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妇产科患者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护理方式,治疗组患者在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实施整体的护理方式,即实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以及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 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症状缓解,一段时间的护理后,2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有2例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为6.7%.治疗组40例患者中,有30例临床症状缓解后送入病房养护,后均痊愈出院;其余10例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或病情恶化,直接停在ICU或特护室,最终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情况发生,病死率为0.结论 在术前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术中细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外科常见危重症之一,我们抢救这类病人2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抢救与护理的体会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闭合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闭合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积极纠正休克的同时行手术治疗,术中巡回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的手术护理配合。结果28例患者均在纠正休克的同时顺利接受手术治疗,2例患者因合并多脏器破裂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3.3%。结论术前积极纠正休克、术中做好急救和手术配合是保证闭合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手术成功和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产后失血性休克、DIC 2例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产后大出血仍是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因出血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致严重贫血、组织缺氧,以及持续的低血容量状态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衰竭(MOF)。本文报道2例诊治体会。例1患者女性,27岁。孕8月~ ,因“下腹痛4 h,阴道大出血1 h”到当地县医院就诊。B超提示胎盘早剥、宫内死胎。遂行急诊剖宫产术及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阴道流血不  相似文献   

5.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腾艳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4):518-518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容量不足和肾上腺素能的补偿性反应。但失血性休克在临床抢救与护理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笔者现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体会,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88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救治要点。结果经过及时、针对性的的救治及护理,围手术期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27%,其余患者均成功抢救并痊愈出院,住院时间约7-20d,治愈率为97.7%。结论根据失血性休克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并结合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对降低孕产妇的子宫切除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临床救治方法及要点。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发生的100例失血性休克病患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即行施以救助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抢救和护理资料。结果 100例患者均于术中积极配合抗休克治疗,于医护人员的积极施救后脱离生命危险,后痊愈出院,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及时实施救治措施是保障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产后出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往往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高。DIC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肝素的合理使用,是防止DIC发展的关键。本文对10例失血性休克产妇进行原因分析,2002年成功救治2例失血性休克DIC产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多由直接暴力骨盆挤压所致,多见于交通事故和塌方。骨盆骨折创伤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及盆腔脏器合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死亡率。本院2008年急诊抢救了5例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引起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而发生剧烈的疼痛,微动脉收缩,接着损伤部位的失血和血浆外渗,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另外损伤组织的分解产物具有血管活性作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效循环进一步减少和细胞缺氧。表现为循环、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的严重障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危急,措施不得当、观察护理不及时,往往造成患者死亡。护理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治疗、体贴入微的护理,可防止由于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衰竭,有利于病情改善,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彭玉兰 《山东医药》2004,44(23):74-74
2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我们共救治 8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 ,疗效满意。现将其液体输入的管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6 4例 ,女 2 3例 ;年龄 14~ 5 5岁 ,平均31.6岁。均符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外科学第 6版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给予特别护理 ,早期快速补液扩容 ,81例在 30分钟至 2小时内纠正休克 ,3例 2小时后术中纠正休克 ,除 3例顽固性休克伴严重多发伤者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输液管理体会 :1输液途径 :建立通畅的输液途径是快速补液、扩容的基础。我们常规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以保证不同的液体、药…  相似文献   

12.
杨华 《山东医药》2001,41(16):F004-F004
我科对 6 2例外科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手术。男41例 ,女 2 1例 ;年龄 9~ 6 5岁。术后无发热及其它不良反应。刀 IDI期愈合 ,平均住院 9~ 12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手术配合 :1外伤性脾破裂为急症手术 ,需在短时间准备好手术器械、敷料、吸引器及抢救药物等 ,做到有条不紊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做好创伤性休克的紧急处理。保持休克体位 ,下肢抬高 15度 ,以利下肢静脉血回流。3立即氧气吸入 ,增加血氧。含量 ,浓度为 40 % ,流量以 2~ 4L/ m in为宜 ,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 .4迅速补充血容量。如患者血管塌陷而不宜穿刺 ,可行静…  相似文献   

13.
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山东医药》2007,47(27):172-172
2005年2月-2007年6月,我们对80例创伤患者应用白行设计的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预见性护理程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经常发生的综合征,一旦瞳孔散大,抢救成功者不多见,我院于2004年1月~2005年1月抢救成功5例失血性休克并瞳孔散大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44岁;多发复合伤3例,胸部刀刺伤1例,消化道出血1例;手术4例,非手术1例,其中手术前已发生昏迷并瞳孔散大者1例,手术后发生者3例;伴肺损伤4例;瞳孔散大持续时间:5h~12h,平均8h,昏迷时间:8h~40d。入院时头颅CT排除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1.2方法所有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评价循环容量;早期补充红细胞悬液,迅速提高血细…  相似文献   

15.
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妊娠是危害育龄妇女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尽早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28例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现将围手术期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总结我科4年来收治25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输液管理体会。强调作为外科护士要具备娴熟的输液技能和全面的输液知识,遵医嘱及时、正确输入各类晶、胶体液和急救药物,改变液体温度促进患者体温、血压恢复,才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效果,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7.
韦金华 《内科》2008,3(6):975-976
感染性休克是因感染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的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晚期老年性痴呆病人因长期卧床,体弱多病,失语,不能正确表达病情,一旦出现急性感染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现将我科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23例老年晚期老年性痴呆并感染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笑梅 《山东医药》2004,44(20):54-55
严重创伤常导致人体多发性骨折及复合伤、大血管断裂、内脏破裂、大量失血等,且病情急、变化快,常可危及生命。2002-2003年,我们共收治86例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满意。现将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抢救经验。方法对24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4例心源性休克中存活10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41.67%,死于泵衰竭11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要提高心源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必须及时进行病因治疗、消除诱因,维护心脏泵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纠正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0.
休克后出现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器官衰竭(MOF)的关键环节〔1〕。在这一过程中,免疫功能变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失血性休克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受到广泛影响,炎症反应被激活,引起大量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尤其是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失衡,早期表现为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