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面神经麻痹证,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由于风痰入络引起。患此证者,唇口肌肉紧急,难于开合,进食困难。近来笔者试用鳝鱼血兑白酒饮服,治疗几例,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病例一:彭△△,男,34岁,某学院体育教师。打球后,汗出淋漓,开窗受凉而致口眼歪斜,进食外流,唇颐颤动,言语涩滞。乃嘱其购大鳝鱼一条,断头后,得血半茶杯,兑入  相似文献   

2.
海某,女,56岁,家务。1988年8月13日初诊。1987年10月初,着凉后突发口眼歪斜,右眼闭不合,口角左歪,经治虽略有进步,但症未能消除,右眼时有干涩感并发红疼痛,口角无力,常有流涎不收现象。舌红暗、苔白,脉弦细。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双眼底正常,右额纹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麻痹治验体会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12002)黄万钧颜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斜”,因本病多发于春末夏初,故又称为“春夏痹”。笔者近10年,来用自拟“活血法风汤”治疗本病45例,均获效果。关于本病的病因,多系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失和,加之外...  相似文献   

4.
5.
金×,男,40岁。农民。初诊(1973年11月5日):面色无华、头晕头痛、身软倦怠、口鼻均歪向于右侧,喝水时水从口角溢出;遇冷风吹后,口眼歪斜加剧,目不能闭、额部皱纹消失。脉象浮弦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证属气血俱虚、风邪客于脉络而致面神经麻痹。治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加味:  相似文献   

6.
<正> 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药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例,获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例1:王×,38岁,工人。1989年7月15日就诊。患者7月12日工作时大量出汗;中午在车间午睡后感到面部麻木,口角向左侧歪斜。检查:右侧额纹减少,眼睑闭合困难,右侧鼻唇沟变浅,舌体活动不灵,舌苔薄腻,舌质紫暗,脉弦。诊断为面神经麻痹。中医辩证为:气血素虛,汗出受寒,痰瘀阻络引起面瘫。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方药:白附子6g、僵蚕10g、羌活3g、川芎10g、钩藤30g、丝瓜络10g、防风10g、白芷10g、秦艽6g、黄芪10g。每日一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针刺体穴:迎香、四白、地仓透颊车、下关、阳白、巨(?)、合谷、大冲、百会、承浆、睛明、丝竹空、风池。用0.5—2寸毫针针刺,留针30—40分钟,隔日一次,  相似文献   

7.
江××,男,24岁,学生,80年8月28日来诊。主诉:中午靠窗睡觉,醒后觉面部活动差,继则出现口唇、眼脸不能闭合,流眼泪,不能皱眉,进食困难,口苦。诊见:额纹消失,限裂大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平,口角对称,不能鼓腮,面部无表情,呈  相似文献   

8.
<正> 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冲服全虫蜈蚣僵蚕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几年来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方药及用法党参3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服。全虫15克蜈蚣9条僵蚕15克碾为细粉,分10包,早晚各服一包,用汤药送下。病例程××,男,31岁患者发病已七天,右侧面部无表情,眼裂扩大,口角下垂,  相似文献   

9.
10.
<正> 方药:马钱子适量.用法:将上药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时后捞出,沿纵轴切成厚约1毫米左右的薄片后备用.使用时,取1片医用橡皮膏或风湿止痛膏,大小根据病人年龄和面部大小而定,一般要求要能盖住面颊部.将马钱子片间隔0.5厘米成片排列粘附于橡皮膏上,然后贴敷在患侧面颊部.7日更换1次.用药后,病人局部皮肤可出现瘙痒和蚁行  相似文献   

11.
三联疗法辨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是因乳突孔内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上采用三联疗法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面神经麻痹经过治疗,一般在4~6周恢复,但有少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恢复期变为慢性,极少部分成为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甚至留有后遗症,笔者近期收治一发病时间超过半年的面神经麻痹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孟楠 《光明中医》2022,(23):4397-440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以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鼻唇沟消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临床治疗中,西医无特效药物,通常为对症治疗,例如应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对于病毒感染证据明确者予抗病毒治疗,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治疗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如推拿、拔罐、蜡疗)在此病的治疗存在明显优势。文章检索2015年1月—2021年8月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文献,对其治法进行归纳、总结,期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耳部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综合征治验刘清辽宁省本溪县中医院(本溪117100)傅维勤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110032)耳部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临床较为少见。现将笔者治验3例报道如下。病人均系男性,年龄27~46...  相似文献   

15.
王安利 《河北中医》2003,25(10):766-76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多发病 ,约占面神经麻痹的 70 % ,部分患者为继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颇多 ,如针灸疗法、药物疗法、理疗等 ,其疗效均欠佳。 1 997~ 2 0 0 2年 ,笔者采用割治与埋线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3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男 9例 ,女 2 1例 ;年龄 1 5~ 70岁 ,其中 <40岁 1 9例 ,≥ 40岁 1 1例。根据病程分为 4组 :A组 (发病 1日~ 1个月 ) 2 0例 ,B组 (发病 1~ 3个月 ) 7例 ,C组 (发病 3个月~ 1年 ) 2例 ,D组 (发病 >1年 ) 1例。1 .2 诊断标准 迅速起病 ,在 1~ 2h或数小时内发…  相似文献   

16.
李艳萍  朱文元 《光明中医》2009,24(9):1775-1776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僻""面瘫"范畴,俗称"吊线风"、"吊悬风",是由外邪侵袭,脉络阻滞而为病.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流泪,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食物时食物常滞留在齿颊间隙,可有舌前味觉减退,少数有听觉过敏,病程长者可有患侧面肌挛缩,口角反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  相似文献   

17.
罗吉蓉  侯斌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49-149
目的:提高临床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护理的认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中医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过10~26天(平均住院19.6天)住院治疗,治愈41例(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不留痕迹),好转9例(双侧额、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不实、鼓腮口角不漏气,进食齿颊间无食物留置,笑时口角不对称),无一例无效。结论: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护理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常在20-50岁的青壮年中发病,单侧患病为多见病。其主要特点是突发起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皱眉闭眼,流泪,口腔内残留食物、漏水等。治疗不及时会延长病程;留下后遗症给病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我科在2008年1月-2009年2月间采用常规中、西药物配合针灸、等综合方法治疗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早期介入心理护理,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 ,临床常以针灸治疗。然笔者对本病早期患者中药辨证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5 2例均符合《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1]中有关诊断标准 ,均为急性期 (7天内 )单侧发病。其中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5岁。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刺组各 2 6例。均在发病初期禁用激素及其他扩血管药。2 治疗方法 中药组以祛风通络之牵正散为主方 ,随症加减 ,药用白附子、白僵蚕、半夏、石菖蒲、丝瓜络各 10 g,苡仁、茯苓各2 0 g。风寒外袭型加蒲公英 30 g,风热外袭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