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黄帝内经》中脏时的配属关系主要有2种说法:①五脏四时论,即脾不主时或脾主四时,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时;②五脏五时论:即1年分为5季(春、夏、长夏、秋、冬),令脾主长夏。在以上2种不同的脏时相配关系中,脾不主时或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说法明显存在矛盾。之所以会有这2种不一致的理论,是因为其采取了2种不同的五行模式,即河图五行模式与五行生克模式。河图五行模式对应的是脾主四时说,强调“土居中”的观念;五行生克模式对应脾主长夏说,《淮南子·时则训》令季夏属土,从而最终产生了脾属土主长夏的说法。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脏时相配的矛盾源于古代哲学五行与四时相配的不周延,《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当与《淮南子》相近。然而,《淮南子》虽解决了五行与四时的相配问题,但五行配脏关系则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与《黄帝内经》不一致。因此,从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而言,《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应晚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2.
周代文化中,脾五行属性为木,其形成原因是当时祭祀活动,以动物内脏在空间的方位对应四季所应方位使然。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观念之中,空间上的同位,可以使得功能上得以互通,这种互通在早期的实践中,仅仅是"感而遂通"的,具有神秘或超自然色彩的。汉代文化中,脾五行属土,其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继承了周代以脾为尊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汉武帝时期以土德承天下,以土为贵。这说明,脾的五行属性由木转为土,影响其转变的原因,参杂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乃至政治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生用或蜜炙用均可.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在《伤寒论》113方中,含有甘草的方剂有70方.《脾胃论》载方64首,含甘草的方剂37首.甘草可单用,亦多配伍使用,如甘草配滑石清暑利湿之效增,配桔梗清肺利咽,合黄芩、黄连可增清热解毒之效,配干姜、附子可缓解二药峻烈之性且能延长药力等.  相似文献   

4.
前言众所周知,方剂的功效差别,由方剂的配伍内容所决定。研究方剂的配伍,是阐明方剂组织结构的关键。然而,影响方剂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各种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均渗透其中。毫不例外,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势必支配了不少成方的药物配伍。因此,忽视方剂结构中的五行配伍法,则难以深刻揭示祖方规律,也难以完全阐明组方原理.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脾旺生血有源,肝柔阴阳协调.若肝郁气滞,则木横乘土,脾虚血少,则土不荣木.由此可见,肝病可以及脾,脾病又可累肝.故临证治肝,勿忘实脾.现举治验一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在不同类型方剂配伍中的应用是方剂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五行学说分析组方用药原理,可以加强方剂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改变方剂学习枯燥乏味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御更重视脾土。病理上,李东垣认为内伤病多因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引起,黄元御则常从阳虚土湿,中气不运立论。治疗上,李东垣与黄元御分别使用的是脏腑生克五行和阴阳中土五行的思维模型。遣方用药方面,二者都以顾护脾胃为先,李东垣用药广而药量轻,君臣佐使配伍井然,黄元御用药精简,作用专一。  相似文献   

8.
人体之中,水谷的运化过程由五脏功能配合共同完成,因脾土居于中焦,故由脾土主导运化.脾主运化不但指脾主转运、化生水谷精微物质,还包括对机体食物糟粕、水湿浊毒物质的转运、排泄过程.就五行而言,脾属土,自然界的土有承载、受纳、化生万物的作用.现代研究结果亦表明,人体物质或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的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取象思维深刻影响着中医学观察研究人体的方式,其与解剖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对脾脏功能的初始认识,奠定了"脾主升清"理论来源的基础;五行与五脏配属关系及脏腑阴阳属性决定了"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的属性特征,成为了"脾主升清"理论创生的内在原因;《黄帝内经》气机升降理论与脾脏自身"至阴属土"特性的结合,最终推动了"脾主升清"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脾主长夏是《内经》中脾主时令3种说法之一,其中大多数篇章均持此观点.脾主时令之所以有3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主要由于历代五行学说多有差异,尤其是五行时空配属中的五行与时令的相配问题,说法更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脾主时令配属上的不统一.从《内经》时脏入手,指出《内经》成书前或成书时,中医对脏的确立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时脏的配属没有统一的说法,只有当人体五脏的概念最终确立后,时脏之间的配属模式才最终产生并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进程相关疾病证候及用药规律,初步探索中医二级预防过敏进程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方法 以过敏进程相关疾病中西医病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临床观察类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过敏进程相关三病多为肺脾气虚证,辛夷、甘草、白术、防风、黄芪等治疗变应性鼻炎使用频次较高;甘草、茯苓、生地黄、白鲜皮、防风等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应用较多;甘草、半夏、茯苓、白术、麻黄则多配伍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对这3个过敏进程相关疾病的虚证进行分析发现,白术、甘草、茯苓、黄芪、人参等应用频次较高,此即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减味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配伍中药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辛、甘味居多,主要归肺、脾两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配伍中药则以寒、温性为主,多用甘、苦味,主归脾、肝两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配伍中药以温、寒性为主,主归肺、脾两经;治疗过敏进程相关三病之虚证的配伍中药以温、平性为主,甘、苦味多见,主归脾、肺两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方剂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模式为甘草-辛夷、苍耳子-辛夷、白芷-辛夷...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对芍药和甘草的运用广泛而灵活,在不同的方剂中,芍药与甘草相合,或以滋阴养血为主,或侧重于养阴泄热,或为调和肝脾而设等,有着不同的配伍涵义。  相似文献   

