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征及分布,总结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有效干预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建库起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以证据图和图表形式呈现临床研究证据特征及分布。结果 共纳入文献71篇,包括干预性研究文献52篇,观察性研究文献1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4篇,专家共识1篇。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7.17%的干预性研究样本量<50例;最常用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诊断标准是cART时间>24个月(37.14%),CD4细胞计数<350个/μL(23.81%);干预性研究均为中西医协同治疗,90.38%的干预疗程≥6个月,结局指标对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关注最多(55频次);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较低;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质量极低。结论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未来需加强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持续性房颤中药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DisGeNET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搜索持续性房颤相关靶点,运用Venn图去除重复疾病靶点,之后采用DAVID、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于TCMSP数据库筛选持续性房颤潜在靶点相关化合物和相关中药,并以此构建靶点-化合物-中药可视化网络。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和中药学第九版,收集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相关信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获取持续性房颤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 获得持续性房颤相关基因靶点21个,与此同时,在TCMSP数据库中匹配到相关化合物566个,4613个相关中药,去除重复值,总计中药316味,如甘草、钩藤、延胡索等。其中槲皮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木犀草素、非瑟酮、汉黄芩素、鸢尾酮等预测为主要干预持续性房颤的化合物。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相关中药性味以苦寒为主,多归肝经。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相关化合物,分析了中药用药规律,为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对推动新药研发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6.
重视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致死性疾病。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够使患者免疫功能得到重建,使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下降5倍多[1],是目前治疗HIV/AIDS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重建是指经抗病毒治疗后,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①CD4 T淋巴细胞增加;②CD4 T淋巴细胞恢复对记忆抗原刺激的正常反应… 相似文献
7.
王阶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10,(6):567-567
目的本课题以既往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要求及项目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经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研究"临床试验方案。通过现代医学的临床及实验技术,利用循证医学及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相关方法,在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前提下,客观评价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形成证据确凿、可供推广、广泛认可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为研究重点,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随机、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观察不同复方对565例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作用及机理,初步形成艾滋病免疫重建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和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同期进行基础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结果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无症状期组已完成全部研究,初步统计显示中药治疗组有明显升高CD4的作用,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排便困难和大便次数减少,有些患者伴有排便不完全的感觉[1].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其发生主要与遗传、肠道动力、菌群失调、内脏敏感性、社会心理、脑肠轴等有关[2].现代西医对FC的治疗通常是对症用药,常规用药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文献数据库筛查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将纳入的有效处方中药进行分析,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最终获得文献59篇,处方56首,涉及中药128味,其中,川芎、地龙、黄芪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辛居多,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是“川芎→黄芪”,核心组合为“黄芪+地龙→川芎”。聚类分析得到7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核心药物是川芎、黄芪,总治疗原则为补虚、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9)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方,应用SPSS Clementine12.0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等,分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用药规律。结果运用SPSS Clementine12.0对筛选出的79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到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频词药物为川芎、大黄、天麻、地龙、丹参、赤芍、甘草、石菖蒲、胆南星、钩藤、半夏等26味药物;同时在S≥14%,C≥82%,L≥1.0条件下挖掘出27个关联规则,并聚类分析出5个结果。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最为常见,而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清热化痰药在治疗上疗效明显,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用药规律,为ACI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中医药治疗ACI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药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筛选出的药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药物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收集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药方376首,涉及211味中药,药物总频次3 729次。药物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是川芎、地龙、当归、黄芪、丹参、红花、半夏、桃仁、天麻、赤芍。药物性味归经方面,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功效统计中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祛风止痛、燥湿化痰、活血行气、活血通络等功效中药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有“当归-川芎”“川芎-地龙”“黄芪-川芎”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40次的24味高频中药聚类成5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ACI的核心组方为: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赤芍、黄芪、丹参、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ACI多从“瘀、痰、虚、滞”病机着手,注重急则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21年2月唐蜀华教授在江苏省中医院国医堂诊治冠心病的病案,录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利用描述性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算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59例冠心病门诊病案,涉及220味药物。排名居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刺五加、瓜蒌皮、绞股蓝、炙黄芪、麦冬、五味子。使用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心、肺、脾居多。药物功效类型显示,前5类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3组强关联药物组合,分别为丹参与川芎、丹参与赤芍、丹参与红花;关联规则得到药物二项关联规则39条;聚类分析得到2个核心处方及多个加减药物组合。结论:唐蜀华教授治疗冠心病以“阴虚为本,瘀热为标”为病机,用药以益气滋阴,清热活血为主。