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对34例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TTT治疗,治疗效果用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提高或不变,视力提高≥2行者29眼,视力稳定者(视力基本不变或±1)5眼。复查FFAENV膜22眼ENV闭锁,渗漏停止,10眼ENV渗漏减轻,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94.11%(32,34),4眼无名显变化,保持不变为15%(2/34)。结论 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封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1例临床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6~15个月,视力提高或不变为45眼,占98%(45/46);视力下降为1眼,占2%(1/46)。CNV膜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84%(31/37),保持不变为15%(6/37)。结论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封闭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的黄斑部CNV患者19例20眼,治疗参数为光斑直径800~3000μm,能量120~480mw,曝光时间均为60S,光凝数量1~4点。随访视力、中心视野及FFA,时间为2~8个月(平均4.90个月)。结果视力改善6眼(占30.00%),视力稳定13眼(占65.00%),视力下降1眼(占5.00%)。治疗后视力平均为0.12,与治疗前的平均视力0.09比较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FFA显示治疗后CNV完全闭合者占20.00%,CNV较治疗前面积减小、渗漏减轻者占70.00%,CNV增大和渗漏增加者占10.00%。结论T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斑部CNV治疗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  相似文献   

4.
丁文珠  张剑虹 《上海医学》2004,27(8):600-602,F003
目的 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0例ARMD患者的152眼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152眼中,干性型117眼(76.97%),湿性型35眼(23.03%);湿性型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1眼(60.00%),隐匿型CNV6眼(17.14%),黄斑结瘢8眼(22.86%);在明确CNV定位和分型中,典型CNV呈颗粒状9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5眼,隐匿型CNV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视力<0.3的干性型26眼(占干性型总数22.22%),湿性型33眼(占湿性型总数94.29%);视力>0.3的干性型91眼(占干性型总数77.78%),湿性型2眼(占湿性型总数5.71%)。结论 FFA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CNV,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隐匿型CNV结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可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CNV是ARMD患者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燕  张士胜  王玲  冯佩丽 《上海医学》2006,29(7):451-453,F0003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64眼AMD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视力及眼底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4±12.7)个月。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20例24眼(37.5%)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提高≥2行2例2眼(3.0%),下降≥2行2例9眼(14.1%),其余患眼视力基本保持稳定;3例3眼于TTT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12例15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进行激光后造影复查的22例23眼中,15眼(65.1%)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TTT对CN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AMD患者CNV闭合并保持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6.
吴学今  刘路宏 《广西医学》2008,30(3):318-319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能量。方法运用810 nm激光治疗仪,光斑直径1~3 mm,时间每点60 s,能量随病人的屈光间质、光斑大小及出血量的多少进行调整。以照射区域轻度发灰为限。治疗范围:根据CNV的大小,采用1~4个光斑覆盖。结果37眼治疗后随诊视力3眼提高(8.1%),28眼无变化(75.7%),6眼下降(16.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复查CNV完全消退者15眼,占40.6%;CNV部分消退者16眼,占43.2%;无变化者6眼,占16.2%。结论TTT是治疗黄斑区隐匿型CNV的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能量。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达国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60岁以上病人中心视力永久丧失的首要病因。其中以脉络膜新生血管成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因而如何成功地直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或引起血管内皮死亡而不影响RPE的修复成为治疗ARMD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多数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夺文将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治疗ARMD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沈洁  王竞 《浙江医学》2004,26(12):908-910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因复杂,常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钝挫伤脉络膜破裂等眼底疾病.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导致疤痕,中心视力丧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眼科界亟待攻克的课题之一.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一种新兴的热疗技术,最初是作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后的辅助治疗,之后许多学者将其扩展应用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眼底病的治疗[1,2].目前TTT用于CNV的治疗时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参数的选择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对31例(32眼)不同病因所致CNV患者TTT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TTT治疗CNV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脉络膜黑色素瘤单纯行TTT治疗后的肿瘤退行过程和视力损害情况。患者和方法:前瞻性、非随机进行分析,取26例原发性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瘤体位于赤道区后,基底≤12mm,厚度≤4.5mm)进行TTT治疗,随访33~45个月。治疗前及肿瘤发生退行性变后分别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22例患者在1~3期TTT治疗期间肿瘤明显扁平,4例患者需附加钌板放射治疗,11只患眼的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从所有患者的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上看,治疗区域分界明显。除了6只患眼出现黄斑水肿和神经胶质增生外,在治疗区外均未发现血管或视网膜组织损伤。所有患者的治疗区边缘均可看到残留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保持充盈。随访期间,2只患眼肿瘤自瘢痕后缘处复发,再次通过TTT或钌板放射治疗成功治愈。2只患眼晚期在治疗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例患者死于肝转移。结论:经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较小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经过TTT治疗,对脉络膜组织损伤作用很小,这有可能增加肿瘤的复发率。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可能是TTT温热副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0.
