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与玻璃体温计测量大鼠体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与玻璃体温计测量大鼠体温的差距。方法用两种测温仪对同一批大鼠先后进行体温测量,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求得差值。结果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所测的温度明显低于玻璃体温计所测的温度,二者之间温差为(5.3±1.5)℃。结论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所测得的大鼠体温不能代表其实际体温,实际温度为所测温度加上5.3℃。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一种简易、可靠的测量实验动物体温的方法。方法分别用水银体温计、非接触性红外测温仪计、电子体温计先后对同一批大鼠进行肛温测量,并比较非接触性红外测温仪在8cm、10cm、12cm三个不同测量距离所测量的体温变化。结果非接触性红外测温仪在三个不同距离所测的肛温值非常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红外测温仪计与水银体温计所测体温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温差为3.37℃;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子体温计所测温度值与传统水银温度计相符;红外测温仪快速,且在其规定测量距离范围受距离影响很小,但在大量测量前,需预试,找出与水银温度计的温差补偿值。非接触性红外测温仪与电子体温计是测量实验动物体温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检验红外线温度仪测量体温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抽查400例住院患者,探讨红外线快速测温仪测量体温的误差,进行自身对照试验研究采取腋下传统法测量体温,红外线法测量体温,每例患者均用两种方法测体温,获800次体温值。结果红外线温度仪测得的体温,低于汞柱式体温计测得体温的1.8℃±0.3℃。结论红外线温度仪测量体温的准确性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科阑尾炎术后患者两种体温计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探讨阑尾炎术后患者出现外科吸收热的患者使用非接触红外额温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科的35例阑尾炎术后13 d的患者进行体温测量比较,对同一研究对象序贯采取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和使用非接触红外额温计测量额温温度,记录两种测量方法所测温度值以及即时采集同一患者的脉率。结果非接触红外额温计与水银体温计在各时间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2:003 d的患者进行体温测量比较,对同一研究对象序贯采取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和使用非接触红外额温计测量额温温度,记录两种测量方法所测温度值以及即时采集同一患者的脉率。结果非接触红外额温计与水银体温计在各时间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2:0022:00的6个时间点,凡是出现体温升高时间点的体温值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非接触红外额温计测得数值绘制的体温单曲线平缓,与脉率曲线无正相关。而水银体温计绘制出的体温单能够清晰的显示外科吸收热或者体温特异性升高的热型。与脉率曲线升高成正比。结论非接触红外额温计不能简单的应用于阑尾炎术后患者体温的测量,在发现体温略有升高时一定要用水银温度计复测体温,保证得出准确的体温值,以此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5.
<正>人体体温在36~37℃时放射的红外线波长为9~13μm,人体红外线测温仪接收人体辐射出来的红外线,将所测发热部位的辐射功率信号转变成温度形式表现出来。了解人体红外线测温仪在学校、幼儿园传染病监测中的使用效果,探讨相关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与解决办法,为进一步发挥人体红外线测温仪在传染病监测中的作用提供客观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阳泉城区一所小学2个班共121名,一所幼儿园3个班共116名进行体温测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进展型脑卒中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发病48h内住院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诊断明确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内动脉狭窄及斑块、平均动脉压、体温、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发生率86.00%、平均体温(38.67±0.41)℃、C-反应蛋白水平(19.12±5.43)mg/L、空腹血糖水平(8.82±1.31)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64.00%、(38.01±0.31)℃、(12.28±3.45)mg/L、(7.56±1.05)mmol/L(P<0.05);平均动脉压(113.78±15.23)mmHg低于对照组(127.56±18.78)mmHg(P<0.05),是进展型脑卒中相关因素。结论进展型脑卒中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采用相应措施避免减少进展型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冯玮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328-329
目的选择准确、方便的方法。方法分别选用水银体温计与电子体温监测探头,对50例重症患者进行体温测量。结果在六个时点水银体温计与电子体温监测探头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电子体温检测探头对重症患者具有实时、动态、安全等特点,减少由于仪器、护理人员、患者原因导致的测量误差。能够准确及时的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8.
