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先作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通过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9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25s),门脉期(70~85s)及平衡期(180~200s)扫描,层厚5mm。分别观察平扫及增强各期正常胰腺的形态、密度的变化,胰腺癌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以及转移瘤的发现率。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密度分辨率高,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腹部的CT扫描。正常胰腺血供丰富,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很明显,而胰腺癌为相对乏血管,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区,动脉期扫描正常胰腺和癌肿的密度差异较大,门脉期及平衡期可兼顾显示胰腺癌及胰外转移瘤。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以三期增强扫描作为常规,动脉期对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的MSCT征象。结果本组18例小胰腺癌中,肿瘤位于胰头钩突部16例,胰颈部2例;肿瘤4例形态不规则,12例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最大径为12~30mm不等;CT平扫等密度10例,稍低密度8例;增强扫描16例肿瘤动脉期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呈明显低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相对低密度;2例肿瘤三期均呈等密度;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扩张,17例伴胰管扩张。术前MSCT诊断正确16例,漏诊2例,诊断正确率为88.9%。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是诊断小胰腺癌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行SCT动脉期、胰腺期、肝脏期三期扫描的胰腺肿块7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胰腺癌53例,局限性胰腺炎22例,比较肿瘤与炎症在SCT增强扫描各期中的表现。结果:本组胰腺癌53例,其中胰头癌33例,胰颈癌4例、胰体癌14例,胰尾癌2例。局限性胰腺炎22例,头、颈、体、尾分别为17例、2例、2例、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癌低密度43例,等密度10例,胰腺炎低密度2例,等密度20例;胰腺期胰腺癌低密度51例,等密度2例,胰腺炎低密度1例,等密度21例;肝脏期胰腺癌低密度42例,等密度11例;胰腺炎22例均为等密度。结论:胰腺螺旋CT动脉期、胰腺期、肝脏期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病理分析8例胰岛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胰岛素瘤7例,直径为1.0~2.0 cm。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1例;6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略高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直径为7.7 cm,CT平扫为略低密度,双期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肿瘤内部不均匀略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涛  韦炜  韩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1):869-872
目的:探讨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CT表现并对CT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其中常规CT扫描并增强6例,螺旋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4例。结果:胰岛素瘤5例,大小为0.9-2.0cm。3例常规CT平扫并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2例螺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在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大小为2.0-6.0cm,其中3例常规CT平扫,1例未发现肿瘤,2例呈不均匀密度,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中心稍强化、均匀强化;2例螺旋CT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双期增强呈周边强化,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于>2cm的胰岛细胞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而对于<2cm的肿瘤检查方法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胰头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胰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胰头癌患,均行螺旋CT双期扫描,层厚3—10mm,螺距为1.0,注射造影剂后25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结果CT平扫13例肿瘤病灶为低密度,5例呈等密度,螺旋CT双期扫描均呈低密度改变,同时14例胰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胆总管扩张,5例血管周围脂肪内浸润。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胰头癌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小胰头癌的可切除性可做出准确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胰腺癌患者均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定为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用量100mL(非离子型),高压注射器团注,速率2.5mL/s~3mL/s。观察并比较肿瘤及正常胰腺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1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9例,钩突部9例,体部3例。发现小胰腺癌3例,直径均小于2cm。肿瘤一胰腺对比胰腺期与门脉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腺期肿瘤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为特征性CT表现。胰周大血管受侵占不可切除性肿瘤的占62%,胰周小静脉迂曲扩张占32%,肝脏、淋巴结转移灶占38%。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胰腺癌患者螺旋CT图像,扫描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40-55s和60s左右,并依照正常胰腺组织和肿瘤在平扫和两期的增强情况、CT征象行术前评估,再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胰腺-肿瘤增强密度差异值平均分别为胰腺期49.10HU、门静脉期27.0HU,两期差异有显著意义(t=2.543、P<0.01)。肿块在胰腺期能够清晰显示。25例术前认为可切除的肿瘤,术中仍有7例不能切除。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能够明显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5例,稍高密度1例,1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癌病人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1999年5月~2003年3月期问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的45例诊断为胰腺癌病人的CT图像与22例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显示胰腺癌的部位、大小以及肿块对周围血管侵犯程度、远处器官转移以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作出能否切除的术前评价。结果 45例胰腺癌病人中18例位于胰头,16例位于胰体尾,11例位于胰尾;27例患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2例术前SCT认为肿瘤可切除,实际成功切除17例,成功切除的阳性预测值达77%,其他5例SCT认为肿瘤不能切除,实际手术均不能切除。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作为一种评价胰腺癌术前能否手术切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2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进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动脉期18—20s,静脉期50—60s,120—150s后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20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其中7例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2例为簿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其中10例均匀强化,12例强化不均匀。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且较准确,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采用平扫和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s、70s。结果:5例肿瘤中位于胰头2例、胰体1例、胰尾2例,平均直径7.6cm(4.5~12.6cm)。实体性肿瘤(n=2)平扫呈稍低密度,囊性者(n=3)囊壁及壁结节(实性成份)呈等或稍低密度,有囊壁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示实性者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明显强化;囊性者动脉期囊壁、壁结节呈中度~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中度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扫描前后均呈低密度。5例均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结论:实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囊性者缺乏特征性改变,需与囊腺瘤(癌)、胰腺癌囊变、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假性囊肿及胰腺结核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4例,中度强化为2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作为小肾癌CT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总结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评估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疑诊胰岛素瘤患者30例,行CT扫描,以手术后病理及临床定性诊断为对照标准,分析双期CT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效能,并总结分析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CT扫描检出22例,6例临床定性诊断除外胰岛素瘤患者CT检查均为阴性。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22/24)、100%(6/6)、93.33%(28/30)。22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其中1例为恶性肿瘤,余均为良性;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体5例,胰尾10例;肿瘤多较小,边缘光整,最大径为0.60~5.22cm;CT平扫多为等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减退,密度减低。结论胰岛素瘤CT影像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1例CT诊断胰腺癌患者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并回顾性分析胰腺肿瘤导致胰周器官侵犯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手术及病理证实37例为胰腺癌,手术切除14例,其中胰头癌7例(包括1例胆管远端癌),体尾癌7例。所切除的14例中有Ⅰ期8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1例。即7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器官侵犯和转移。结论:①对手术切除性评估不能局限于肿块大小和周围器官是否侵犯,而应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形态具体分析;②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诊断准确性高,但胰头癌与壶腹部癌及胰头慢性炎症的鉴别有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8.
肾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及CT分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肾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及CT分期的价值。方法:对3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CT双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等密度者17例,低密度者15例,高密度者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均质强化者7例,不均质强化者29例;高强化者27例,弱强化者9例;实质期肾静脉癌栓者10例(占28%),下腔静脉癌栓者3例,淋巴结转移者6例。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对肾癌做出明确诊断,CT分期对指导治疗方案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外生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3例有明显蒂部,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3例压迫胃体及胃窦。螺旋CT肝动脉期6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纡曲强化血管影。5例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2例门静脉期部分肿瘤组织强化,密度增高。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微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肝微小细胞癌的患者,分别采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证实;分析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的密度和边缘表现,并对小肝癌检出率及不同扫描时相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肝微小细胞癌的病灶范围在1.3~2.0cm之间。CT平扫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者占83.3%,等密度者占16.7%,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占58.3%,瘤内密度不均匀占41.7%,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占66.7%,边界模糊者占33.3%;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1.7%,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0.6%,而CT平扫的检出率为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最大,而平扫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最小,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平扫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