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Ⅱ度及以上松动前牙经过临床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周维护治疗后临床转归情况。方法纳入57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Ⅱ度松动牙118颗,Ⅲ度松动牙23颗。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周维护治疗,分别对患者初诊时(T0)、基础治疗一个月(T1)、基础治疗后2年(T2)不同时间点松动牙齿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f probe,BOP),牙龈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和牙齿松动度(tooth mobility,TM)等临床指标进行记录统计。结果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周维护治疗,所有松动牙齿的临床指标:PD,BOP,SBI,TM,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2年的观察期内,Ⅱ度松动牙的留存率为95.7%,Ⅲ度松动牙的留存率为39.1%。结论重度慢性牙周炎的重度松动患牙经过系统性牙周治疗后,其相关检查指标均出现改善,95%以上的Ⅱ度松动牙可以得到保留;即使是Ⅲ度松动牙也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2.
牙周疾病是导致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缺失牙的患者往往伴有牙周疾病。如果牙周炎患者在种植前未控制牙周感染,余牙尤其是种植区邻牙牙周袋内的致病菌会迅速定植在种植体上,可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感染,影响骨结合,或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继而导致种植失败。另外,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天然牙被种植体取代后,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反应会发生改变,因此牙周炎易感患者如感染控制不当,其种植体和天然牙发生骨丧失的危险性是相似的。种植治疗前要进行全面的牙周检查和危险因素评估以制定合理的牙周和种植治疗计划。如患者伴有牙周炎症,在种植手术前须先行牙周治疗,控制牙周感染,消除牙周炎症。余留牙的探诊深度(PD)≤5mm,牙龈探诊后出血(BOP)<25%,方能开始种植阶段的治疗。牙周炎患者的种植区多存在软、硬组织缺陷,在植入种植体的同期也需进行一些牙周手术治疗,从而有利于种植修复治疗或获得好的美学效果。教会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维护的方法,如刷牙、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等,特别要注意保持种植基台周围的清洁。告知患者要定期复查(修复后早期2-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适当延长间隔期每年至少2次)。医师在复查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专业牙周维护和种植体周的清洁维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序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正畸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历时5年以上。在治疗前、正畸治疗后1~3年采用Florida探针检查记录前牙区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牙齿松动度(TM)、探诊出血(BOP)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后1~3年拍摄曲面断层片。结果:正畸治疗后1~3年前牙区PD、CA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BOP阳性位点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年较治疗后1年和2年,PD、CAL下降,BOP阳性位点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历时5年以上牙周序列治疗,临床疗效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前牙区直接法纤维增强复合桥(FRC bridge)修复单颗切牙缺失伴邻牙松动的牙周炎病例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直接法FRC bridge连接所有同颌前牙修复单颗切牙缺失伴邻牙松动的牙周炎病例12例,以弹性义齿修复14例同类病例作为对照,修复后1、6及18个月随访,对临床修复效果以及牙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修复后1、6或18个月,直接法FRC bridge修复组和对照组解剖外形和边缘适应性均优于弹性义齿修复组(P<0.05);牙周袋探诊深度(PD)及探诊出血指数(BOP)随着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修复前后PD、BOP、牙齿松动度(TM)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法FRC bridge修复单颗切牙缺失伴邻牙松动的牙周炎病例,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美学修复效果,并可改善邻牙牙周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201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120例,共计患牙232颗,其中慢性牙周炎患者67例为牙周炎组,种植修复患牙112颗;牙周健康患者53例为对照组,种植修复患牙120颗。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牙周情况及边缘骨吸收情况。在牙周炎组中,比较种植体与相邻天然牙及吸烟与非吸烟患者的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牙周炎组种植体牙周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及牙菌斑指数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9 ± 0.68)mm和(0.56 ± 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38,P < 0.05);牙周炎组种植体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大于相邻天然牙边缘骨吸收量[(0.45 ± 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2,P < 0.05);牙周炎组吸烟患者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1.23 ± 0.75)mm]大于非吸烟患者[(0.62 ± 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63,P < 0.05)。结论 与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种植体成功率和牙周情况无差异,但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增加,且吸烟可增加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相似文献   

6.
