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本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超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确定病变部位,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在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临床的负收益率高于研究组,临床收益率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患者的死亡,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08~2015-09收治的92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行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血管内治疗配合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对照组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介入配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满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尤其是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ever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 SAH),对脑组织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加之动脉瘤早期再破裂出血、急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诊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并发症的有效性、效应点及新思路。方法回顾2005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8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248例,围术期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以中风及阴阳类证论治,240例接受中医治疗,48例未予中医治疗。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院时GOS相关因素,比较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采取中医治疗影响预后良好(P=0.032),中医治疗组明显减少肺部感染(P=0.018)及消化道出血(P=0.013)并发症。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能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种普通疾病或一种专项治疗,达成共识相对容易,而对一种危重疾病,同时又伴有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就有太多的问题相互交融,太多的决策意见相互冲突,要想达成共识实属不易.2010年,美国神经危重症监护学会召集来自欧美地区多个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科、神经介入影像科和神经麻醉科)的专家,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重症监护处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推荐意见(以下简称《共识》)[1-2].作者看到《共识》,感触良多,不禁动笔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监护期间头痛的真实体验,为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围监护期镇静、镇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NICU进行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运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提炼主题。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体验可提炼为4个主题:头痛的感受、头痛可引起多种负面情绪、头痛导致失眠、镇痛要求强烈。结论在护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时,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和头痛感受。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制定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围监护期镇静、镇痛方案,以便有效降低再出血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完全由大动脉血管痉挛引起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的长期概念最近受到了挑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Crowley等使用克拉生坦(clazosentan)克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缺血和梗死发生 ( Clazosentan to Overcome Neurological Ischemia and Infarction Occurring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NSCIOUS-1 )试验的数据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性血管痉挛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行介入栓塞治疗的3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确诊有颅内动脉瘤后,于出血8 ~72 h内立即全麻下行介入栓塞治疗,同时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判断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还是需要球囊辅助技术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术后均常规停用止血药,应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同时选择同期保守治疗的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对照.结果 介入栓塞组成功栓塞27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例.3例因载瘤动脉严重狭窄迂曲,导致导管不能到位,栓塞失败,改行开颅夹闭术.随访3~6个月,介入栓塞成功的27例患者存活26例,死亡1例,存活率为96.3%;保守治疗组存活20例,死亡10例,存活率为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成功27例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7%(1例),7.4%(2例),3.7%(1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26.7%(8例),23.3%(7例),23.3%(7例);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梗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明确由动脉瘤引起后应尽早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9.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合并脑血管动脉痉挛(CVS)临床十分常见,发病率达70%~90%。本研究将磁共振成像(MRI)与DSA相结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本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8±11.2)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结果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6例,对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发现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大量饮酒、围术期血糖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动脉瘤多发以及脑血管痉挛,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和大量饮酒、围术期血糖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动脉瘤多发以及脑血管痉挛有关,临床上应注意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栓塞治疗所致缺血性脑损害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80%为动脉瘤所致,病死率高达50%[1]。开颅手术钳夹动脉瘤是传统的病因治疗方法,随着栓塞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aSAH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损伤少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aSAH的首选方法。然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如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动脉瘤穿孔、破裂、再出血等在某种程度上仍然难以避免,其中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的发展为脑梗死,成为与该治疗相关神经功能损害和死亡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方法为将微导管经股动脉插入,使微导管直接进入脑动脉瘤内,行瘤体栓塞。结果 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成功28例,成功率为90.3%,术后随访未见出血、复发。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是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2月2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第二轮专家共识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吴伟康教授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共识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2%~4%之间.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增高.动脉瘤自然病程的研究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评价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与未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在自然病程上有着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瘤的年破裂率在0.066%~2%之间.影响动脉痛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是否为多发性、生长速度,以及症状和患者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和吸烟史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7例均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行介入栓塞术后,比较分析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疗法的疗效。结果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疗法较单用常规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更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结论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疗效显著,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Conzen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轻度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84例经CT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为Ⅱ级26例,Ⅲ级31例,Ⅳ级25例,Ⅴ级2例.出血后6~72 h内,经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89个动脉瘤,立即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结构,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技术和支架结合技术栓塞.术后给予脱水、扩容、扩血管、腰穿及(或)间断腰大池引流,同时对并存疾病予以治疗.结果 89个动脉瘤,成功栓塞83个,技术成功率93.3%.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68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5例(与技术相关的死亡1例); 结论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存症多、全身状况较差,介入栓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明确、治疗方式及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样、随访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发布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两版指南。破裂颅内动脉瘤(RI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其相关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而我国关于RIA的规范性诊疗仍缺乏推荐,故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指南,旨在对RIA的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等内容进行更新与改写。  相似文献   

20.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颅内出血的一个重要类型,占脑血管总发生率的12%~20%。随着血管内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干预,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脑血管痉挛所导致的迟发性脑缺血,尤其是脑梗死逐渐成为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