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自五十年代以来,在脉象的客观描记、脉图分析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现综述如下:1脉象的客观描记 公元1241年,施发的《察病指南》中将手指感觉绘成33幅脉象示意图,明代张世贤、吴绍轩、沈际飞等都绘制了脉图。1860年,法国人研制了第一台弹簧杠杆式脉搏描记器,标志着脉象研究从示意阶段进入示波阶段。 ①脉象的构成因素及分类脉象的形成包含哪些主要因素?是哪些因素共…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过去脉诊70余年的研究文献中,分析与总结其研究轨迹与趋势。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gephi和Echarts等工具,通过绘制主题河流图、术语共现网络图和突现检测算法等对文献的标题和关键词进行挖掘与分析。结果:脉诊总体研究可分为4大主题,分别是脉诊客观化、经典古籍的脉诊知识、临床验案中脉诊知识和名老中医脉诊知识等;近期研究关注焦点在于《内经》人迎寸口脉法临床价值重新受到重视、国医大师李士懋脉诊经验以及系统辨证脉学的创立。结论:脉诊领域紧紧围绕传承与现代化两大主线,传承方面成果突出,但是现代化硕果较少,且过于注重对经典理论的挖掘传承,缺少循证和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医脉诊学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加速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使中医脉诊标准化,不仅是中医脉诊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使脉诊更加客观化,有利于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金氏脉学致力于脉诊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脉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思想,提出了脉应与脉相、脉动与脉点等基本要领及病脉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以脉诊为手段,以数学为量化工具,对疾病基本做到了定位、定性、定量诊断,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脉诊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披着两层面纱:一是众所周知的“玄”,即深奥,它“脉理精微,其体难辨”;二是它的“神”,即灵验,它可判顺逆、决生死。只有到了现代,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对中医学的渗透,中医界对脉诊的客观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脉象客观描记仪器的研究、脉象机理的研究、平脉研究、病脉研究、脉象脉图与病证关系研究、三部九候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脉诊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基础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使脉诊不再那么玄奥,临床研究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脉诊的临床价值。在此,…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脉诊研究是指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脉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医诊病非常重视脉诊 ,而各种脉象的辨别依据仅是医生的指下感觉 ,对其判断主观因素太多 ,不同脉象很难界定 ,故不同医者对同一脉象很难统一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 ,脉诊客观化逐渐成为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和促进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而脉诊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脉诊客观化的实现。1 脉象的客观化描记公元 1 2 41年 ,施发的《察病…  相似文献   

8.
略论脉诊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脉诊的源流、原理、意义、重要性入手,评述了脉诊现代化研究中的脉象的客观检测、脉波图的分析、脉象检测的机理及研究中存在的困难,认为应加大投入、转变思路、推动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在诊脉机理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遇到一些瓶颈性的问题难以突破。首次提出通过采集妊娠脉象,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找出并提取妊娠脉象中跟婴儿性别相关的特征信息,能建立定量采集、分析人体脉搏波的一般方法,将可能为临床诊脉提供既量化又敏感的指标。分析脉搏波中产生此特征信息的成因,对检验、完善脉搏系统力学模型具有指导意义;以妊娠脉象和婴儿性别为研究突破口对脉诊客观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脉象、脉图的因素(参数)分析 对脉象、脉图的因素(参数)分析,一般认为可分为8个主要的因素,即脉位、脉宽、脉长、脉率、脉律、脉力、脉流(流畅度)、脉体(刚柔度)。或从“位、数、形、势”四大属性进行分析,并通过脉搏压力图、现代影像学手段及其他分析方法来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被概括为"以表知里",认为人体表象信息(四诊信息)与疾病的本质(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脉诊客观化可行性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脉诊的客观化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期待,但脉象的客观检测、脉波图的分析、脉诊仪的应用,并未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无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从实验角度研究脉诊也未有实质性发展。搭建中医脉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对中医古代文献和典型医案的脉证规律和脉证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诊断方法.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现象或简单图形来比喻和描述.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试图把古老而深奥的中医脉象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脉象图像化、客观化、数据化.由于脉诊客观化是中医诊断客观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先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脉诊作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有其独特的诊断原理,其中体现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延伸与体现。近几十年来对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虽有成果但临床应用却不很突出。因为无论是在脉诊仪的设计上还是在分析方法上都没能真正掌握其与传统脉诊学的结合点。重新认识中医传统脉诊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从新的角度寻找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脉学的结合点,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是中医诊察疾病独特的诊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手段,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脉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综述如次。(一)脉象仪器的研制传统的中医脉诊,主要是靠不同指法下的指面感觉来分辨脉象。古代学者力求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虽然对初学者掌握脉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一种诊断方法,但对中医脉诊进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具有较大难度。自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脉诊的客观化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上也未凸显出脉诊——这种无创诊断的优势。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倍受关注。金氏脉学理论在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思想的统一,搭建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根据金氏脉学理论进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脉诊起源久远,脉理精微,但长期以来缺乏客观化指标,造成历代医家“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造成中医诊病一医一脉的混乱局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西医学、数学、生物力学、工程学等学科在中医领域里的渗透,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脉图的研究不仅使抽象的脉象直观起来,而且建立了量化的标准,为中医脉象客观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脉诊客观化的标尺。现就以下几方面将其十年间的研究成果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近20年来大肠癌的中医舌诊、脉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系统地总结并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对大肠癌患者舌象、脉象的客观化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大肠癌进行四诊客观化研究的日趋深化,最终可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客观量化标准,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总结大肠癌中医舌诊、脉诊信息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为后续研究把握方向,并对大肠癌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寸口脉诊分候法与其他部位脉诊法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钰华 《光明中医》2000,15(2):45-47
脉诊部位因脉诊方法不同而异。如寸口诊脉法之三部分候是指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而言;而《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脉诊法则为遍诊法,有头、手、足三部,部又有天、地、人三候;而汉代张促景提出的三部脉法包括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