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伴有明显的心悸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据统计,房颤在一般群体内有2%的发病趋势,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转复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转复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稳心颗粒治疗组、胺碘酮和稳心颗粒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患者,疗程均为8周。观察3组治疗后的转复率、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转复率为50.0%,稳心颗粒组转复率为45.2%,联合治疗组的转复率为80.0%,联合治疗组与单用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和稳心颗粒治疗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6.7%、56.7%,联合治疗组症状改善有效率76.7%,联合治疗组与单用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可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心功能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级~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苯那普利;试验组口服稳心颗粒,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大耐受剂量.治疗随访8周,观察用药前后心率、心律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38例患者心功能有效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平均提高10%、心率下降(10~20)/min.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并发症多而严重,如果并发心房纤颤,早期如果没有进行有效干预,最终可致心力衰竭,预后极差.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了高血压并发心房纤颤病人50例,全部用培哚普利+安陆地平+步长稳心颗粒+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项研究已证实心房纤颤可引起心房肌细胞组织学特征和电生理学特征的显著变化,表现为心房肌跨膜离子流的改变和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的电重构。且阵发性心房纤颤无论药物复律抑或电复律后,窦性心律不能长期维持,胺碘酮虽能维持窦性心律,但其临床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疗效,探讨稳心颗粒在房颤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房颤转复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组(治疗组)与胺碘酮组(对照组).进行预防复发治疗,共观察12个月.对复发率、复发时限、左房内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房颤复发率显著降低(32.5% vs 55.0%,P<0.05),复发时限显著延长[(186.2±40.3)d vs(102.7±35.4)d,P<0.05].治疗组左房内径于9个月及12个月后皆明显缩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在维持房颤窦律方面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稳心颗粒对慢性心房纤颤心室率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特发性慢性房颤快速心室率和夜间缓慢心室率的影响。方法 38例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20例,口服稳心颗粒1包,3次/日,地高辛0.25mg/d;地高辛组18例,为已口服地高辛0.25mg/d两周以上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开始加服稳心颗粒1包,3次/日。结果稳心颗粒与地高辛联合治疗两周后,最慢心室率显示上升倾向,最快心室率、短R-R指数、平均心室率、暂停事件、最长R-R均有改善。与单独地高辛治疗相比,加用稳心颗粒治疗后最慢心室率显示明显增加,单独服用地高辛显示缓慢心室率的病例全部有所改善。最快心室率较单独地高辛治疗明显减低。暂停事件明显减少、最长R-R间隔明显缩短,短R-R指数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改善倾向。结论联合使用稳心颗粒比单独使用地高辛能更有效地控制快速心室率并改善缓慢心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房纤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以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以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研究中无失访,死亡及退出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房纤颤在控制心室率及症状缓解方面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将121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并加用贝那普利基础上,再给予步长稳心颗粒1包/次,3次/d冲服。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临床评价心功能。结果治疗组心房纤颤转复率为91.53%,常规组心房纤颤转复率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分级(NYH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常规有明显改善。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贝那普利不仅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且大大减少心房纤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快速心房纤颤(缺血性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1例缺血性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步长稳心颗粒9g/次,3次/d,冲服;美托洛尔12.5mg/次,2次/d,口服。对照组予美托洛尔12.5mg/次,2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用药前后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房颤情况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7.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6.67%,对照组12.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发生2例致心律失常(1例房颤合并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组未见此情况发生。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步长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缺血性快速房颤不但安全有效,而且步长稳心颗粒还能有效减少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PAF)患者检测心房晚电位(ALP)的临床价值及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3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患者为治疗组,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6个月观察ALP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美国GE MarquetMAC5000型多功能心电图机记录对照组、治疗组缬沙坦治疗前后P波滤波后P波时限(Ad),P波终末20ms(Lp20)、30ms(Lp30)、40ms(Lp40)的电压均方根值。结果:治疗组A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Lp20、Lp30、Lp40显著低于对照组Lp20、Lp30、Lp40,P<0.01。经过缬沙坦每天80~160mg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ALP下降、Lp20、Lp30、Lp40均上升,P<0.05或0.01。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一个可靠指标之一,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影响阵发性房颤患者的ALP,可能有预防阵发性房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的长期观察 ,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35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178例、女 180例 ,年龄 6 6 .86± 12 .2 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未再记录到窦性心律 ,时间持续 6个月以上时判定转归为永久性房颤。