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邢杰  阎玉文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3,12(4):312-313,319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食肉哺乳动物之间广泛传播,人因食用含活旋毛虫的猪、狗、野猪、熊肉及其肉制品等而感染。随着对旋毛虫病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旋毛虫病免疫机理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就旋毛虫病免疫机理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毛虫病流行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旋毛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旋毛虫抗体检测.结果 此次是一起因食用带旋毛虫囊蚴的猪肉而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罹患率为6.8%以上.本病潜伏期为5~20天,以10~15天多见.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58℃~40℃)、水肿、肌肉酸痛.感染旋毛虫2~3周后抗体为阳性.用丙硫咪唑治疗有特效.结论 大理地区旋毛虫病感染较重,应重点防控.在疫区出现发热、全身肌痛、水肿等应考虑旋毛虫病可能.为预防和控制旋毛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要加强卫生知识宣教,提倡熟食,不生食或半生食猪或其他哺乳动物肉及其制品,加强肉类检疫和生猪管理.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有的寄生虫病,人体感染的主要来源是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猪肉,感染后常引起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引起死亡。1963年我室得知郑州肉类联合加工厂从南阳地区调来的生猪经宰后检查不断发现旋毛虫幼虫,遂取回阳性猪肉一块,于1963年8月至1966年3月感染实验动物小白鼠和豚鼠共25只,观察旋毛虫幼虫在其体内的分布情况,目的是在此工作的基础上,拟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对人体危害极大,而人体对旋毛虫的抵抗力极低,一个普通正常人吞食幼虫数量达到每克体重5条时即可致死.近年来,因嗜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生猪肉或未煮熟的猪肉而引发旋毛虫病感染流行致死亡的,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3年3月云南省澜沧县发生一起旋毛虫病暴发事件。方法对爆发的旋毛虫病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动物宿主调查,诊断和治疗病人。结果共有27人患旋毛虫病,死亡1例。取2例重症患者腓肠肌样本直接压片镜检结果均阳性,26例现症病人ELISA查旋毛虫抗体笙鄙阳性。患者均有生食猪肉史,口服阿苯达唑治疗,7d痊愈。绪论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自宰猪肉检疫,改变不科学的传统饮食习惯是控制旋毛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旋毛虫病在我国首由 Faust(1921)记载人体感染的病例。自1964年以来相继在西藏、云南、四川、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的人群中发生旋毛虫病的暴发性流行,在国内人体的感染多数由生食或半生食猪肉而引起的,但也有由生食或半生食羊、狗、熊或麂的肉类而受感染的报道。旋毛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动物源疾病。在许多种动物中保存着这种寄生虫、并在动物间进行传播,人体的感染来源于动物。为了防治旋毛虫病对各种动物感染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国内文献的记载,在许多种动物中发现有自然感染旋毛虫。猪的感染较普遍,根据各地屠宰的记录,检出率一般为0.1—0.2%左右,有些地区为2.0—7.0%,个别地区可高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病53例报告及误诊教训农忠鲁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医院(533700)旋毛虫病是由于人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生猪肉后所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旋毛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本病多见于我国西藏、云南等地区。我县隆桑乡北站屯于1995年1月5日聚餐的96人中,食...  相似文献   

8.
旋毛虫病是一种肠道和横纹肌的旋毛虫感染性疾病,流行于全世界。1965年我国首次在云南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以后在陆续在西藏、云南等地区流行。1986年底~1987年初平顶山市首次发生流行。有关旋毛虫病的眼部表现未见有综合报道,本文观察眼部体征比例及复习有关文献综合报告如下。一、感染方式与临床表现人体感染的主要来源,是吃了生的或半生的感染旋毛虫的猪、狗及其它动物肉。临床上分为三期:①侵入期(约一周):旋毛虫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测了71例旋毛虫患者中23例引起心肌损害者血清内的心肌酶活性结果表明:旋毛虫患者CK、CK-MB、AST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旋毛虫感染后引起心肌损害者CK、CK-MB、AST、LDH、a-HBD活性均高于旋毛虫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心肌酶活性的测定可作为诊断旋毛虫病和旋毛虫感染后引起的心肌损害的一项特异生化指标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出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与社会动荡.国营大型集体化养猪场被解散后,出现了大量达不到卫生标准的小型私人养猪场,结果引起旋毛虫病的死灰复燃,导致家猪旋毛虫的感染率明显升高.社会动荡导致标准化大型屠宰厂和肉类加工厂的数量明显减少,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小型私人屠宰场或肉类加...  相似文献   

