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血管超声评估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入住浙江省台州医院的患者124例,根据近6个月内是否发生过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70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管超声评估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pa值评价血管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一致性。结果 (1)脑卒中组和对照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χ2=-2.130、1.514、-0.762、3.465、3.234、3.300、0.345、-2.287,均P> 0.05)。(2)脑卒中组颈动脉溃疡斑块发生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狭窄段舒张期末流速、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比值均大于对照组,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14.696、4.491、3.705、3.899、-2.480...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ImagePoint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分别对无症状脑梗死组(82例)和对照组(40例)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2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无症状脑梗死相关,超声检查对预测脑梗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组),35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以及23例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形态及类型,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IMT在A、B两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7.16,P<0.01)。A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67.5%(27/40)B组发生率22.9%(8/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P<0.01),而血清hs-CRP及TNF-α含量在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DSA和OCT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 有症状组21例, 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纤维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38.1%对77.78%;P=0.023), 而斑块破裂(38.1%对5.56%;P=0.023)和巨噬细胞浸润(42.86%对11.11%;P=0.037)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斑块破裂(优势比6.982, 95%置信区间1.068~45.660;P=0.043)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6.480, 95%置信区间1.009~41.625;P=0.049)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波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545-54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潜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 对 12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结果  87例患者 ( 72 .5 % )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 3 2 .9%∶16.9% ) ,斑块组年龄、TC水平、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分别为 ( 65 .2 4± 9.69∶5 5 .3 8± 14 .5 1,P =0 .0 0 7) ,( 6.0 4± 1.18∶5 .41± 0 .79,P =0 .0 2 7) ,( 4 7/63∶10 /2 1,P =0 .0 2 2 )。结论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组与24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斯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另一组单用阿斯匹林,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伍龙  李文华  刘一尔 《内科》2007,2(3):424-426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1]。目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比增强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并根据常规血管超声将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低回声组、等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并采用对比增强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症状组32例(19例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组41例;斑块回声特征:低回声15个,等回声41个,不均质回声17个。有症状组斑块增强患者构成比(84.4%对61.0%;χ2=4.802, P =0.028)和增强强度[(21.78±8.50)dB 对(15.93±8.82)dB;t =2.440,P =0.018]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低回声组、等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斑块增强患者比例分别为93.3%、58.5%和82.4%(χ2=7.826,P =0.020),低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显著高于等回声组(P 均<0.05),但低回声组与不均质回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低回声组、等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斑块增强强度分别为(22.62±9.33)dB、(14.38±8.02)dB 和(18.15±9.64)dB( F =3.877,P =0.027),低回声组显著高于等回声组( P =0.024)。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优势比3.456,95%可信区间1.103~10.828;P =0.033)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体质指数(BMI)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0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根据有无斑块将病人分为斑块组(133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析病人临床资料、BMI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斑块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年龄、BMI、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 kg/m2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28.3%,BMI≥24.0 kg/m2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49.4%。BMI≥24 kg/m2组较BMI<24 kg/m2组更易形成不稳定斑块(P<0.05),BMI≥28.0 kg/m2组较BMI<28.0 kg/m2组更易形成不稳定斑块(P<0.05);BMI、吸烟、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随着BMI升高,缺血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00.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6.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了解颈动脉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老年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71例、冠脉多支病变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不同斑块性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1年内不良预后情况。结果 冠脉多支病变组中不稳定型斑块率(64.52%)显著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32.39%,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52.11%,中度狭窄占28.17%,重度狭窄占19.72%;冠脉多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19.35%,中度狭窄占51.61%,重度狭窄占29.03%;两组差异显著(Z=9.683,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多支病变、不稳定型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短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1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例,经头颅MRI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分为CMB组78例,非CMB组79例。记录2组IMT及CMB数量、分布,所有患者根据CMB数目分为0~3级。根据CMB分布分为深部-幕下、脑叶及混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CMB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脑白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MB组共检出401个病灶,混合285个(71.1%),脑叶65个(16.2%),深部-幕下51个(12.7%);CMB分布:深部-幕下31例(39.7%),脑叶26例(33.3%),混合21例(26.9%)。CMB组颈动脉IMT正常、增厚、斑块分别为5例(6.4%)、16例(20.5%)、57例(73.1%),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CMB发生率逐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90,P=0.000)。CMB组1、2、3级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46,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去除年龄因素,颈动脉IMT分级与CMB数目、CMB分级呈正相关(r=0.176,P=0.028;r=0.323,P=0.000)。结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M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IMT可预测CMB发生。  相似文献   

20.
逄涛 《山东医药》2006,46(1):32-33
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及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64.2%,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9.2%,以中、重度为主。非脑血管病组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11.7%,以等回声、强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3%。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