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50岁。主因"头晕、视物旋转6 d加重伴意识不清4 d"于2014年3月31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6 d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成双,伴头痛、恶心,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病"并给予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减轻。入院前4 d患者出现短暂性牙关紧闭、双上肢屈曲、意识障碍,持续约10 min缓解,转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接受醒脑静(20 ml,1次/d)、依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评估椎动脉夹层(VAD)方面对血管腔、血管壁结构及成分的显示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连续就诊且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和HR-MRI的5例V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HR-MRI对VAD的诊断价值。结果HR-MRI能确定以下内容:(1)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大量脂质核心组成;(2)VAD内存在大面积的"假腔"和完全塌陷的"真腔";(3)HR-MRI能有效区分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全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基于经典MRI的病因诊断,在HR-MRI扫描后,2例患者加入了降脂药物治疗,2例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结论将HR-MRI应用于VAD患者的诊断中,能更详细地阐明受影响血管壁的状况,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识别个体患者的发病机制并选择最佳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而常规影像学检查仅能显示管腔形态,无法显示管壁结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可用于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发展,辅助判断斑块稳定性,进而评估相关疾病发生风险.目的 基于3.0T HR-MRI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壁斑块变化情况,以为脑卒中...  相似文献   

4.
<正>双侧椎动脉通常不对称,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VAD),其对基底动脉弯曲的形成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简要综述。1椎-基底动脉解剖以及VAD椎-基底动脉经桥脑腹侧的基底动脉沟向上至中脑底端、脑桥顶端,发出左右各一条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此后穿过硬脑膜,发出供应颈髓的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供应部分小脑和第四脑室脉络丛的小脑后下动脉(PICA)。脑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3D快速黑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3D T1-SPACE图像和DSA图像。对3D T1-SPACE图像进行评分,并在3D T1-SPACE和DSA图像中测量病变狭窄程度。评价3D T1-SPACE测量结果与DSA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信度;使用Bland-Altman图评价3D T1-SPACE测量结果与DSA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3D T1-SPACE技术诊断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一致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54例患者(41例男性,13例女性)均顺利完成基底动脉3D T1-SPACE扫描。54根基底动脉中,剔除2根评分为1分的血管。图像质量评分为(3.14±0.57)分。3D T1-SPACE测得的基底动脉狭窄率(37.80±16.29)%稍大于DSA上测得的狭窄率(37.06±16.1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两种成像方式的测量结果相关性强(r=0.979,P<0.001);组内相关系数示3D T1-SPACE与DSA对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信度高(ICC=0.99, 95%CI:0.98,0.99,P<0.001);Bland-Altman图示3D T1-SPACE测量结果与DSA测量结果具有高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诊断的一致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2.3%,85.7%,96.4%,95.5%,90.0%,24.5和0.13。结论:3D T1-SPACE技术对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用3.0 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性质及稳定性,根据斑块稳定性结果分为稳定组(16例)与不稳定组(14例)。随访2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就诊至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时间及比例。结果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时间明显短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7.0,20.0)个月比24.0(22.5,24.0)个月,Z=-2.755,P0.05]。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8/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的进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椎-基底动脉形态与发生脑干梗死的关系: 623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弯曲与双侧椎动脉粗细差异的关系,基底动脉弯曲及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与发生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按时间顺序提取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脑动脉造影(MRA)检查的623人的影像资料,观察基底动脉弯曲4个等级中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细侧侧别一致率、基底动脉弯曲4个等级中脑干梗死发生情况及双侧椎动脉精细不等本中梗死发生情况。结果在基底动脉0至3度弯曲样本中,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的发生率分别为54%,85%,83%和80%,基底动脉0度组与1,2度组有显著差异。在基底动脉1至3度弯曲且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的样本中,椎动脉细侧所在侧别与基底动脉弯曲方向的一致率为83%。基底动脉无弯曲(0度弯曲)和基底动脉1至3度弯曲组间脑干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双侧椎动脉粗细相等与不等组脑干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组资料中,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可能是基底动脉弯曲的原因之一,基底动脉的弯曲程度及双侧椎动脉粗细不等对脑干梗死的发生未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 壁成像对脑动脉夹层分离(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确诊为CAD且完成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HR-MRI检查的患者,比较和分析4种影像学技术对CAD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结果 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分离5例,椎动脉夹层分离7例,大脑中动脉夹层分离2例,基底动脉夹层分离1例.HR-MRI可见壁内血肿11例,内膜瓣9例,双腔征3例,假性动脉瘤2例.15例CAD患者共检出CAD18处,HR-MRI、DSA、CTA和MRA分别检出17处(94.44%)、14处(77.78%)、5处(27.78%)和6处(33.33%),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x2=24.939,P<0.001),HR-MRI(P均<0.01)和DSA(P均<0.05)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A和MRA,但HR-MRI与DSA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HR-MRI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CAD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性50支,女性36支.