钛75牙种植体犬颌骨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研究钛75(铝钼锆钛合金)牙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在4条成年种犬下颌骨的缺牙区,植入全埋入式和半埋入式钛75(AlMoZrTi)牙种植体,6个月、12个月后,进行X线检查、松动度测定、含种植体的颌骨不脱钙切片光镜观察。结果 牙种植体存留率:全埋入式100%(4/4),半埋入式91.7%(11/12)。所有存留种植体均稳固、无松动,牙周测试仪(Periotest)测定值略低于健康的自然邻牙测定值,但两者相差不显著。除1枚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外,所有半埋 种植体均牙龈健康,龈袋深<2mm。两类种植体与颌骨间均发生骨性结合。结论 钛75是良好的种植材料,Periotest牙周测试仪对于种植体植入后骨性界面观察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系统性牙周治疗后上颌磨牙区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术后延期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38例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导致上颌后牙区牙齿保留无望,经过系统性牙周治疗及复查提示牙周状况良好后行种植治疗,共植入修复体49枚,其中即刻种植组23枚,位点保存术后延期种植组26枚,种植术后3~6个月行修复治疗。观察种植体留存情况及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结果:种植体脱落情况:即刻种植组2枚,延期种植组1枚,存留率分别为91.30%和96.15%。两组种植体种植修复后即刻及6月后复查的PD、BI、BOP(+)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种植成功的种植体功能良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结论: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在牙周状况良好的条件下,上颌后牙区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术后延期种植短期内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伴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5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平均(5.95±1.19)mm.采用经牙槽突进路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s@种植体47颗,分别于3~6个月后行上部修复,随访期为6~30个月,通过影像学及临床PD、PLI、BOP等评价指标,评价种植体修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5.74%,45颗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良好.术中2颗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26%.随访期内,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良好,PD平均为(3.22±1.07)mm,平均累积边缘骨丧失为(1.38±0.59)mm.结论: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短期疗效可靠,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对下颌后牙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进行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进行GBR以及种植时间分为对照组(未植骨)、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于最终修复后即刻和10年随访时拍摄的X线片上测量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 计算边缘骨吸收。修复后10年复查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乳头高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植骨同期种植组和植骨延期种植组分别随访到26、32、13例患者, 58、76、26枚种植体;随访时年龄分别为(46.5±9.9)、(45.5±10.7)、(58.3±6.4)岁, 随访时间分别为(11.2±0.7)、(11.1±0.8)、(11.1±0.9)年;种植体10年存留率分别为100%(58/58)、100%(76/76)、100%(26/26);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91±0.28)、(0.84±0.27)、(1.01±0.27)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伴咬合紊乱的多学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依从性好的慢性牙周炎伴咬合紊乱病例,采用牙周基础治疗与正畸、修复多学科联合治疗,观察1~7年,所有病例均拍摄口内像及X线牙片,分别于基线、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牙周系统治疗后1年分别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及松动度(TM)。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BOP、PD较基线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TM无明显差异(P>0.05)。基础治疗后3个月BOP、PD、TM与系统治疗后1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伴咬合紊乱病例多学科治疗有利于牙周炎的控制及疗效的维持,但患者的依从性及适应症的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式固定义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天然牙-种植体共同支持式固定义齿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常规种植手术方法为10例患者植入Replace select种植体11枚,经愈合期后,采用天然牙-种植体支持的金属烤瓷固定义齿修复缺失牙。采用自觉症状、种植体与天然牙的临床动度、X线片、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和牙周袋探诊深度作为观察指标,进行为期2年的临床观察。结果:11枚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所有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种植体周围X线透射影等种植失败症状,种植体周骨降低的均值为(1.0±0.25)mm,其近、远中邻面骨降低值无明显差异(P>0.05);天然牙-种植体支持的烤瓷冠表面多数位点有不同程度的菌斑堆积,黏膜有炎症的位点占所有检测位点的29.5%;种植体所有检测位点的探诊深度均值为(2.4±0.8)mm,天然牙的检测位点的探诊深度均值为(2.3±0.9)mm。