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州以外的许多热带地区,间日疟比恶性疟更流行。以往在间日疟对孕妇的影响方面研究甚少。本文以泰国Karen妇女为研究对象,就间日疟对孕妇贫血、婴儿的低出生体重及死产等方面的影响作深入研究,并与恶性疟及非疟疾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以泰国西北边境Mae Than地区为观察点,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每周一次血片镜检疟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新鲜未固定及冰冻保存的间日疟雌配子免疫家兔,将抗血清及分离出的免疫球蛋白按一定比例加入含有配子体的红细胞悬液内,喂饲嵌斑按蚊,以观察对蚊感染的阻断作用。含配子体率0.002~0.5%的病人血加配子体活化(SA)悬液(10mM Tris,170mM NaCl,10mM葡萄糖,pH7.4),使配子形成  相似文献   

3.
1982年8~10月我站同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合作(药物由该所供给),在枣阳县琚湾区进行青蒿素栓和乳膏直肠给药治疗间日疟,并以青蒿素胶囊和氯喹口服作为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观察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有间日疟临床症状;(二)疟原虫无性体阳性,原虫密度在100个/mm~3以上;(三)近两月内无疟史,发作在2次以内,发病前1周内未用过抗疟药:(四)年龄在6~50岁,无痔漏、  相似文献   

4.
间日疟潜伏期在蚊传过程中的可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9月至1987年5月在湘西北,以10只阳性蚊叮咬6例志愿受试者的潜伏期全部短,为15~19(15.8±1.9)d;而模仿自然感染,以1只阳性蚊叮咬的24例,其潜伏期短者12例,为16~19(17.3±1.2)d,另12例长,为230~357(284.7±37.7)d.因此,至少在我国温带地区,间日疟潜伏期在蚊传过程中是可变的。此外,还就自然疫区内间日疟长短两类潜伏期的比例和我国间日疟的分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一名于1967年1月自南越回美的军人获得SV-I株间日疟原虫。当病人外周血液查见配子体时,让实验室羽化已3~5天的按蚊叮咬吸血,6~8天后解剖检查按蚊的感染情况。试验的4种按蚊包括来源于印度德  相似文献   

6.
7.
江西安福县严田乡1987年发生局部间日疟暴发流行。村发病率最高达27.94%。1987年9月,在暴发流行的3个村庄人房帐内捕蚊。经鉴定,按蚊属中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两种,嗜人按蚊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是一种与已知抗疟药如氯喹,奎宁、甲氟喹作用完全不同的药物。该药仅在中国对当地病人进行了试验。本文报道在缅甸用青蒿素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结果。共研究了38例恶性疟患者,外周血液中无性期原虫数均为10000~40000/cmm,30例(包括7例抗法西达Ⅱ级和Ⅲ级抗药虫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一例7周大的男婴,从出生后第2周即开始发热,至第6~7周夜间体温为38.9℃,在其末梢血液的厚、薄涂片中都查到了不同发育阶段的间日疟原虫,间接荧光试验检得了对间日疟原虫的抗体(IgM),滴度为1∶64。患儿入院时面带病容,皮色苍白,稍有黄疸,体温38.3℃,脉搏160次/分,呼吸  相似文献   

10.
11.
以往的研究显示,人体在感染疟原虫(主要是恶性疟原虫)后,细胞、体液和免疫机制方面可有多种改变,但对间日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免疫学变化仍缺乏了解。针对最近韩国疟原虫感染率突然升高,作者对间日疟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了随访观察研究。以寻找治疗前后有效的变化指标,用于间日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3.
青蒿素对鼠疟的疗效观察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李承邰为了观察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的杀灭情况,选用18—209健康小白鼠(昆明株)38只,经腹腔接种含伯氏鼠疟原虫(引自军事医学科学院,本所保种)的鼠血0.5ml,约含疟原虫召.5×106。待...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无锡市中心血站血库的外地血源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输血后疟疾病例时有发生,为了探讨输血后疟疾的发病特点,我们对无锡市区1988年发生的28例输血后间日疟进行了调查。一、方法与结果 (一)凡1988年市区各医院经血片检出疟原虫,并经市疟疾中心镜检室复核,同时在发病潜伏期内(以输血性间日疟潜伏期16.6±8.2d计算)有输血史的病例,逐例作个案调查排除其它感染因素后确诊为输血后间日疟。1988年市区共发生28例,其中本市21例,外地7例;男性19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代谢产物疟色素(HZ)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以间日疟患者感染红细胞获得间日疟原虫制备纯化HZ,体外刺激人单核来源的未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0.1、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HZ作用下DC成熟相关分子CD83、CD86、HLA-DR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DC在HZ刺激后再经脂多糖(LPS)诱导其上述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0.1、1.0、10.0μmol/L的HZ刺激的DC表达CD83、CD86和HLA-DR阳性百分率均低于LPS诱导组(P均0.05);1.0、10.0μmol/L的HZ刺激组的CD83、CD86和HLA-DR明显低于未刺激组(P均0.05);HZ1.0、10.0μmol/L组HLA-DR的表达低于HZ0.1μmol/L组(P均0.05)。与未刺激组DC相比,HZ0.1μmol/L+LPS组DC的CD83表达明显升高(P0.01),CD86表达明显升高(P0.05),HZ1.0μmol/L+LPS组的CD83明显升高(P0.01);HZ10.0μmol/L+LPS组CD86表达与HZ0.1μmol/L+LPS和HZ1.0μmol/L+LPS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间日疟原虫来源的HZ能导致DC的CD83、CD86和HLA-DR表达下调,但负载HZ的DC仍可以在LPS等诱导剂作用下部分上调这些成熟相关分子的表达。HZ对DC的成熟性分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的特征。DC对HZ的过度吞噬而导致成熟抑制可能是疟原虫逃逸免疫攻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 ̄1996年的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  相似文献   

17.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控制间日疟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1996年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采取灭蚊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间日疟发病率,除年发病率外,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IFA阳性率也可用于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疟原虫转种,免疫学和遗传工程研究,都需要大量子孢子。恶性疟原虫由于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已不再需要动物宿主作为传染源,而间日疟原虫仍需用人或动物血感染蚊媒。夜猴体内的间日疟原虫虽能使各种蚊媒获得感染,但若以大量按蚊吸血,则有损其存  相似文献   

19.
1观察对象镜检确诊间日疟且有临床症状者共146人。A组84入,B组62人。2服药方法磷酸氛喷片为上海十一制药厂生产,批号850301。磷酸伯氨喷片为成都制药二厂生产,批号850306。总剂量均为如喷(基质)1.sg,伯咦(基质)112.sing。A组第1天服钻咦0·6g,伯氨咦22·sing,第2、3天分别服钒咦O·459,伯氨喷22·sing,第4、5天分别服伯氨喷22·sing。B组按A组服戎峻方法服完氛呼后,接着每天服伯氨喷22·sing.连服5天。3结果服药后24小时,A组84.5%(刀/84),B组952%(59/62)的病人控制了临床发作,48小时后两组100%控制。服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