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例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静脉血栓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L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妊娠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112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HBIG组57例,于孕28周起肌内注射HBIG,200U,每4周1次,至分娩;对照组55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和分娩前,其新生儿于出生时检测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水平及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1%和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率随孕晚期母血HBV DNA含量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母血HBV DNA等于或超过108拷贝/毫升者宫内感染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4.
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选择199例门诊孕妇HBsAg(+),HBeAg和(或)抗-HBe(+),抗-HBc(+),HBV-DNA定量PCR超过1.0×104copy/mL,排除巨细胞病毒、EB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为中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美国(Bayer公司)、瑞士(Berna公司)生产,分为国产组118例,Bayer组45例,Berna组36例。方法:于孕期第6个月起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肌内注射,每月1次;预产期前5~7日加强1次,肌内注射200U;新生儿娩出后3小时内及第15日各1次,肌内注射200U。新生儿1、2、7、13个月皮下注射基因工程乙型…  相似文献   

5.
彭军  赵志惠 《华西医学》2005,20(2):336-336
目的:为了探讨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策略,我们对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另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随访一年,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儿58例,联合应用乙型肝炎疫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儿65例。结果: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保护率77%,联合免疫治疗的母婴保护率91.4%,两种方案之间阻断效果有显著性差异(X2=4.39P<0.05)。两对照组中产生抗-HBs的婴儿,应用乙肝疫苗组为阳性率77.2%,应用就联合免疫治疗组阳性率90.6%,两种方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01P<0.05)结论: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单纯乙肝疫苗阻断。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是传播最广的病毒之一.迄今为止,我国约有1.2亿人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垂直传播与阻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乙型肝炎慢性携带者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免疫防御措施对于垂直传播的阻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乙型肝炎垂直传播方式、免疫阻断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HBV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母体血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HBV关系,我们对62例血液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所生产的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immunog lobu-lin,HBIG)可否改善其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方法:291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sAg、HBeAg均阳性的A组(83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B组(208例),按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A组59例、B组116例在孕晚期应用HBIG(200U,每4周1次),为HBIG组,其余孕晚期未应用HBIG为非HBIG组。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在出生当日、1月龄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检测6月龄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比较与分析各组6月龄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及抗-HBs阳转率。结果:①非HBIG组的婴儿6月龄抗-HBs阳转率在A、B组分别为38%及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IG组6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在A、B两组分别为81%及85%,均显高于非HBIG组(P<0·05)。②孕晚期应用3次HBIG者,其6月龄婴儿HBsAg、抗-HBs阳转率与应用1~2次HBIG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阳性)孕妇的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反应性较低,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将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加入不同剂量的葡萄原花青素(GPC),于37℃下作用12 h后用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吸光度值。临床试验:选择处于非活动期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给予GPC 100 mg/d,对照组不给药,连续4周,在试验前后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七项指标。结果体外实验:在培养12 h后,各剂量GPC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临床试验:治疗组试验后HBc-IgM和HBsAb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而PreS1和HBsAg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2.340~4.885,P〈0.05)。结论 GPC可能对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西安市12所幼儿园进行甲型和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与预防性消毒水平记分评估。结果表明,甲型肝炎感染率与预防性消毒水平呈负相关,提高预防性消毒水平可降低托幼机构甲肝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医院就诊患者感染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分离鉴定技术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某医院就诊患者感染标本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6个月内,从该医院就诊患者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葡萄球菌97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2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39株。在检出的97株葡萄球菌中,有42.3%分离自痰标本,32.0%分离自血液,23.7%分离自分泌物。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以上和45%以上。结论葡萄球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检出率最高的是痰标本,耐药现象普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Lamivudine)对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2例慢性乙肝患者给予拉米夫定口服 ,连续1年 ,观察其疗效。结果 :服药至 1年时HBeAg转阴率 4 5% ,HBVDNA转阴率 89% ,ALT复常率 87%。结论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有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关于乙型病毒感染及其防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况,及时发现高校学生关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治知信行方面存在的不足,调动他们对于乙型肝炎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学校及社会开展乙型肝炎防治教育提供科学规范的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蓓 《临床医学》2007,27(12):75-77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类型的宫内传播结果,为更好地阻断HBV宫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HBsAg阳性的产妇及其婴儿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结果①57例新生儿有7例发生宫内HBV感染,感染率为12.28%。②脐血与外周静脉血比较,脐血的假阳性率为20%,其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80%。③9-18月个后追踪49例研究组新生儿,HBsAg持续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4.49%;HBV-DNA持续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8.16%;HBsAb转阳3例,转阳率为6.12%。④HBeAg或HBV-DNA阳性产妇,其婴儿感染率分别为86.67%和100%。结论①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HBV-DNA阳性的孕妇易发生宫内传播;②新生儿脐血检测可以作为宫内传播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7.
观察拉米夫定 (Lamivudine)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给予拉米夫定口服 ,连续半年 ,观察其疗效。结果 :服药半年时HBVDNA转阴率 75 % ,ALT复常率 77%。早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拉米夫定对早期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很安全 ,可以推广应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8.
联合免疫有效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雪清 《临床医学》2005,25(6):20-21
目的研究母体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及出生后胎儿行主动免疫在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HBsAg( )的孕妇共60例,30例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各200U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未注射HBIG的30例HBsAg( )的孕妇。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母血及脐血、新生儿血中HBV标志物及HBV-DNA。结果试验组31例新生儿中血清抗-HBs( )29例,对照组5例抗-HBs(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孕妇用药后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联合免疫能有效降低HBV宫内传播,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