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马春芬教授诊治月经病强调调经先辨病,以血为本,气血并治,补肾健脾疏肝,治病求本。治疗中依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进行阶段性调治;用药力求平和不伤正,并注重药物的炮制。 相似文献
2.
3.
4.
四逆散加味治疗妊娠恶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玉兰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5):447-447
妊娠早期见恶心呕吐,头晕头重,恶闻食气或食入即吐,尤以晨起明显,称为妊娠恶阻。一般以妊娠6~12周多见,少数病例持续到妊娠后期。此病不仅影响母体健康,且累及胎儿的生长发育。近年来笔者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妊娠恶阻32例病人,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半夏在妊娠恶阻中的应用经验,说明只要本着“有故无殒”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症,不仅不会引起妊娠妇女阴道流血及腰腹疼痛,而且对恶心呕吐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对出生后孩子的生长发育主智力也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妊娠恶阻的主要症状系孕早期恶心,呕吐,不欲进食,西医称为妊娠剧吐,临床观察,神经系统不稳定,精神紧张,忧虑,恐惧的孕妇,妊娠剧吐多见,因此,对妊娠恶阻的孕妇加强心理调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9.
10.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21,(1)
妊娠期恶心呕吐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现象,表现为停经42 d左右出现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等症状,出现体液不平衡及新陈代谢障碍。导师刘宏奇教授多年来基于妊娠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的基本病机,辨证重视肾、肝、脾三脏,提出治疗本病应补肾、疏肝、健脾以降逆气,常选用补肾疏肝健脾的药物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临床验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妊娠恶阻属西医妊娠剧吐病的范畴。临床上以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为主症。《金匮要略》有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的记载。《诸病源候论》有“恶阻候”专条。本病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证候。此病一般比早孕反应严重。因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影响孕妇身体健... 相似文献
12.
13.
妊娠恶阻为妇产科常见病之一,朱颖教授治疗妊娠恶阻,遵循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原则,运用和、温、清、补四法,灵活应对临床的复杂病情,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剧吐,古人也称"子病"、"病儿"、"食病"、"阻病"等.于早孕时孕妇出现择食、轻度恶心、呕吐、头昏、倦怠等症状称早孕反应.不需特殊治疗,常在孕3个月左右自然消失,少数孕妇呕吐频繁,不能进食或水,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则危及生命,称为妊娠剧吐,应及时进行治疗.我们自1998年6月~2000年12月,共收治6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妊娠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病,影响睡眠和工作,重者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自1995年7月~1997年8月,笔者用中药敷贴神阙穴治疗本病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马大正教授治疗妊娠恶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马大正教授临床治疗妊娠恶阻的医案及其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妊娠恶阻的书籍和文章,介绍其诊治妊娠恶阻的临床经验,并举医案以例证。[结果]马老临床诊治妊娠恶阻者众多,纵观其医案,发现其中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府郁热证、寒饮中阻及肝胃不和证为多见,其认为治疗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治法合理,精确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效。临证时,马老师通过辨证论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治愈了无数妊娠恶阻患者。其认为脾胃虚寒者应治以温中补虚、调理脾胃;寒热错杂者应清温并用、和解寒热;胃府郁热者治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寒饮中阻者则治以温阳蠲饮、行气降逆;肝胃不和者应清肝疏气、和胃降逆。所举医案,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妊娠恶阻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其中以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府郁热证、寒饮中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多见,临证时马师通过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方随法变,常应手取效,其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 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加味橘皮竹茹汤治疗妊娠恶阻,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 42例均系门诊病人,年龄在23岁至26岁之间,病程最长70天,最短40天,患者皆为初次妊娠。2.治疗方法 加味橘皮竹茹汤(自拟方):陈皮9g、竹茹9g、党参 相似文献
19.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出现的一种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严重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以初产妇多见,发病率为0.35%-0.47%。严重者可致代谢、水电解质紊乱,甚至肝、肾功能损害及精神障碍等。妊娠恶阻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其病因可能与妊娠期体内激素作用机制和精神状态的平衡失调有关。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本病患者24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病情观察、注重患者生活起居调摄的指导和情志和饮食的调护,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