结论:天然牙-种植体共同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2年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临床可采用的义齿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2例牙周炎患者患病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和分析202例牙周炎患者全口余留牙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从成都地区630名人群 中按要求选取202例牙周炎患者,年龄25~60岁,男65例,女137例,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查全口余留牙的牙周探诊 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探诊出血(BOP)、牙龈退缩(GR)的情况。每个牙检查6个位点(近颊、正中颊、 远颊、近舌、正中舌、远舌)。结果 202例患者平均PD为(3·20±0·31)mm,平均CAL为(3·50±0·10) mm,平均GR 为(0·30±0·02) mm,BOP阳性位点占全部检测位点的21·16%,有59%的患者至少有1颗牙脱落。轻、中度牙周炎 129例,占63·9%,重度牙周炎73例,占36·1%。受检患者中接受过高中和中专教育者86例,占43%;初中文化程 度者55例,占27%;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者40例,占19·8%;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者21例,占10%。患者受教育程度与 牙周破坏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202例患者中142例从未接受过治疗,占66%;曾洁牙者60例,占30%,接 受过正规的牙周治疗者仅8例,占4%。在近2个月内,66例患者有较重的精神压力,占33%。202例中吸烟者36 例,占18%;饮茶或咖啡者135例。结论 成都地区口腔卫生教育及防病、治病意识应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的长期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6—2017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采用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修复的无牙颌患者48例,其中双颌全口义齿修复21例,单颌27例,共植入种植体230颗。观察种植体的留存率、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变化、义齿基托折裂和人工牙脱落折断等并发症,以及义齿固位力变化等。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5年观察期间,5颗种植体脱落,1颗前牙区窄颈种植体颈部折断,12颗失访,种植体存留率为97.25%。种植修复后1年,48颗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21.4%),平均出血指数(BI)为0.21±0.42,前牙区高于后牙区。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为(0.21±0.35) mm,义齿基托折断2例。修复后5年,163颗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76.89%),BI为1.00±0.70,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为(0.58±0.85) mm;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指数与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在男女之间、前牙区与后牙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难治性牙周炎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以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健康组、慢性牙周炎组以及难治性牙周炎组患者各40例,记录所有接受检测者的牙周炎临床指标牙周袋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周附着水平(AL)以及探诊出血(BOP)的相关变化情况;然后采用高效液相关层析法检测所有接受检查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空腹血糖(FPG)指标变化情况,并且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瘦素(LEP)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难治性牙周炎组中患者的血清中HBALC(10.902±2.129)%、FPG(9.783±2.109) mmoL/L、LEP(1.347±0.658) μg/L的浓度明显高于慢性牙周炎组和健康组HBALC(5.601±0.375)%、(5.142±0.319)%、FPG(5.689±0.712)、(5.432±0.467) mmoL/L、LEP(0.912±0.256)、(0.462±0.119) ng/mL(P<0.05);所有受试者的血清瘦素指标与PD、AL、PLI以及BOP指标值都呈正相关,R值依次分别为0.497、0.534、0.509和0.571(P<0.05)。结论: 难治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会逐渐升高,血清瘦素水平与PD、AL、PLI以及BOP指标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3度松动创伤性牙周炎进行牙周牙髓联合治疗,进行疗效观察.方法:70例(牙合)创伤引起的2~3度松动的86颗患牙经过调(牙合),牙周夹板固定,根管治疗及牙周基础治疗后,经1~3年观察,复查X线片,检查牙周情况及松动度.结果:2~3度松动牙经牙髓牙周联合治疗后,患牙的牙周袋及松动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牙合)创伤引起的2~3度松动牙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与自然愈合后实施种植修复3年种植体存留率、成功率、种植体周软组织情况以及边缘骨水平变化。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因重度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并拟进行种植修复的4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 共计40颗磨牙, 根据就诊时间, 前20颗磨牙纳入自然愈合组, 后20颗磨牙纳入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 两组患者分别在拔牙后自然愈合或经过微翻瓣牙槽嵴保存后进行种植治疗, 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上部结构修复。所有患者在种植冠修复完成2周内(基线)、修复后1、2、3年复查记录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和颊侧角化组织宽度;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 测量种植体边缘骨水平, 计算边缘骨丧失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述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种植体负重后3年存留率和成功率均为100%(20/20)。两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颊侧角化组织宽度和边缘骨丧失在修复后1、2、3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愈合组负重3年时边缘...  相似文献   

