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重腹腔感染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严重腹腔感染是指感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和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腹腔感染.严重腹腔感染多发生于消化道穿孔、破裂和肠吻合口破裂等并发的继发性腹膜炎,也可发生于腹膜炎治疗后的复发性腹膜炎或持续性腹膜炎,即第三型腹膜炎~([1]).严重腹腔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病人死亡~([2]).尽管常用手术、应用抗生素、维护器官功能、免疫调控和控制凝血等治疗措施,能使多数严重腹腔感染病人转危为安,但还有不少病人难以康复,病死率仍>20%.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34例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IN组),临床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IN 1组)及常规治疗+CRRT(IN 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 h经肘静脉途径采血;同期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IN组血浆Apelin水平在A点有明显升高(P<0.01);在IN1组内,与A点比较,在B点血浆Apelin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在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B点比较,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5);在IN2组内,与A点比较,在B点血浆Apelin水平有显著下降(P<0.01),在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B点比较,C点血浆Apelin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与IN 1组比较,IN 2组血浆Apelin水平在B点有显著下降(P<0.01),在C点有下降趋势(P>0.05) ;IN组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与脑钠肽(BNP)水平有相关性(r=0.466,P<0.05),与血白细胞计数有负相关性(r=-0.593,P<0.05).结论 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升高,经CRRT后能显著降低;血浆Apelin浓度与脑钠肽及血白细胞计数水平相关,提示血浆Apelin参与腹腔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评估病情危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桂云 《中国保健》2009,(19):907-908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外科感染属于常见的外科护理问题,部分病例还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导致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加大,而且病死率也大为增加。我科2007~2008年收治外科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51例肝胆外科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通畅引流、负压吸引、理疗等综合护理方法.结果 51例腹腔感染患者中送检标本培养阳性67例次,其中单一菌感染35例次,混合感染16例次;共检出病原菌67株,位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粪肠球菌22株占32.8%、大肠埃希菌16株占23.9%、屎肠球菌12株占17.9%;所有患者经积极综合护理治疗后,47例治愈,治愈率为92.2%,4例死亡.结论 对肝胆外科术后腹腔感染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控制和治疗感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感染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9年1—6月该院收治的5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和25名医护人员设为对照组(未予以感染控制管理),另抽选2019年7—12月该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共患者60例和25名医护人员纳入观察组(予以感染控制管理),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感染控制管理质量评分以及感染率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变化在判断重症感染休克患者病情以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住院部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重症感染休克患者共计5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入院后1d、2d、3d以及出院前/死亡前3d、2d、1d各个时间点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检出值以及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小板计数方面,随着病情的发展,生存组患者检出值呈上升趋势,死亡组患者呈下降趋势,两组不同时间点下检出值以及平均值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平均容积方面,死亡组患者入院后1d、3d以及死亡前2d、1d检出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分布宽度方面,随着病情发展,生存组患者检出值呈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检出值呈缓慢上升趋势,两组入院后3d以及出院前/死亡前2d、1d检出值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预后下血小板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可通过对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动态监测对患者病情以及预后进行科学判断,有推广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36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行腹腔置管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207例,分析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引发腹腔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白细胞指标,评价患者腹腔置管引流的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出现腹腔感染患者36例,感染率为17.39%;36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占31.3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3株,占64.18%,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血白细胞的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术前APACHEⅡ评分>11分,伴有糖尿病、低氧血症,胃肠功能异常时间>5天,禁食时间>20小时是引发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禁食时间、肠功能异常、低氧血症、胰腺坏死均是重症胰腺炎伴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6例重症胰腺炎伴腹腔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患者平均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为(12.49±2.76)天,住院时间为(25.73±4.98)天,恢复饮食时间为(9.01±2.72)天。结论经皮腹腔置管引流是治疗重症胰腺炎伴腹腔感染的有效方法,而保持引流管通畅则是保证重症胰腺炎伴腹腔感染坏死组织引流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置管引流后应加强引流管管理,提高引流管护理能力,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对重症胰腺炎伴腹腔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腹腔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临床问题 ,病死率高。由于其早期表现不典型 ,易造成漏诊 ,延误治疗。本院自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肝硬化腹腔感染 41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肝硬化腹水 16 7例。其中伴腹腔感染41例 (2 4.6 % ) ,男性 32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46 .7(31~ 70 )岁。所选病例均符合 1995年 (北京 )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腹腔感染诊断标准为 1发热 ,腹胀 ,腹痛。 2腹膜刺激征。 3腹水检查呈炎性改变。 4腹水细菌学检…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10年美国家庭护理的范围及数量均明显增加。在家中可完成良好的医疗服务。家庭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癌症及艾滋病人。由于接受家庭治疗病人的病情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增加控制感染方面的知识并制定相关规律。BarberaH.Wade在1997年《Prevention and Conlrol of Nosocornial Infections》杂志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50例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并对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平均腹腔双套管冲洗时间21.8 d,未发生腹腔积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医院感染3例,感染率6.0%,其中切口感染率4.0%,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2.0%.结论 加强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提高腹腔严重感染手术后的治疗效果,避免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腹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4.81%。手术创伤、侵入性治疗、留置胃肠减压器是腹部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加强术后呼吸道护理,加强病室环境管理,口腔及皮肤护理,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是严防肺部感染的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腹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4.81%。手术创伤、侵入性治疗、留置胃肠减压器是腹部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加强术后呼吸道护理,加强病室环境管理,口腔及皮肤护理,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是严防肺部感染的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6,(7):969-970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护理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90例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立即实施肋骨内固定术与急诊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进行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OI)、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a O2与O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ICU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可以有效地改善创伤性连枷胸合并多发伤患者的呼吸功能,缩短患者的ICU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措施对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本院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为(1.16±1.11)分,低于对照组的(4.36±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化护理措施可降低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对患者术后感染护理干预方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并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科患者术后感染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A、B两组,各64例患者。A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B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护理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变化,并且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护理后的随访,观察组的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观察组为95.4%,对照组患者满意对为82.3%,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实施完善条件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能够显著的提高神经外科的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并对医院护理工作水平提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9,(11):1711-1713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预防复杂腹部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诊治的复杂腹部手术患者90例作研究对象,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在术中实行护理干预,随机分组:对照组(n=45)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5)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2组患者麻醉前、术后30、60、120、180 min和术毕时的肛温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30、60、120、180分钟和术毕时的肛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10. 354、10. 354、16. 106、13. 024、16. 106,均P=0. 000)。结论无缝隙护理预防复杂腹部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助于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护理内涵,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方法3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实验组施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对照组施行常规外科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效果显著,可控制患者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19.
腹部闭合性损伤,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最常见的严重病理状态,其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往往瞬间就导致周围循环急性衰竭而致死亡。所以,在判断处理上要求争分夺秒,采取快速有效的抢救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积极救治。如救治决策稍有失误,既有贻误抢救时机,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我院自2002-2006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失血性休克加例,就其临床特点和处理体会,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19-92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DCS)在急性腹部损伤就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18例急性腹部损伤患者,根据急救方式分为观察组(DCS, n=59)与对照组(常规外科急救处理, n=59),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留置引流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最终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DCS能够有效稳定急性腹部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其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