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6,自引:9,他引:77  
本研究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406名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养育方式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的养育方式,表现出较少的惩罚和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方式;父母离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负面且深刻的,这样的学生比正常家庭的更倾向敏感、焦虑、抑郁与偏执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考察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989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敏感、强迫、敌意、偏执和抑郁;女生心理健康较男生差,高中生较初中生差,高一年级最为严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父母的拒绝与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结论: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社会支持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心理疾病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的养育方式不当是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 ,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3]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国内以往的研究多数以健康人群为对象 ,考察心理健康与养育方式的关系[1- 3] ,发现家庭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临床确诊的心理障碍患者为对象 ,考察家庭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对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收治的 4 0名心理障碍患者均为青少年 ,其中包括焦虑性神经症 12名 …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24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集体测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学生SCL-90所有因子与个性N(情绪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E(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敌对因子与P(精神质)维度正相关显著.SCL-90大多数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结论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积极的情感表达是子女健康心理的保护因素,而不良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失当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5.
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 1 6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和大学生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两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影响 ,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似乎比通过应对方式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更强一些。结论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24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集体测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学生SCL-90所有因子与个性N(情绪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E(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上关,敌对因子与P(精神质)维度正相关显著。SCL-90大多数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结论: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积极情感表达子女健康心理的保护因素,而不良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失当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7.
民工子女与非民工子女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嘉兴市民工子女小学和普通城市小学的小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明显低于非民工子女父母;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民工子女;民工子女存在更多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包涵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社会各届应引起足够地重视,并给予积极关注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8.
民工子女与非民工子女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嘉兴市民工子女小学和普通城市小学的小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明显低于非民工子女父母;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民工子女;民工子女存在更多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包涵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社会各届应引起足够地重视,并给予积极关注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矿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萍乡市某中学2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矿工子女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②矿工子女心理健康性别差异不明显,只在恐怖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③父母的职业不同其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矿工父亲在惩罚严厉和过分保护上得分高于非矿工父亲;④矿工子女心理健康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明显的相关。结论矿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与其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积极的情感表达是矿工子女健康心理的保护因素,而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则是矿工子女心理问题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初中预备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初中预备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9所普通中学的初中预备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测评。结果: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均分大于2分以上的占35%.男生问题大于女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大于2分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中亲密度、娱乐性得分要低于心理健康总均分小于2分的学生:娱乐性和亲密性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结论:初中预备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家庭治疗是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初中学生个人素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从健康变为不健康呢 ?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去寻求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某些个人的素质会使人容易产生心理不健康。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焦虑水平、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1] ;自我效能低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困扰 ,而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可以促进身心健康[2 ] 。对应对方式的研究也发现 ,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相关[3] 。另一种解释认为压力事件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有关研究表明 ,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  相似文献   

13.
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初级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SCL-90量表对安徽省明光市的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①明光市初中教师群体中主要心理健康障碍是:躯体化、人际关系、偏执;②35岁以上的教师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项目上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差异,在强迫项目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精神病性项目上也表现出差异;③乡镇初中学校中的教师,在偏执、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精神病性方面要优于城区教师;④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一。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是崇高而伟大的。然而 ,近些年来 ,在校园里竟发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有些教师用残暴的手段惩罚学生[1] 。这些令人愤概的行为之所以发生 ,究其原因 ,除了某些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之外 ,他们心理的扭曲和精神病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无庸置疑 ,研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其意义重大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报导不少[2 - 8] ,然而关于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专题报导较少 ,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部维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试工具,对625名维、汉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维汉初中生在躯体化、强迫性、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因子上差异显著,维族3个年级初中生在躯体化、强迫性、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7个因子及总均分上差异显著,而汉族3个年级在强迫性、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差异显著。结论维族初中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应针对维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方法: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柳州市四所小学三、四年级1781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组织性与心理健康问题因子呈负相关关系;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控制性与心理健康问题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对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控制性对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结论:家庭环境对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教学方式与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筛查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保定师专二年级学生230人。结果:“从总体上看,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所感受到的情感温暖、理解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结论:不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测查。结果1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达到16.6%;2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4母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情感温暖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福州市台江区在校低年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为学校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学生版)对3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福州市台江区中学低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为多动注意不能和同伴交往问题;不同年级、性别、学习成绩、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不同。结论学校及家长应重视中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和情绪表现,针对可能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