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病孕鼠血清微量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病鼠妊娠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 ,在感染的第 40 d和 1 0 0 d雌雄小鼠交配使其受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小鼠血清的 Zn、Cu、Fe。并观察小鼠受孕率。结果 :病鼠受孕率明显降低 (P<0 .0 5 )。病鼠血清 Zn较未感染组显著下降 (P<0 .0 1 ) ) ,病鼠生产后的血清 Zn也较未感染组生产后显著下降 (P<0 .0 1 )。各组的 Fe、Cu尚未见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受孕率低与缺锌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肇杰  冯广满  蒋旺珍  罗佩红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42+144-142,144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儿童检测血清总IgE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00例儿科住院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血清中总IgE检测。结果﹤1岁组、1~3岁组和﹥4岁组IgE检测结果与其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呼吸道感染儿童和健康儿童血清中总IgE水平各年龄段有显著性差异(P﹤0.01),IgE阳性率为59.4%(831/1400)。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总IgE水平检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进行血清IgE水平测定,并对非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伴有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50例检测血中IgE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和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IgE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其血清IgE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及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绪言很多学者已报导,在寄生虫感染症中,患者血清中的 IgE 值显著升高。Johansson 等人(1968)在埃塞俄比亚的小儿蛔虫症中,Hogarth-Scott 等人(1969)在犬毒蛔虫的幼虫异位症中,都报导了其患者血清中 IgE 显著升高,其值达数千毫微克/毫升。此外,Arbesman 等(1972)对钩虫病和 Rosenberg 等(1970)对肠线虫病等的报导。尤其日本血吸虫病,在国外,Ball 等人(1971)曾作报导。1971年后,日本相继报导了各种寄生虫病患者血清中的 IgE 值。即1972年伊藤等人,1972年小岛等人及1973年石崎等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免疫防制展望随着重组DNA技术的进展及人们对血吸虫病免疫应答认识的深入,使得发展一种有效的疫苗成为可能。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在感染血吸虫人群中,1~20岁年龄段的感染度高,而20岁以上人群感染度低。成人再感染低可能是由于免疫力或与年龄相关的暴露...  相似文献   

6.
长江沙市段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成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48-2948
[目的]调查血吸虫病在长江的传播。[方法]通过螺情调查,疫水测定,追踪感染地点。[结果]长江堤岸环境无钉螺存在,疫水测定也无哨鼠感染。[结论]钉螺在长江堤岸环境下难已存活繁殖,在长江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但在上游螺源地的影响下,洪水季节或主汛期长江仍可能发生血吸虫病感染。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与监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峡建坝后血吸虫病潜在传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和预防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2005~2006年,调查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变化、自血吸虫病疫区引进的植物情况;流动人口和引进的动物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血清HHA检测);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 [结果]三峡库区存在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大量植物,未发现钉螺;调查流动人口552人,曾感染血吸虫病患病率为2.17%,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45%;流动人员的血防知晓率(19.02%)显著高于当地居民(4.85%);从疫区引进大量牲畜,未发现感染血吸虫动物.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增加血吸虫病传染源传入库区的危险;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习惯有利于血吸虫感染.监测指标包括引进疫区植物数量、钉螺监测、血清抗体阳性率、粪检阳性率、血防知识知晓率等.[结论]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潜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植物引进、流动人员和动物的传染源输入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山区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及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数学流行病学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山区血吸虫病的传播因素及其控制策略.方法 基于在四川西昌20个村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基于本地传播因素的血吸虫病传播模型.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模型进行模拟,采用二分法用3个村的数据来效验模型,并用经效验的模型来分析在3种控制策略下本地血吸虫病传播的趋势.结果 现场调查显示以村为单位的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在3%~73%和平均克粪虫卵数(epg)在0.1至100.0之间.流行因素包括居民职业、疫水接触、微环境参数(气温、降雨),被整合入模型中.经二分法效验的模型预测显示连续化疗(50%~60%的覆盖率)在6年内能将感染强度降低30%~80%,但不能降低传播潜力;所以化疗一旦停止,传播即反弹.持续的局部的环境干预,如灭螺和虫卵控制(30%~50%覆盖率),可以将传播控制在半稳定水平;只有持续的包括化疗和环境干预在内的综合控制,在5~10年间才能将传播控制到很低的水平,甚至阻断传播.结论 利用传播模型结合现场数据能够帮助分析影响血吸虫病本地传播的因素,并帮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血吸虫病的控制应建立在对本地因素的认识和可持续的环境干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化疗覆盖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个化疗观察点进行血吸虫病复盖率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在洞庭湖区长期存在血吸虫病感染威胁和居民接触疫水行为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采取化疗控制血吸虫病,化疗覆盖率必须为居民感染率的2倍以上。当经过多年化疗居民感染率下降到5%以下时,化疗覆盖率必须维持在10~20%之间,且每年不能间断,才能继续将居民感染率稳定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吡喹酮500mg/kg总量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21天和25天一次灌服早期治疗小白鼠血吸虫病,结果显示感染尾蚴后25天用药组效果明显优于21天用药组。提示吡喹酮早期治疗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和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服药时间应在接触疫水25天后为宜。  相似文献   

11.