我院使用ST—1型数字体温计(上海医用仪表厂生产)测家兔两前肢与背部交接的凹陷处的皮肤温度代替肛表法,用于热原试验,本法具有准确,简便、测量部位暴露明显等优点,且试验结果与药典中的肛表法基本一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不同取脂部位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吸收率.方法 由腹部、大腿及腰部吸取自体脂肪,将其移植至填充区,通过测量填充区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体积变化,计算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吸收率,比较不同取脂部位的脂肪吸收率.结果 术后1个月腹部脂肪吸收率(39 G.54±1.45)%,3个月时(56.19±1.65)%,6个月时(56.80±1.82)%.术后1个月大腿脂肪吸收率(33.49±2.87)%,3个月时(51.42±2.15)%,6个月时(52.68±2.23)%.术后1个月腰部脂肪吸收率(32.59±4.60)%,3个月时(50.21±1.77)%,6个月时(51.86±2.25)%.大腿、腰部吸收率与腹部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腿、腰部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后1个月的自体脂肪移植吸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测量不同取脂部位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吸收率,测定大腿及腰部的自体脂肪移植吸收率低于腹部,为确立最佳取脂部位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使用冬眠合剂对体温控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及神经保护药物治疗,并采用冰毯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同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为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冬眠合剂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均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体温管理效果、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期间死亡9例(22.5%),存活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肛温稳定在33.5℃~35.0℃,未见烦躁、头痛现象;治疗1周、1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3.4±3.2)分、(7.5±2.4)分.对照组治疗期间死亡16例(40.0%),存活患者中19例在亚低温治疗期间肛温稳定在35.5℃~36.0℃,余5例出现体温升高>36℃,出现烦躁、头痛现象8例(33.3%);治疗1周、1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7.5±3.5)分、(11.6±2.7)分.试验组体温控制情况及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烦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采用冬眠合剂有助于控制体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方法取大鼠1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黄连与吴茱萸不同配伍治疗,A组为正常对照组,每日用水灌胃,而其他组均使用黄芪、党参煎剂进行灌胃,连续14d,制成类热证动物模型。B组在第15天用水灌胃。C组在第15天用黄连:吴茱萸(6∶1)浓缩液灌胃治疗,D组在第15天用黄连:吴茱萸(2∶1)浓缩液灌胃治疗,E组在第15天用黄连:吴茱萸(1∶1)浓缩液灌胃治疗。比较不同配伍对大鼠模型的药性影响。结果分组实验后发现,A组体温(36.63±0.31)℃,B组体温(37.23±0.39)℃,C组体温(36.45±0.28)℃,D组体温(37.00±0.29)℃,E体温(36.61±0.34)℃。A组和B组体温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E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D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分组实验后发现,A组血清皮质醇含量(17.67±1.87)mmol/L,B组血清皮质醇含量(31.12±5.32)mmol/L,C组血清皮质醇含量(16.98±8.34)mmol/L,D组血清皮质醇含量(19.01±3.65)mmol/L,E血清皮质醇含量(26.01±8.37)mmol/L。A组和B组血清皮质醇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D组血清皮质醇含量下降水平明显优于E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连和吴茱萸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药性,不同的配伍可以对类热证病理性改变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配伍比例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红外耳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优缺点。方法我科住院的患者1500例,体温正常780例,发热720例,分别应用两种温度计进行体温测量,比较两种测温方法测得体温值的差异和测温耗时。