13.
甘草是一味常用中药,前人认为其能“解百药毒”、“调和诸药”。据不完全统计,中医常用处方中约30~70%的方剂皆配有甘草。例如,《伤寒论》共113方,而配伍甘草的有71方,约占63%。《中国药典》(1977年版)中收载成方及复方制剂270种,其中配伍甘草者有78种,约占29%。甘草在方剂中不仅是作为辅助、矫味药,而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临床功效,如炙甘草汤补心气、振心阳,甘草干姜汤温肺运脾,芍药甘草汤缓急定痛,甘桔汤祛痰利咽,银花甘草汤清热解毒等,都是以甘草作为主药或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和BATMAN-TCM中药分析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方剂组方规律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整理CNKI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数据库,分析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配伍,应用BATMAN-TCM中药分析软件分析核心中药配伍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42篇,涉及方剂142首,药物119味。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24种,使用频次前6位中药分别是甘草、丹参、麦冬、桂枝、黄芪、党参。常用药物组合有27组,包含中药13味,使用频率前3位的组合分别是甘草-桂枝、麦冬-甘草、丹参-甘草。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当方剂中含有麦冬和桂枝时,甘草出现的概率约为93%,甘草、麦冬、桂枝为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中药配伍。BATMAN-TCM分析显示,核心中药配伍作用靶点数≥4富集的疾病共有26种,其中包含未特指的心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核心中药配伍富集的生物学通路共有26条,与室性早搏相关的为Ca MKII信号通路。结论甘草、麦冬、桂枝3味中药为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中药配伍,其干预室性早搏的潜在靶标为Ca MKII信号通路,为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用药和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医方类聚》中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探索人参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医方类聚》中应用人参治疗内科疾病的方剂,对方剂中出现药物的所属类别、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次数、补虚药详细药物情况、高频使用剂型进行分析。结果人参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与人参配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肉桂等,所属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等;与人参配伍的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均较为常见;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常用剂型有5种,其中,散剂和汤剂使用频率最高。结论《医方类聚》中人参配伍规律的研究能为其临床组方配伍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代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多有差异,尤其土与四时相配问题,说法更不统一,对“四时”与“长夏”的时间长短划分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张道宗教授从“土”的基本属性出发,对“土主四时”或“土寄旺于四季之末”或“土脾主长夏”等观点进一步深入探考,将长夏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从而提出“四时皆有土”之说,指出“脾土”不独主一时,而是融于四时、旺于四时.在临床实践中,从“湿”论治是“四时皆有土”学说的核心,在疾病的病因中突出湿邪为患,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大法,兼顾调节相关脏腑“脾”的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钱乙总结小儿脾病病机为"脾主困",他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辨证的应用,例如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时,通过培土生金、调治脾胃而获效。钱乙重视小儿病因,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小儿药证直诀》上篇所述小儿脾胃病诸多病证,均体现出脾主困的病机;中篇所载医案23则,近半数与调补脾胃相关;下篇所载方剂中调补脾胃的有48首,补益方剂如益黄散、异功散、白术散等,攻邪方剂如泻黄散、白饼子等。在攻邪方剂中,又有峻下、缓下、微下等区分,攻邪常以蜂蜜、米面糊丸,并用米饮等调服以顾护胃气。在小儿斑疹类疾病中,钱乙更提出饮食慎口等调护原则。  相似文献   

18.
口腔溃疡可归属到祖国医学中的"口疮""口糜"等范畴。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面,表现以疼痛为主。该疾病易反复发作,由于其疼痛症状明显,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与生活。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较早,且理论也比较完备,其辨证主要是责之于阴阳,且与心、脾关系密切。口属脾,舌属心,心五行为火,脾五行为土,心火之热传之脾土,心脾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探讨口腔溃疡的发病机理,以进一步指导口腔溃疡的中医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配伍形式,系历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总结.有的药对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有的药对相畏配伍或相杀配伍来降低毒副作用.药对是连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药对也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方剂[1].麻黄辛温性燥,临床上常配伍甘草,以降低麻黄的毒副作用,还可以起到调和诸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中有关方剂学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敦煌遗书医学卷子中方剂学早期理论,如五行分类药物法、五行五脏配伍法、五脏补泻方以及部分古佚方与仲景方剂的演化关系等有关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