回顾性分析男女性有无斑块者血管壁形态特征的差异,包括管腔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同侧M...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率3.0T磁共振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包括纤维帽、脂质核心、出血和钙化等,有助于评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并指导治疗.文章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naging,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以及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HR-MRI与术后病 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血管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219例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HR-MRI检查.其中102例(46.6%)存在稳定斑块,117例(53.4%)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118例(53.9%)中度狭窄,101例(46.1%)重度狭窄.35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19例(54.3%) HR-MRI显示斑块不稳定,20例(57.1%)病理学检查显示斑块不稳定,二者高度一致(κ =0.942,P<0.001).不稳定斑块组男性(P=0.007)、高脂血症(P=0.013)、吸烟(P<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总胆固醇(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1)和空腹血糖(P=0.00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多变量logistw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OR)2.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8 ~ 5.04;P=0.032]、吸烟(OR 3.45,95% CI 1.67~7.14;P=0.001)和空腹血糖水平较高(OR 1.26,95% CI 1.07~1.48;P =0.006)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患者的所有资料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结论 HR-MRI能准确评估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性别、吸烟和空腹血糖增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3.0T HR-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价值。方法 回顾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笔者医院63例疑似颅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资料,行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以DSA为金标准,分析HR-MRI检查动脉狭窄效能;对比卒中与非卒中患者出院后责任斑块高度、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 NWI)值。结果 HR-MRI诊断颅内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DSA相关性高(R=0.921,P<0.001),二者检验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一致性kappa值=0.715、0.751、1.000、1.000;与非卒中患者相比,出院6月、12月时卒中患者责任斑块高度更高(P<0.05),6月、12月、24月时NWI值更高(P<0.05)。结论 3.0T HR-MRI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DSA一致性和相关性高,NWI和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 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有症状性脑桥旁正中梗死(PPI)与大脑中动脉梗死(MCAI)患者脑血管壁改变模式中的应用。方法将本院确诊的24例PPI和26例MCA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HR-MRI检查,分别测量基底动脉(BA)与大脑中动脉(MCA)管壁,并对参考层面与最狭窄层面的血管面积指数分别进行计算。若该指数高于1. 05则定义为阳性改变,指数为0. 95~1. 05则为无改变,指数低于0. 95则为阴性改变,比较阳性改变组与阴性改变组最窄层面与参考层面的血管特点。结果在50例患者中,在BA处发现阳性改变15例,无改变4例,阴性改变5例;在MCA处发现阳性改变16例,无改变5例,阴性改变5例。阳性改变组最狭窄层面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管腔面积较阴性改变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而两组在参考处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管腔面积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HR-MRI在评估MCAI与PPI患者病变指数中具有重要作用,BA与MCA的阳性改变较为常见,多伴有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斑块面积与斑块负荷较阴性改变者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7.
孤立性脑桥梗死(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IPI)是急性脑干梗死的主要类型。由于高分辨率MRI的应用, 近年来对IPI病因的研究热度逐渐升高。文章综述了IPI的基底动脉斑块特征以及疾病进展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旨在为IPI的病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临床较少见疾病。近年来,国外对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但仍缺乏大宗病例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缺血。磁共振成像常见征象为动脉壁内血肿、双腔和内膜瓣。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尚处于起始阶段,疗效评估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隐匿突发,如何在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准确的识别出易损斑块的患者,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种血管成像技术为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疗带来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将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研究应用方面做一综述,以便更好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是指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顶端及其分出的二对动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和双侧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狭窄和(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