洪水泛滥,极易造成血吸虫病流行,目前防治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吡喹酮。吡喹酮为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对各种血吸虫病都有显著疗效。国外于70年代首先合成,我国在80年代研制成功,现为国家基本药物,被收入中、美、日等国药典。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特点是:剂量小(约为一般药物剂量的1/10)、疗程短(从一般药物的20天或10天缩短为1~2天)、疗效好(一般患者治疗半年后,粪检虫卵转阴率为97.7%~99.4%)、代谢快、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和流行区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流向、工种、工作生活环境及其行为学,分析外出打工者血吸虫病感染现状及造成血吸虫病传播或再流行的潜在危险。方法分别从非流行区和流行区外出务工人员中,随机抽取500人以上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检查。结果非流行区调查外出务工人员577人,血清检查阳性率15.53%,粪检阳性率1.89%,务工期间有99.8%的人员接触过疫水;流行区调查外出务工人员529人,血清检查阳性率32.82%,粪检阳性率3.40%,务工期间98.9%的人员未接触疫水。结论非流行区外出人员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务工期间,以务农为主接触疫水时间多,容易形成血吸虫病新感染;流行区外出人员中的血吸虫病人或传染源,在城市工厂打工,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机率少,造成当地血吸虫病传播或再流行的可能性小,但对有螺无病区、历史流行区、不知情疫源地,是造成血吸虫病再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010年四川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血吸虫病现状及疫情变化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川9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2010年钉螺和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结果9个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在2.73%~17.02%之间,平均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Kato—Kmz法)分别为7.62%和0.10%,人群感染度(EPG)几何均数为0.003,耕牛感染率为1.02%。共查出钉螺面积128285m。,活螺密度在0.02~1.29只/0.1m2之间,平均活螺密度为0.21只/0.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家畜管理以及钉螺控制,防止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原于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日本血吸虫病鼠肝组织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肝组织微量元素中 Zn、Fe 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而 Cu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针对境外某媒体关于“湖北省监利县复兴村血吸虫病泛滥”的报道,为调查了解事实真相,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随即组成疫情调查小组,于2008年4月14~18日,对监利县三洲镇复兴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钉螺环境、人群死因、居民生活饮用水和耕牛放牧情况进行丁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监利县三洲镇复兴村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基本属于疫情控制水平,境外媒体的有关报道严重失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洞庭湖疫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有关部门防治血吸虫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和历史回顾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10年来沅江市南大镇29个村血吸虫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0年来,南大镇血吸虫病患病率在11.01%~4.43%之间,呈逐年降低趋势。患者以慢性病患者为最多,占90%以上,晚期患者次之,急性型很少。患者职业主要以农民为主,占99%以上。感染方式主要是下水捕鱼,其他方式较少。[结论]湖区血吸虫病患者仍以农民为主,感染方式主要是接触疫水,且多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患者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评估其潜在传播危险程度。[方法]对嘉定区马陆镇、黄渡镇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外来流动人员1 477人进行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1 477例外来流动人员的血清学阳性率为4.54%;病原学监测阳性1例,阳性率为1.49%。不同年龄段中30~40岁人群的血清阳性率最高(7.38%);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血清阳性率以小学学历者最高(5.48%);来沪前为农民者血清阳性率最高(7.60%);来自湖北省的流动人员血清阳性率最高(7.47%)。[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对嘉定区血吸虫病传播带来潜在威胁,应继续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员特别是来自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人员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已经公认曼氏血吸虫感染鼠是研究肝纤维化过程的好模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经治疗后是否逆转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肝纤维化在治疗后是消退、可逆或相对不可逆,其中接受治疗的早晚和追踪观察的长短(受实验鼠寿命的限制)两个重要的因素。另外,研究的药物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当前,吡喹酮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也未能证明其对免疫和纤维组织的直接作用. 作者观察了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病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用瑞士雄性小白鼠80只(8周龄,26~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部队驻地1998年抗洪前后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为制定“十.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检查钉螺及收集资料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998年洪灾后湖南、湖北部队血吸虫病疫区现状及防治措施和官兵感染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洪灾后“两湖”部队现有钉螺面积增大,钉螺密度增加,同时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得到加强,官兵中未发现新感染情况,结论:“两湖”部队洪灾后的血吸虫病防治任务尚十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沙坦影响日本血吸虫病鼠早期肝纤维化的部分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及氯沙坦组,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35条/只鼠攻击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氯沙坦10 mg/(kg.d),灌胃,1次/d,连续6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脂酸(HA)含量,SP法检测α平滑机动蛋白(SMA),金属蛋白酸因子(TIMP)-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AT1R mRN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含量。结果氯沙坦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善明显;与感染组相比,氯沙坦组小鼠血清中HA含量降低,肝组织αSMA、TIMP-1的水平和AT1R mRNA、TGF1βmRNA的相对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氯沙坦改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血清中HA含量,与其能减少αSMA、TIMP-1的表达,下调AT1R mRNA、TGFβ1mRNA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