非原靶病变血运重建2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切割球囊完成冠脉原发病变预处理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的病变准备手段,联合单纯药物涂层球囊后,获得了极低的靶血管失败率和良好的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临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占比高(15%~2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高,术后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属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难点。药物涂层球囊因操作简便,长期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无植入物残留,且可保留再次治疗机会,被广泛用于小血管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球囊探索性治疗已延伸至分叉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治疗带来更多选择。药物洗脱支架与药物涂层球囊的联合应用、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以及药物涂层球囊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可降解支架、冠脉粥样硬化切除术)已经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益。尽管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分叉病变存在价格昂贵、无明确的手术策略、缺乏更多优质试验验证临床效果、对特殊情况的分叉病变研究较少等问题,但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分叉病变中仍然有着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ISR患者30例(30条肢体),均接受DCB治疗.观察术后12个月靶血管初级通畅情况,治疗6、12月时Rutherford分级改善情况及治疗12月时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D-TLR)和踝肱指数(AB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药物涂层技术和传统球囊成形术的不断结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应运而生,现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一个新的治疗利器。DCB是将抗内膜增生的药物以基质涂层或纳米微孔技术等方式携带于球囊表面,当球囊扩张时,其携带的药物释放到血管壁上,从而抑制内膜增生,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再狭窄。目前,DCB已成为治疗支架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405例(405处狭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经DSA检查显示狭窄率均≥70%,接受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根据DSA显示病变部位血管是否有侧支血管及成角程度,将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的40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多梯次释放组(351例)和单梯次释放组(49例)。记录两组的基线资料,对两组缺血事件、病变部位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后即刻手术成功(支架覆盖良好,残余狭窄率<30%)率和术后30 d、12个月累积卒中事件[靶血管供血区的出血、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卒中发生率,并应用Log-rank方法(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置入400枚球囊扩张支架(椎动脉颅内段160枚、大脑中动脉108枚、基底动脉72枚、颈内动脉颅内段60枚)。(1)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6.781,P<0.01)。(2)即刻手术成功率98.8%(400/405),5例因支架未到位而失败。手术操作时间9~35 min,平均(17±3)min;多梯次释放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7±3)min,单梯次释放组平均(17±3)min,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中位数狭窄率7(4,10)%,与术前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451,P<0.01)。其中多梯次释放组残余狭窄率为7(4,7)%,单梯次释放组为8(5,10)%,两组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3)术后30 d内卒中事件发生率为3.0%(12/400),其中,2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2例死亡),多梯次释放组与单梯次释放组卒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7例,1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和10.2%(5例,1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P=0.007);12个月累积卒中发生率为10.6%(38例),多梯次释放组8.9%(29例),单梯次释放组18.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近20年,对颅内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哪种选择更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入新阶段,其在支架内再狭窄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用于小血管病变中.然而,药物涂层球囊在其他原位病变如分叉、弥漫性、慢性完全闭塞等病变中的应用仍存在局限.但随着"介入无植入"理念的深入,药物涂层球囊由于自身的特性将会呈现出更多的优势.本文就药物涂层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