结果 :随访 4 .9± 2 .7年 ,共有 6 4例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 (17.9% ) ,永久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 ,瓣膜性心脏病 (2 9.3%vs 16 .4 % ,P =0 .0 4 3)和心力衰竭明显增多 (P =0 .0 0 1) ,孤立性房颤较少。在合并用药中 ,永久性房颤组应用地高辛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P <0 .0 0 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 4 0mm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 (P =0 .0 2 4 )。多因素回归分析 :左房扩大 (OR 2 .0 73,95 %CI 1.80 1~ 3.4 94 ,P =0 .0 4 7)和服用地高辛 (OR 4 .15 3,95 %CI 2 .0 13~ 8.5 71,P =0 .0 0 1)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房扩大和应用地高辛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华法林治疗高龄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80岁高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41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和脑栓塞的发生率。结果随访3年内,治疗组发生脑栓塞1例(5.0%),对照组发生脑栓塞5例(9.3%)、外周动脉栓塞1例(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19,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后,中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高危患者治疗组栓塞事件(1例)少于对照组(5例),有统计学意义(χ2=4.102,P〈0.05)。结论高危组的高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 方法 对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4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 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291次,其中221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75.95%).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5.7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 结论 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口服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口服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性和安全性,选取64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为随访观察对象。给药方法:负荷量,第一周每天0.6g,第二周每天0.4g,维持量每天0.1~0.2g。结果:随访1.7±1.6年。有效52例(81.3%),复发7例(13.5%)。22例出现不良反应(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发作时间和诱因、以及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为影响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胺碘酮对于白天发作、且与劳累或生气等因素有关的阵发性房颤疗效较高(OR6.22,P=0.05),服用ACEI或ARB可能有助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OR21.65,P=0.03)。甲状腺功能异常9例(14.1%),心率减慢8例(12.5%),恶心、厌食2例,光过敏1例,皮疹1例,复视1例,嗜睡1例,咳嗽及肺部阴影各1例。结论:①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疗效较高、相对安全;②胺碘酮对于多于白天发作、且与劳累或生气等因素有关的阵发性房颤疗效较高;③ACEI或ARB可能有助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选取99例高血压并发PAF患者,分成厄贝沙坦治疗组(A组)49例和氨氯地平治疗组(B组)50例,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厄贝沙坦、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第3、6、12个月房颤复发率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LA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清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和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及预防PAF的机制。方法选择24例健康人做对照(正常对照组),另选择1、2级EH并PAF的患者5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AngⅡ浓度,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Pmax、Pd,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LAD,观察苯那普利、利尿剂对ET、AngⅡ、Pmax、Pd、LAD的影响及预防PAF的效果。结果1、2级EH并PAF组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max、Pd、LA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EH并AF病人服用苯那普利6月后,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降低,Pmax、Pd明显减小(P<0·05~0·01),LAD无明显扩大(P>0·05)。随访6月中苯那普利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利尿剂组(P<0.001)。结论ET、AngⅡ、Pmax、Pd、LAD在EH并PAF病人中明显增加,苯那普利可降低ET、AngⅡ、Pmax、Pd,延缓LAD的扩大,预防P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I组,n=53)和胺碘酮 培哚普利组(Ⅱ组,n=55),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计算两组治疗后3、6、9、12、18和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间左心房内径无差别,18个月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3、6、9个月,I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低于Ⅱ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0.025),治疗结束时I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1.22%,Ⅱ组为82.35%.结论:胺碘酮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为观察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疗效与安全性 ,选择 6 8例为研究对象 ,男 38例 ,女 3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 (每周至少发作 2次 ,其中至少 1次持续 30min以上 ,或每日发作数次以上 ) 5 6例 ,持续性房颤(不超过 1年 ) 12例。除外T3、T4 、促甲状腺激素 (TSH)异常及胆囊疾病患者。用药方法 :2周内给负荷量 7g ,维持量0 .2g/d。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阵发性房颤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 ,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房颤。有效 :阵发房颤发作减少 6 0 %以上 ,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结果 :随访 3 .8± 1.3(0 .3~ 6 .8)年。显效 49例 (72 .1% ,95 %可信区间 6 3 %~ 85 % ) ,有效 10例 (14.7% )。总有效率 86 .8% (95 %可信区间 77%~93 % )。皮肤过敏 2例 (2 .9% ) ,T4 升高 4例 (5 .9% ) ,TSH降低 3例 (4.4% ) ,TSH升高 5例 (7.4% ) ,间质性肺病 1例(1.5 % ) ,恶心、腹胀 6例 (8.8% )、视力模糊 2例 (2 .9% )。结论 :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疗效高、相对安全 ,要注意早期发现和处理甲状腺和肺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