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PAVF组(14例)和非PAVF组(16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症状、住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构筑[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动静脉瘘侧别(左、右、双侧)、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侧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膜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引流静脉方向(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显微手术、介入栓塞、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脑梗死、脊髓梗死、颅神经麻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动脉闭塞等)、复发、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以出院后1年的mRS评分为最终结果)的差异。mR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DAVF)的I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确诊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5例,并复习相关国外文献。结果此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均以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方式起病,有明显颈强。1例有一过性意识丧失,伴二便失禁。5例头CT检查均正常,均由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颅内及脊髓血管造影诊断为颈部脊髓DAVF,5例均通过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获得治愈。结论颈部脊髓DAVF是SAH的一个罕见的病因,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可疑DAVF的病例应行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及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脊髓MRI作为无创筛选检查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采用适宜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病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患者6例,经DSA明确诊断,头部CT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根据脑血管造影特点,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选择双支架套叠管腔重建术或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出血急性期同时行动脉瘤腔弹簧圈栓塞,Ⅳ级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缝合动脉瘤。术后6个月经DSA或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行影像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采用血管内治疗,1例采用手术治疗。5例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Ⅰ级3例,RaymondⅡ级1例,RaymondⅢ级1例,均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1例手术患者术后四肢肌力Ⅴ级,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行颅骨成形术。术后随访3~2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 6个月。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均预后良好,影像学随访未见复发,开颅手术者显示载瘤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约20%)。结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Hunt-Hess分级Ⅰ~Ⅲ级时可考虑血管内治疗,根据脑血管造影特征选择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双支架套叠管腔重建术,出血急性期同时行瘤腔弹簧圈致密栓塞; Hunt-Hess分级更高时可首选显微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少见病,系由椎间孔处供应神经根或硬脊膜的细小动脉穿过硬膜时与脊髓引流静脉形成的瘘口所致。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指发生于硬脑膜动脉与硬脑膜静脉、脑静脉窦及皮质静脉间的异常动静脉吻合。对于慢性起病、脊髓受累表现的中老年患者,如经激素治疗导致其症状加重时,应虑及SDAVF的可能性,观察脊髓腹背侧有无纡曲的血管流空影,如有则须通过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给予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普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56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时机,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66例和延迟组90例。记录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脑脊液置换;检查栓塞情况和栓塞治疗成功率;比较2组预后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组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再出血比例及m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早期组脑积水比例显著低于延迟组(4.55%vs 15.56%,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超早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延迟组[(6.62±1.25)分vs(7.82±1.35)分,P<0.01]。结论 超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脑积水发生率并改善患...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学者们进行了直接手术切除脊髓圆锥动静脉瘘(AVF)的研究。报道了2例由脊髓前动脉供血的脊髓圆锥动静脉瘘,经术中影像导航(如DSA、动脉内染料注射或吲哚青绿荧光造影)成功进行了手术闭塞瘘口。治疗脊髓AVF的关键是完全闭塞瘘口,同时保证脊髓的正常血供。术中必须首先安全分离供血动脉、血管巢和引流静脉,然后通过术中影像导航,明确瘘口的血流和解剖定位。第1例患者在也脊髓节段有血管巢,由脊髓前动脉通过左L1节段性动脉供血。第2例患者的血管巢位于IA/5脊髓水平,由脊髓前动脉通过左T11肋间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动脉内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h患者神经功能变化,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评估。依据mRS评分将40例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3分),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随访,其中血管再通成功患者32例(80. 00%);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15. 71±5. 14)分,与术后24h的NIHSS平均评分为(11. 50±5. 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症状性、无症状性的颅内出血9例(22. 50%)。有2例发生死亡,存活38例中,预后良好组25例(65. 79%),预后不良组13例(34. 21%)。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在术前NIHSS评分、发病-穿刺时间、穿刺-开通时间、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局部麻醉、取栓次数、取出栓子、支架成形、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球囊扩张、替罗非班使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后24h NIHSS评分、性别、糖尿病、血管再通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级别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糖尿病属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血管开通率较高,预后良好。血管再通级别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出血转化风险,可能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02年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DAVF患者30例,均经DSA确诊。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1)30例患者中,男25例(83.3%),女5例(16.7%);发病年龄19~68岁,平均(50±12)岁;病程0.3~24.0个月,病程中位数为3.0(1.0,5.0)个月。首发症状中,脑干或高位颈髓水肿者28例(93.3%),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6.7%)。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7±1.1)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为65.0(0.0,81.3)分。(2)来自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幕缘支(30例,100.0%)和来自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岩支(21例,70.0%)是岩尖区DAVF的主要供血动脉。(3)20例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7例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在部分栓塞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0.0%),其中2例为周围性面瘫,1例为栓塞术后第3天再出血,经治疗完全恢复;因呼吸衰竭死亡者2例(6.7%)。(4)28例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5(26.0,93.8)个月。随访时mRS和BI评分分别为(1.1±0.7)分和95.0(92.5,100.0)分,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Z=-4.795,均P0.05)。25例(83.3%)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mRS评分≤1分,BI评分≥90分),3例(10.0%)患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为2分,80分≤BI评分90分)。结论伴髓周静脉引流的岩尖区DAVF患者多表现为脑干或高位颈髓水肿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但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使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Solitaire AB与Enterprise支架对血管内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Solitaire AB或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Solitaire AB支架治疗(Solitaire AB组)70例,Enterprise治疗(Enterprise组)148例。