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探讨临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原发病、不良反应时间以及受累系统器官情况,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结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无关;原发疾病类型包括3例(2.50%)泌尿系统疾病,3例(2.50%)神经系统疾病,10例(8.33%)消化系统疾病,21例(17.50%)心血管疾病,81例(67.50%)呼吸系统疾病,2例(1.67%)其他;受累脏器-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3例(35.83%)、全身性损害31例(25.83%)、心血管系统16例(13.33%)、呼吸系统12例(10.00%)等。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较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针对患者的年龄、病情合理选择用药并严格监控不良反应对于降低不良反应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报表46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类、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与超剂量不合理用药、溶媒用量等因素有关,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30min内,涉及多个器官,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损害、药物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结论: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超剂量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发病急,涉及多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血栓通临床效益与风险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运用甘肃省中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选取2015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使用注射用血栓通的患者病历与医嘱,内容包括患者信息、药物信息、药物使用信息。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血栓通临床应用做合理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229例患者被纳入研究,10 947条用药记录。不合理用药主要为适应证不恰当(21.11%),给药时间长度不合理(1.87%),给药剂量过大(0.9%)。回归分析显示:(1)对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有过敏史的患者,应用注射用血栓通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8.725倍;(2)合并用药使注射用血栓通发生不良反应风险增加1.799倍;(3)与消肿止痛合剂、健胃消食合剂、骨肽注射液、腺苷钴胺、右旋糖酐注射液、多烯磷酰脂胆碱注射液、盐酸氨基葡萄糖片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栓通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潜在的风险因素。结论注射用血栓通临床不合理用药因素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给药剂量过大和用药疗程过长;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过敏史、合并用药、给药剂量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38.58%。滴注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40.16%。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为生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2.98%。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1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与临床表现、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肤损害、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占总例数的82.92%,频数居前3位的占70.73%,频数居前3位的5种药品的金额占13种中药注射液金额的63.20%,60岁以上患者占41.46%。结论: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与药品的金额、药品质量、患者年龄、个人因素、临床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临床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和相关指南规定合理使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特点、影响因素、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词"康莱特"和"致"或"引起"或"过敏"或"不良反应"组合搭配,检索1979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康莱特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日剂量及滴速、发生不良反应时的用药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涉及患者20例。70岁以上患者7例,为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男性(14例)高于女性(6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可能是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康莱特注射液与合并用药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不良反应的诱因;首次输注康莱特注射液2d内为发生危险期,发生不良反应14例;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包括皮肤损害、全身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等,主要表现为皮疹、过敏性反应、静脉炎,少见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结论使用康莱特注射液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注重老年患者使用情况,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慎用,并应加强用药教育,用药2 d内密切监护患者,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舒血宁注射液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年—2013年上报的42例舒血宁注射液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舒血宁注射液ADR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发生ADR年龄主要集中在51~80岁;在42例ADR中,有11例(26.19%)联合用药;ADR主要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重视舒血宁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与ADR监测,以促进患者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注射用血栓通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对我院临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结论:应改进血栓通(冻干)的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纯度并加强用药过程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6,(11)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致病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有关医药数据库,下载参芪扶正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手工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过敏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联合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以及处理和转归等。结果共检索到参芪扶正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报告28篇36例,其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男性、41岁以上的患者占比较高,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循环、皮肤及附件、呼吸、神经、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皮疹、瘙痒、心悸、寒战、恶心等多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等。用药前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问诊遗漏、未按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用药、超说明书用药、联合用药以及长时间给药等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参芪扶正注射液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回顾性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34例。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和儿童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抗菌药物和中药针剂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加强用药管理,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9~2013年期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病例报告,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涉及的注射剂品种、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共涉及18种,年龄、性别、有无药物过敏史都是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刺五加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致不良反应位列前5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过敏反应(46.38%),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3.7%)等。结论重视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坚持合理用药,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求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减低ADR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2019年上报的91例合格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共涉及中药注射剂18种。其中报告最多的是理血剂77例(84.62%),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种中药注射剂为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前3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输液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ADR与多因素有关,我院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管,临床药师参与到中药注射剂在医院内的应用管理当中,选择合适的药物、溶媒和剂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香菇多糖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1994-2015年公开报道的22篇关于香菇多糖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案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香菇多糖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可涉及多种器官,亦可导致全身系统损害。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剂量、溶媒等因素有关。结论使用香菇多糖注射液时应注意对特殊人群的监护、严格按照说明书给药、加强用药教育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我院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不良反应患者5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临床特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结果:通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期间均可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等症状,可累及多系统,严重者则会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中,皮肤损害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差异显著(P0.05),余下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液时,应合理使用,密切注意患者治疗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我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的14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9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90例,占60.4%。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2.9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本身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相,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监管力度,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7,(3)
目的统计分析成都地区近两年来上报的血栓通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血栓通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5年我院以及成都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血栓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我院13例和成都地区419例不良反应进行对比与合并统计分析。结果血栓通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ADR)以老年人的发生率较高,48.44%的不良反应发生于首次输液,临床表现多样,涉及身体多个器官组织,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哮喘等。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关节、肌肉疼痛等。结论血栓通注射液临床使用广泛,应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监测并及时处理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67例穿心莲内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67例使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发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穿心莲内酯注射液中发生不良反应多见于穿琥宁、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临床使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首选喜炎平注射液,且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佳的疗效,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7例保妇康栓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探讨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检索2005—2017年国内发表的保妇康栓致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共收集27例个案报道,记录病例的年龄、原患疾病、药物剂量与联合用药、发生时间、累及的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等,并统计分析。结果:27例个案报道中,50岁以上患者22例(81.48%);14例(51.85%)患者用药后2~6 h出现不良反应;全身性损害3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等(58.49%);生殖系统损害8例(15.09%),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瘙痒、水肿、出血。结论:加强对使用保妇康栓的50岁以上绝经患者的监护,尤其是用药后2~6 h,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4,(7):921-922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掌握临床安全用药规律,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3月2012年11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发生时间、既往过敏史、原患疾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30例血塞通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10名,女性20名,年龄在252012年11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发生时间、既往过敏史、原患疾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30例血塞通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10名,女性20名,年龄在2571岁之间,平均52±13.2岁,有4例发生在用药1d以内,本次血塞通引发的不良反应都较轻,但累及机体多个系统。结论:通过提高临床医师、药师重视血塞通药品的不良反应对用药过程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