17.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50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2.2)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67枚Straumann SLA种植体.术后3~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情况.随访期为(12.8±5.6)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7.01%,65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术中4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48%.术后当天与术后6个月X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增加(2.5±1.3)mm,边缘骨丧失(1.1±0.7)mm.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对窦底骨高度极度不足(<4mm)亦有治疗可能.  相似文献   

18.
固定桥修复是临床常见的修复方式之一,外形美观、咀嚼效率高。然而固定桥修复不利于患者自我清洁,菌斑控制不佳时可加速基牙牙周炎进展,联冠修复往往掩盖病情,不利于基牙疾病的早期发现。缺牙区常伴有牙槽骨高度、宽度减少,角化龈消失等软硬组织缺陷。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已成为牙列缺损的首选修复方法。本文展示1例牙周炎患者拆除不良固定桥修复体后位点保存术及种植联合膜龈手术修复后牙缺失的治疗过程,种植后游离龈移植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宽度,改善功能及美观,术后1年效果稳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国人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并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种植修复后的736例患者的1612枚种植体复查情况,平均负重时间(22.64±0.92)个月,记录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角化龈宽度,粘接剂残留、骨吸收情况,记录口内天然牙PD、BI。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及不同复查时间段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在个体和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率分别为81.90%、83.60%,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分别为4.50%和3.70%。各系统间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在修复后1~5年各时间段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修复后0.5~1年和5~7年发病率显著低于1~5年各时间段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粘接剂、角化龈宽度等变量后,口内缺牙数、种植体周围PD、BI是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广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并非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和出血的控制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牙种植系统上颌美学区即刻种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影响,并探讨改良微创"H"形切口在上颌美学区多颗相邻牙即刻种植修复的应用技巧及美学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牙体种植修复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在牙槽嵴顶作微创"H"切口,种植体采用潜入式手术。根据患者种植的牙体系统,将患者分为3组:3I组、DIO组、Replace组。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探诊深度及术后龈沟出血指数。根据Miller牙龈边缘组织退缩分类及Jemt牙龈乳头指数,分别观察种植体永久修复12月后牙龈边缘退缩及牙龈乳头状况;根据Albrektsson种植体成功标准,观察所植入的种植体状况。结果 3组患者的周围骨组织骨吸收量在植入术后6个月均呈稳定的趋势,不同的种植体增长的幅度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O组患者第3个月的骨吸收量显著高于Replace组和3I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期,3组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与天然牙相比,6个月时,DIO组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虽然高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2个月时,3组患者的龈沟出血指数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组患者的探诊深度呈稳定的趋势,各个时期3组患者的探诊深度略高于天然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9颗种植体存留率100%,Miller分类,136颗种植体牙龈边缘无退缩;18颗种植体牙龈边缘I类退缩;5颗种植体牙龈边缘Ⅱ类退缩。种植修复体近远中Jemt牙龈乳头指数均为Ⅱ级以上。结论不同牙种植体系统对美学区多颗相邻牙即刻种植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均具有较理想的稳定性及美学效果。改良微创"H"形切口为相邻多颗牙即刻种植的应用技巧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