11.
Trichinoscopic examination, pepsin-hydrogen chloride digestion and the ELISA assay were used in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for the presence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in slaughterhouse pigs over a period of 12 months. The first two methods failed to detect any cases of trichinellosis in sows aged between two to three years. The ELISA assay, however, detected a 2.5% prevalence amongst the 2046 blood specimens tested. Foci of T. spiralis are localized in certain regions only.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is likely to be due to the low infection density, undetectable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It is postulated that pigs which are not confined indoors came in contact with the sylvatic strain of Trichinella which is known for low muscle invasiveness.  相似文献   

12.
It is well known that patients with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have an altered immune status and are susceptible to opportunistic and non-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The authors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dvanced Hodgkin''s disease who developed pneumonia caused by the animal pathogen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The most likely source of this organism was the patient''s dog. While B. bronchiseptica is often responsible for outbreaks of pneumonia and septicaemia in wild and domestic animals, its role and incidence in human infections is not known. It is felt that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and pneumonia should be questioned about any contact with animal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ELA) 17 000组分的免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和转印技术分离PELA 17 000蛋白组分,用ELISA检测实验感染旋毛虫的Wistar大鼠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并以PELA和成囊期幼虫抗原(ELA)为对照.结果对于感染旋毛虫的大鼠,17 000组分和PELA的首次血清阳性反应出现在感染后第10 d,而ELA则在感染后第14 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48份旋毛虫病患者血清,17 000抗原的阳性率为95.8%, PELA和ELA的阳性率均为100%,3种抗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7 000抗原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无反应,而PELA和ELA均与肺吸虫病、鞭虫病患者血清有反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ELA和ELA相比,PELA 17 000组分对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野外现场研究工作将触及更多的野生动物,研究足迹将深入人类罕至的地区。这一行为大大增加了人兽共患病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完善野生动物研究工作中人兽共患病的监测机制,有利于控制动物间疾病和疫情向人间蔓延。方法采集6只成年野生藏羚羊血液进行鼠疫、布鲁氏菌、包虫病细粒棘球蚴血清学检测,采集脏器进行炭疽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检测鼠疫、炭疽和布鲁氏菌,血清学检验、细菌学培养均为阴性;包虫病细粒棘球蚴检测2只血清呈阳性(1∶8),阳性率为33%。结论此次研究工作中的疾病监测保证了《藏羚羊基因组的研究》课题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为保护国家级保护动物、开展人兽共患病监测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实验动物的检疫验收是一项控制动物在流通环节免受污染、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工作,是实现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的关键。Beagle犬因其遗传稳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较强,在试验中反应一致性好,是被国际所公认的专用实验犬,在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应用广泛。建立药物GLP机构试验用Beagle犬检疫验收的标准操作规程,细化检疫验收的技术要点,加强检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检疫水平,最终确保实验动物质量。  相似文献   

1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我国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蜱虫是其重要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野生动物和家畜均存在自然感染。α/β干扰素受体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SFTSV的动物感染及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为SFTSV自然流行的控制以及动物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蒙古长爪沙鼠建立旋毛虫动物模型及最佳感染幼虫数。方法 取含旋毛虫幼虫的沙鼠肌肉压片计数,按50、80、100、150、200、300条幼虫/只喂饲长爪沙鼠,观察其发病及死亡情况,并以同样数量喂饲小白鼠作对照组。结果 ①用长爪沙鼠建立动物模型感染所需的最适旋毛虫幼虫数为80条/只。②沙鼠感染超过150条/只,则在感染后45d内全部死亡,而小白鼠喂饲300条/只旋毛虫幼虫几乎无任何症状。结论 长爪沙鼠不仅可以作为旋毛虫病的动物模型,且症状典型,故用长爪沙鼠建立旋毛虫的动物模型进行教学及科研较为合适,小白鼠则更适合保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