Myint  K.  Armbrecht  A.  M.  Mon  S.  Dhillon  B.  潘家鸿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50-51
目的:研究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否能降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继发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中度视力丧失的危险性。方法:2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成TTT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为AM D继发的单纯型或主要型(>50%)黄斑中心凹下隐匿性CNV,最佳矫正视力(BCVA)≥6/60,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atherapy,TT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兔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用倍频532 nm激光建立兔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然后对造模成功的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兔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进行治疗,定期观察眼压与眼底情况。结果联合治疗后3个月,眼压有2眼轻度升高,吲哚青绿造影示6眼渗漏完全消失。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安全地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12.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奥曲肽或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对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使用激光诱导大鼠CNV,光凝术后7d球后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n=6)、奥曲肽50μg/kg(n=6)以及奥曲肽50μg/kg联合TTT(n=6),另取3只大鼠未给与激光及球后注射,用于实时定量PCR(qRT PCR)检测。光凝术后14?d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NV的荧光渗漏变化,脉络膜铺片定量分析CNV面积变化,qRT PCR观察RPE 脉络膜复合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奥曲肽或奥曲肽联合TTT能有效抑制CNV荧光渗漏,使CNV面积减小,VEGF和IGF-1 mRNA水平较PBS组明显降低(P<0.05),联合疗法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TTT为治疗CNV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诊断价值, 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is 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Spectralis 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名患者(30只患眼)中,FFA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9只患眼在OCTA中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出现异常新生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另外的21只患眼在OCTA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眼底的自发荧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58眼wet-AMD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CT)及彩色眼底照相图片,观察不同类型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底的自发荧光形态特征,分析其与FFA的相关性。结果 49例58眼中,有40眼(69.9%)表现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2眼(20.7%)表现为隐匿型CNV,6眼(10.3%)表现为混合型CNV。典型性中有35眼(87.5%)仅表现为病灶区显著的低荧光,28眼(70.0%)表现为病灶区显著的低荧光外缘环绕高荧光晕轮。隐匿型中10例(83.33%)表现为多发斑驳样点状低荧灶,1例相对背景荧光无明显改变,1例表现为病灶区局限性高荧灶。混合型中6眼(100%)同时表现片状低和高荧光区周围围绕多个点片状高荧点。结论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形态复杂多样,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自发荧光特点。其中,典型性CNV患者大多表现为病灶区显著低荧光,且在低荧的病灶外缘常伴有异常增强的荧光,提示病灶外缘的RPE细胞活跃,代偿性增生。隐匿性CNV则表现为病灶区斑驳样点状的低荧灶,其中夹杂有高荧点。混合型CNV则结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自发荧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兔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氩激光创建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初步探讨CNV的有关发生机制,为其进一步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有色家免20只(40只限),每只兔一眼为实验眼,另眼为对照眼.以波长514.5 nm的氩绿激光(光斑直径50um,功率0.7W,时间0.1s),在距视盘2~3个视盘直径的颢侧髓线上下视网膜处密集照射20个点.分别于光凝后3,7,14,21,30天进行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脉络膜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后处死动物(4只/次),摘除眼球取眼后段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及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光凝后7天出现CNV,兔CNV发生率尚(63.8%),眼底造影和光镜下均有相应改变,FFA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无关的荧光素渗漏,ICGA见CNV充盈;光镜下可见到CNV结构;光凝后2周开始VEGF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及内核层有表达.结论:氩激光诱导有色家免CNV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较高;VEGF参与了CNV的形成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确诊有CNV的21例(42眼),右眼(21眼)定为对照组,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0.1ml),左眼(21眼)定位观察组,行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和TA各0.05ml)。同一患者的左右眼同一时间进行治疗,每4周进行一次重复治疗,共4次;在第12周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差异、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NV病灶渗漏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在治疗后有14眼完全消退,5眼明显轻,2眼无明显变化。观察组中,20眼水肿完全消退,1眼明显减轻。两组治疗前后黄斑视网膜水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减轻黄斑视网膜水肿,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病灶类型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病理性近视68例(97只眼)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43只眼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单纯黄斑出血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20只眼;黄斑区萎缩7只眼;Fuchs斑18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漆裂纹58只眼;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05约占病理性近视29%,矫正视力低于0.3约占病理性近视47%。结论:病理性近视FFA和ICGA检查有助明确黄斑病变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是引起盲目和低视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