结果无论是体温正常组还是发热组两种体温计测得体温值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红外耳温计测量耗时(4.2±0.4)秒,明显短于水银体温计的(192.5±20.5)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外耳温计测温明显优于水银体温计,且准确、快速、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的高效解热作用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丁香酚酯(AEE)解热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c给予Wistar大鼠15%酵母混悬液10 ml.kg-1制备发热模型。体温升高>0.8℃的大鼠按分组分别ig给予阿司匹林0.27g.kg-1、丁香酚0.24 g.kg-1、AEE 0.32,0.48,0.65 g.kg-1观察给药后2 h4,h和6 h后大鼠体温,6 h后采血取脑,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致热大鼠腹中隔区及血浆中精氨加压素(AVP)的含量和下丘脑中及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结果与发热模型组2 h和6 h自然降温相比较,ig给予AEE 0.32,0.48和0.65 g.kg-1、阿司匹林0.27 g.kg-1、丁香酚0.24 g.kg-1后2 h,大鼠体温分别降温-1.2±0.28,-1.14±0.35,-2.09±0.45,-2.19±0.32(,-0.94±0.42)℃;6 h后分别降温-1.32±0.34,-1.45±0.41,-2.49±0.49,-1.78±0.51(,-1.21±0.29)℃,差异显著(P<0.05)。比较同组药后6 h与2 h的降温作用发现,阿司匹林解热药效作用下降较快,差异显著(P<0.05);丁香酚药效作用时间较为持久,但无增加或下降差异;AEE0.65 g.kg-1药效快速持久,降温作用增加,差异显著(P<0.05)。药后6 h,AEE0.65g.kg-1解热降温作用明显强于阿司匹林和丁香酚,差异极显著(P<0.01)。发热模型组中下丘脑及血浆中cAMP的含量与腹中隔区、血浆中AV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与发热模型组相比,AEE 0.32,0.48和0.65g.kg-1组、阿司匹林0.27 g.kg-1组、丁香酚0.24 g.kg-1组中腹中隔区中AVP含量明显下降,而血浆中AVP含量明显升高,下丘脑中cAMP的含量明显降低,血浆中cAMP的含量变化不明。结论 AEE的解热作用药效快速持久,明显优于阿司匹林与丁香酚,其解热机制可能通过改变下丘脑中cAMP的含量和腹中隔区、血浆中AVP含量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对奥拉西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检测大鼠先后灌胃给予奥美拉唑(4mg.kg-1,每日2次,连续7d)与奥拉西坦(200mg.kg-1)后12h内奥拉西坦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与奥拉西坦单一给药大鼠的参数进行比210较n;m采,用柱高温效为液40相℃色,谱进法样检量测为,2色0μ谱L柱。为结S果ym:奥me拉try西s坦hie检dT测MR浓P1度8,流的动线相性为范乙围腈为-2水~(130.20:m96g..8)L,-流(1r速=为0.909.89m8)L.,最mi低n-检1,检测测限波为长0.0为1mg.L-1,绝对回收率为(91.1±5.17)%~(98.4±1.99)%,方法回收率为(96.35±3.01)%~(102.23±1.37)%;单用与联用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2.2±0.8)、(1.6±0.4)h,cmax:(51.1±23.1)、(41.4±7.9)mg.L-1,AUC0~12h:(242.1±86.0)、(177.1±38.3)mg.h.L-1,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奥美拉唑对奥拉西坦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糖耐量受损的动物模型。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和高脂组(30只)。每周记录体重变化,每2周作一次糖耐量实验,12周成模时测定血脂、胰岛素,用HOMA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①12周时高脂组有22只大鼠成模,其2 h血糖均值达到了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4.38±0.69)mmol/L vs(3.03±0.19)mmol/L,P<0.05],但未达到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标准;②成模组大鼠的体重、腹内脂肪量与体重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556±25)g vs(373±11)g,(6.72±0.41)%vs(2.86±0.10)%,P均<0.01];胰岛素和HOMA-IR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2.2±4.2)mU/L vs(11.4±0.9)mU/L,(1.82±0.29)mmol.mU/L2 vs(0.42±0.03)mmol.mU/L2,P均<0.01];血脂谱: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75±0.53)mmol/L vs(0.87±0.01)mmol/L,P<0.05],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1.70±0.41)mmol/Lvs(0.62±0.05)mmol/L,(0.93±0.23)mmol/L vs(0.20±0.29)mmol/L,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0.87±0.04)mmol/L vs(1.13±0.14)mmol/L,P<0.01]。结论通过12周的高脂饲养成功建立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Wistar大鼠糖耐量受损动物模型,其成模率为73.3%。  相似文献   

16.
体温观察在有机磷中毒救治中的意义诏安县医院李秋萍,黄幼风对100例甲氨磷、乐果中毒病人进行前瞻体温观察,从中体会到:在整个抢救、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测体温、脉搏一次,体温的上升值38.5℃±0.5与阿托品化症状出现密切相关。当患者出现...  相似文献   

17.