随访时间为术后2个月至2年,以术后Raymond分级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两种支架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Z=1.550,P=0.121)、Fisher分级(Z=1.537,P=0.124)、动脉瘤大小(Z=0.192,P=0.848)和部位(χ~2=0.337,P=0.7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即刻Raymond分级(Z=0.682,P=0.495)、随访Raymond分级(Z=0.206,P=0.837)和mRS评分(P=0.6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种类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随访Raymond分级(OR=0.029,95%CI:0.126~0.199,P=0.661)和术后mRS评分(OR=2.000,95%CI:0.204~19.603,P=0.552]。结论 Solitaire AB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颅内破裂动脉瘤住院患者410例,其中表现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影像学征象、颅内动脉瘤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影像学征象包括出血特点、位置等,颅内动脉瘤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纵横比)等,手术方式包括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方式,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预后。结果 (1)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占同期所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例为2.0%(8/410),8例患者初诊或首诊时颅内动脉瘤漏诊5例:1例首次诊断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经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确诊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瘤;1例在外院初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2周DSA检查显示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在外院因头痛诊断为自发性额叶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头部CT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瘤。(2)影像学特征:头部CT平扫均无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有2例患者血肿边缘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后经CTA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瘤体部;大脑中动脉瘤导致的基底节区血肿边缘紧邻外侧裂,部分血肿扩展至颞叶;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的额叶血肿中心则位于额底直回;脑室出血的血肿贯穿颞叶皮质充满侧脑室颞角,颞角血肿多于侧脑室体部;硬膜下血肿患者无颅骨骨折征象。CTA显示,有5例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朝向脑叶,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动脉瘤朝向硬脑膜面生长。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朝向颞底外侧硬脑膜方向生长,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朝前纵裂硬脑膜上方生长。(3)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6例。结论对初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A或DSA检查,尤其对于基底节区血肿紧邻外侧裂、血肿边缘存在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的硬膜下血肿者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同时行夹毕手术和腰大池引流(LD)的时程是否影响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CH)。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且被血管造影及手术确定为动脉瘤的住院患者。结果 LD时程,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Glasgow昏迷评分均是aSAH夹闭术后患者SD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LD时程,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Glasgow昏迷评分均是动脉瘤夹毕术后患者SD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如何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并确定最佳的腰大池引流时程,以同时预防脑血管痉挛(SVS)及SDCH发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0~3 d手术)44例;中期(4~10 d手术)68例;晚期(10 d手术)86例,并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Hunt-HessⅠ~Ⅲ级亚组133例和Hunt-HessⅣ~Ⅴ级亚组65例,采用MRS评分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不同手术期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Hunt-HessⅠ~Ⅲ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早期组患者预后优于晚期组(Z=-2.743,P=0.006)。Hunt-HessⅣ~Ⅴ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63,P=0.14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晚期、早期、中期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早期和中期组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3,P=0.851)。结论 Hunt-Hess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对于Hunt-Hess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对10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采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其中51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早期(3天)进行介入治疗(早期治疗组),另50例患者为非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改良m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栓塞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内对比显示,Hunt-Hess分级Ⅳ级以下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Ⅳ、Ⅴ级评分的患者(P<0.05)。年龄对比中,年龄≥60岁的患者mRS评分高于<60岁的患者(P<0.05)。中小型动脉瘤患者与大型以及巨大型动脉瘤患者mR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早期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疗效显著,并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降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高分级(Hunt-Hess分级4~5级)aSAH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46例、早期组32例与中晚期组22例。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手术治疗,超早期组患者于发病后1 d内手术,早期组患者于发病后1~3 d手术,中晚期组患者则于发病3 d后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预后效果。结果超早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早期组和中晚期组(u值分别为2.350、3.348,P0.05)。Hunt-Hess分级为4级患者中,超早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早期组与中晚期组(u值分别为2.904、2.362,P0.05);Hunt-Hess分级为5级患者中,超早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中晚期组(u=2.389,P0.05)。3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的预后效果良好,尤其是Hunt-Hess分级为4级的aSAH患者。  相似文献   

18.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 ,但是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罕见 ,国内尚未见报道。文章就国外文献报道的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综述了其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血液动力学、治疗特点及与硬膜动静脉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7~58岁,平均(39±14)岁。经全脊髓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病变位置位于马尾神经上,由滋养神经根的动脉供血,引流静脉向上汇入髓周静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患者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术前脊髓功能AminoffLogue评分(7.2±3.2)分,病程中位数6.0(4.5~18.0)个月。造影显示病变的血管构筑类型分为单纯瘘型和微小畸形团型,供血动脉均为髂内动脉神经根支,3例合并圆锥部位髓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手术治疗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期为(20.1±6.7)个月,影像学随访显示均达解剖治愈,治疗后AminoffLogue评分降至(4.6±2.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6,P0.05)。结论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可通过DSA进行诊断,有症状患者符合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适应证,治疗后解剖学和功能学预后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治疗3个月后予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2分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2组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