针对证候要素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加减,将辨证与辨病结合,继承同时进行衷中参西,创新发展中医新理论,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处方用药规律和经验。方法从门诊病历中选取并整理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处方543首,提取中药处方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用药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分析医案中处方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处方等数据。结果整理处方543首,涉及药物217种,治疗冠心病的高频中药有黄芪、丹参、柴胡、炙甘草、三七粉、瓜蒌等,药性多属温、微寒、平,药味多属甘、苦味,主要归经为肝、肺、心经,功效以活血祛瘀、利水消肿、生津养血为主。常用药对有黄芪-丹参、丹参-黄芪、黄芪-三七粉等。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分别为活血祛瘀止痛,调畅气机,宣痹通阳,益气养血、健脾化痰。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为黄芪、丹参、三七粉、瓜蒌、柴胡、黄芩、炙甘草、天麻、枳壳、制何首乌、党参、延胡索、川芎、薤白。结论徐浩教授治疗冠心病药物多为温、平、甘、苦,归肝、肺、心经,治疗多气血同治、寒热同调、虚实兼顾、注重调神,以温阳补气、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安神定志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冯玲教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6月就诊于冯玲教授门诊的有效心房颤动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别从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图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临床验案157个,有效处方157首,涉及中药136味。用药频次≥35次的中药有20味,占药物总频次的67.51%,其中甘松、丹参、檀香、炒酸枣仁的频次较高(≥140次)。四气以寒温为主,平性次之;五味以甘苦居多,辛味次之。归经以入心、胃、肺、肝经为主。药物功效分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活血祛痰药、安神药等10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个关联药组(支持度≥104,置信度=1),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类方。结论:冯玲教授辨治阵发性心房颤动调脉安神并重,认为血脉不利(气阴两虚、痰瘀痹阻),神不守舍(神无所归、魂无所主)为核心病机,治以益气滋阴充脉、理气祛痰化瘀、养神平肝定悸为法,重视补宗气、畅气血,强调“心胃”同治、辛苦合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衍寿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黄衍寿教授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的中药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黄衍寿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病例175例,中药处方175首,涉及药物共计140味。处方中使用频次超过30次的药物共18味,前10位依次为炙甘草、川芎、党参、赤芍、黄芪、红花、丹参、当归、桃仁、桂枝;支持度为45,置信度为0.8,得到药物组合及关联规则各30个,其中红花、赤芍、川芎,党参、黄芪,炙甘草、桂枝等为常用药物组合;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挖掘出“桃仁、赤芍、当归、降香、川芎、红花”等新处方5首。结论 黄衍寿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以益气、温阳、活血为主,佐以化痰。 相似文献
16.
王丽平王雅惠邹忆怀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4):624-62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处方,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统计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及种类,使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高频药物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62首处方,涉及药物106味,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为人参、茯苓、石斛、枸杞子、半夏。药物性能以甘寒、甘咸、甘温等甘味药为主。关联度较高的药对共14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5种药物聚类群。结论:叶天士治疗中风重视培补人体正气,滋阴、益气、养血为主,平肝、潜阳、熄风为辅,可为中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古籍医案的研究,总结历代医家对心系疾病的辨证论治,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历代医家应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飞熊软件科技出品的《中华医典》为本课题文献的来源,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历代医家对心系疾病的辨证论治,加以整理叙述。同时,对医案部分进行人工检索,收集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医案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探索古籍医案中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收集符合标准的医案105则,涉及中药156味,总用药频次894次。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心系疾病常见症状有胸痛、心悸、胸闷、胸痛彻肩背、水肿、喘息、不能平卧、咳喘、小便不利、气短、不寐、腹胀,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用药频次≥10次的中药有19味,以辛温药物为主;中药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平冲降气、发汗解肌、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利水渗湿、宁心、健脾。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的常用药物组合有桂枝-茯苓-半夏、桂枝-薤白-半夏、瓜蒌-桂枝-半夏、白芍-桂枝-甘草。结论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历代医家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用药以辛温为主,多归肺、脾、胃、心经,以调和营卫为主,辅以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平冲降气、利水渗湿、宁心、健脾等,用药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INR)是一个临床难点问题,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本文提出了“毒邪致脾损气虚”是INR中医病因病机,倡导“以脾为主,肺肾兼顾,序贯治疗”的策略,分析了中医药治疗INR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的证据。建议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围绕本病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标准、诊疗方案及中药新药等方面开展高质量研究,提高艾滋病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中医药干预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并对影响免疫功能重建的多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已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的HIV/AIDS患者109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成中药干预组和非中药干预组,中药干预组采用ART+中药治疗,非中药干预组采用ART+安慰剂治疗,疗程12个月。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药干预组患者50例,非中药干预组59例,两组人口学特征及ART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治疗12个月后,中药干预组患者免疫重建成功率为34.0%(17/50),非中药干预组为16.9%(10/59)。多因素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成功率中药干预组是非中药干预组的4.048(1.300~12.606)倍,ART时间大于5年是ART时间小于5年的17.619(3.591~86.457)倍,血液和母婴传播是同性性传播的11.343(1.213~106.04)倍。结论 中药干预治疗、ART时间长短及HIV传播途径是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排除其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组方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作用机制。方法 以“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抑郁”“胸痹”“郁证”等为检索词,在中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9分析其症状频次、用药频次及药物聚类分析,对高频症状进行证素提取及积分统计并得出核心方,随后对核心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 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病位证素分别为肝、心、心神,病性证素分别为气滞、血瘀、气虚、血虚、阳亢、阴虚、阳虚。冠心病合并抑郁状态的聚类方中,类方1:茯苓、柴胡、甘草、白芍、当归;类方2:丹参、赤芍、郁金、川芎、香附。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方由柴胡、白芍、川芎、当归、丹参、茯苓、郁金、香附8味药组成,核心处方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甙酮、槲皮素、毛地黄黄酮、丹参酮ⅡA等,主要靶点有STAT3、HSP90AA1、PIK3R1、MAPK3、PIK3CA、MAPK1、EP300、CTNNB1、HRAS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多以心肝同治,用药以理气活血与益气养血并重。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方,并对其作用靶点及机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