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钦荣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487-488
徐荣斋先生,当代中医经学名家,其学探绍派伤寒之源流、启绍派研究之风气。著《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作提要,二作阐发、补充、辨误,突出实用性,不调整结构,而增删内容,都从临证实用出发。 相似文献
2.
熊益亮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1189-1190,1193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相似文献
3.
从绍派伤寒思想来阐述新冠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总结现有文献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新冠肺炎可归属绍派伤寒中“伤寒兼疫”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卫,累及中焦脾胃,疫疠之邪狭秽湿,从口鼻而入犯肺卫膜原,甚则直中于里。治疗强调寒温并用,“对证发药,一病一方”,并注意顾护阳明及瘥后调理。 相似文献
4.
5.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着手,试分析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由于对《内经》部分条文的理解失当,《难经》又明确地将温病置于伤寒范围内,加之《伤寒论》依从《难经》之说,于伤寒范围内论述温病,均使得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伤寒病是一类主要由寒邪侵袭所导致的外感疾病。《伤寒论·伤寒例》指出:“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金匮要略》首篇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段话不仅表达了正虚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学中《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的证治,垂训千古,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伤寒无广义与狭义之[1] 相似文献
10.
黄元御论伤寒、温病,从六气出发,以六经论病,统治伤寒、温病,不为王叔和《伤寒例》所束缚,也不与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同,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张文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5)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13.
14.
《伤寒论》水气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有关水气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着重探讨其治疗机理。其形成主要与肺、脾、肾3脏功能失常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即由水气病邪本身引起的症状、阳气失于敷布引起的症状、水气与它邪互结引起的症状。水气之病,既指有形之水肿,又指无形之水气,尤以后者为主。水气病的常用治法有:温阳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利水法、调畅气机法、散结逐水法、解表利水法等。论中法中有法,内容详备,应用灵活,且诸多治法均具有重视气机畅通、治水不忘护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陈宁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6):331-334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曹东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24(2):1-2,7
中医在诊治传染病时,曾经先后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热病、伤寒、瘟疫、温病等不同的学派,互相争鸣,至今未能统一,中医学院的教材仍然把伤寒与温病说成是互相对立的两大学派,伤寒与温病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类疾病.邓铁涛教授(邓老)指出,伤寒与温病都是针对传染病的中医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应是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热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伤寒例》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9-11
以《伤寒论.伤寒例》原文为依据,从对外感热病的诊察方法、分类、鉴别、学术渊源、预防治疗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加以分析探讨。认为《伤寒例》在继承《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古籍学术思想基础上对外感热病学术理论又有创新,是中医外感热病的总论。 相似文献
19.
张玉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3):165-168
对《伤寒论》利水法的适应证及辨治原则、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和临床运用总结。①以辨证论治、利水不伤正为原则。②用药特点 :病重势急者 ,单纯用功效相近的利水药 ,水邪速去 ;病重势缓者 ,数味峻逐水药同用 ,并应非常谨慎 ,恐伤正气 ;正虚水停者据阴阳虚损程度选择适当补益药 ,治表邪兼水饮者 ,处处注意到解表不碍利水 ,利水而不遏邪。③据病情轻重缓急 ,体质强弱 ,药物性能 ,决定药物用量及剂型。斟酌病情 ,灵活变通 ,有常有变 ,总之以提高利水疗效为宗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