探讨雌二醇对去势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8~10wkSD大鼠雌性 (n=21)、雄性 (n=21) ,各分3个组 :非去势对照组 (n=7) ,去势对照组 (n=7) ,实验组 (n=7 ,去势 雌二醇 )。腹腔注射雌二醇3d后 ,2.0FPTCA球囊损伤左颈总动脉。损伤2wk后处死大鼠 ,测量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结果雄性实验组内膜面积 (0.072±0.020)mm2、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0.533±0.037均显著小于非去势对照组 (0.110±0.018)mm2,0.740±0.051,P均<0.01 ,也均小于去势对照组 (0.098±0.014)mm2,0.701±0.040,P均<0.05。雌性实验组内膜面积 (0.061±0.015)mm2、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0.525±0.030均显著小于去势对照组 (0.101±0.018)mm2,0.710±0.031,P均<0.01,但与非去势对照组 (0.078±0.012)mm2、0.619±0.041差异不显著 ,P均>0.05。结论雌二醇能够抑制去势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对大鼠肝CYP1A2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酶诱导、酶抑制及养血清脑组,以非那西丁作为探针药物。大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酶诱导剂、酶抑制剂和养血清脑颗粒,灌胃7天后,静脉注射非那西丁,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非那西丁的浓度,用Topfit 2.0软件估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空白对照、酶诱导、酶抑制和养血清脑组探针药物非那西丁的t1/2分别为(0.44±0.05)、(0.27±0.02)、(0.87±0.34)、(0.41±0.04)h;CL分别为(21.78±3.57)、(31.04±2.83)、(12.77±3.26)、(18.32±1.61)mL·min-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大鼠肝CYP1A2无明显的抑制或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冯梅  江霞  王艳丽  王奇峰 《安徽医药》2022,26(7):1367-1373
目的探究富氢水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及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LRP3)通路的影响。方法 2020年 6—9月,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15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和高脂饲料喂养构建 DR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富氢水低、高剂量组(5、10 mL/kg)每组 15只。连续给药 28 d后,记录大鼠体质量,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眼底照相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观察大鼠右眼新生,血管和荧光素渗漏现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伊文思蓝-白蛋白复合物渗漏分析视网膜血管通透性;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形成情况;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测量视网膜匀浆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WB法检测视网膜 TXNIP/NLRP3通路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 FBG[(26.49±2.18)mmol/L比(5.76±1.09)mmol/L]、血-视网膜屏障(BRB)通透性[(32.51±2.05)μg/g比(11.24±1.76)μg/g]、视网膜细胞凋亡[(23.31±2.14)%比(0.07±0.01)%]、Bcl-2相关 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TXNIP[(0.85±0.09)比(0.40±0.05)]、NLRP3[(0.93±0.10)比(0.48±0.07)]、IL-1β[(0.74±0.05)比(0.41±0.04)]、胱天蛋白酶-1(caspase-1)[(0.78±0.07)比(0.24±0.04)]表达、Bax/Bcl-2比值、视网膜匀浆中 Ang-1、VEGF、IL-1β、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体质量、视网膜厚度[(148.31±12.76)μm比(223.57±17.23)μm]显著降低(P<0.05),视网膜有较多新生血管和血管曲折,血管渗漏严重,视网膜细胞明显水肿,有大量炎性渗出,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数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富氢水低、高剂量组大鼠 FBG[(20.85±3.45) mmol/L、(14.27±2.42)mmol/L比(26.49±2.18)mmol/L]、BRB通透性[(24.67±1.85)μg/g、(17.48±1.63)μg/g比(32.51±2.05)μg/g]、视网膜细胞凋亡[(14.65±1.36)%、(9.85±1.22)%比(23.31±2.14)%]、Bax、Bcl-2、TXNIP[(0.64±0.09)、(0.52±0.08)比(0.85±0.09)]、NLRP3[(0.72±0.09)、(0.61±0.08)比(0.93±0.10)]、IL-1β[(0.62±0.06)、(0.53±0.05)比(0.74±0.05)]、caspase-1[(0.57±0.06)、(0.41±0.05)比(0.78±0.07)]表达、Bax/Bcl-2比值、视网膜匀浆中 Ang-1、VEGF、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体质量、视网膜厚度[(173.62±14.46)μm、(196.54±15.75)μm比(148.31±12.76)μm]明显增加(P<0.05)视网膜水肿情况减轻, CLG,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损伤得到改善。结论富氢水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降低 DR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减轻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TXNIP/NLRP3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坐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有否不同。方法对200名健康学生选用左、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采用坐位、仰卧位两种体位的血压。结果坐位时测量的左、右侧收缩压分别为(110.1±2.6)mmHg和(112.3±2.2)mmHg,均大于仰卧位时的(108.2±2.8)mmHg和(110.2±3.1)mmHg,但无显著性差异;舒张压分别为(70±2.4)mmHg和(72.4±2.1)mmHg,显著大于仰卧位时的(64.1±2.3)mmHg和(66.2±2.1)mmHg,P<0.05。结论健康青年人采用坐位、仰卧位两种体位测量血压,舒张压数值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