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邢炜  李佩璋  李雄  徐坚  吴欣  凌峰  马辉  许轶洲  周亮 《浙江医学》2001,23(11):647-64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心绞痛(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施行急诊PTCA术,PTCA术后再作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37例.结果37例患者术后残余狭窄均<10%,冠脉再通率达100%;术后6h死亡1例.结论急诊PTCA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对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59例施行急诊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结果术后患者全部入住冠心病监护室(CCU)进行监护,除2例死亡外,其余74例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专业性强,对护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的不稳定心绞痛(UAP)行冠脉造影术,5例为双枝或多枝复杂病变,2例为单枝严重狭窄,对“罪犯”血管施行PTCA,有残留狭窄而植入冠脉内支架,结果 7例全部成功,术后重复造影“罪犯”血管开通无残留狭窄,随访3-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PTCA及冠脉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的不稳定心绞痛(UAP)行冠脉造影术,5例为双枝或多枝复杂病变,2例为单枝严重狭窄。对“罪犯”血管旅行PTCA,有残留狭窄而植入冠脉内支架。结果:7例全部成功,术后重复造影“罪犯”血管开通无残留狭窄,随访3~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是治疗UAP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急性冠脉综征入院1周后做冠脉造影确定病变,进行择期PTCA及Stenting;结果:病变血管54支,扩张48支,成功率95.8%,置入支架40枚,成功率100%;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进行择期PTCA及Stentin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改善缺血及顿抑心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采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进行治疗.结果成功率为95%,未发生支架脱落及偏位现象,3例支架扩张后残余狭窄<30%.结论应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脉中等严重狭窄(<8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及经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现将我院 1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7月实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病人 4 6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4例 ;年龄 2 9~ 78岁 ,平均 4 9 6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6例 ,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 8例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 2 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单支病变 2 9例 ,双支病变 10例 ,三支病变 7例 ;前降支病变 2 3例 ,回旋支病变 15例 ,右冠状动脉病变 8例。1 2 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 ,无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 ,无严重…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而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心脏性猝死(SCD)。近年来ACS诊断和治疗策略及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9.
冠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以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 的一种检查和治疗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愿意接受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1],而护理人员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协助治疗患者病患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将我院心内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实行冠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FIK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ing),能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它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越来越被患者接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我们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共行FIKA及支架术186例,收到预期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6 0例 [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 1组 (UA1) ,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 2组 (UA2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结果 :AMI组和UA1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8378± 0 6 75 3μmol/L) ,分别是 3 80 17± 1 6 2 89μmol/L、3 0 2 73± 1 2 76 7μmol/L ,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 3% ,UA1组占 4 5 % ,UA2 组占 13 3% ,正常组 5 %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4 6± 0 84 72 μmol/L。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ICS)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MI)从而改善心肌血供的血运重建方法。它能有效的缓解心绞痛。增加冠脉循环血量,恢复梗塞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与冠脉搭桥(CABG)相比,具有创伤性小、安全、恢复快等优点。自2001年6月-2003年6月以来,我科对5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PTCA加ICS,通过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均以顺利康复,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经过内科常规治疗后心绞痛仍不缓解,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进行抗血栓治疗,抗血栓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塞氯匹啶或氯比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结果介入治疗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是93.8%(61/65)和93.1%(108/116).1例因右冠状动脉夹层发生死亡,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60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50例心绞痛完全消失,10例有不典型胸痛,症状在2~3 d内消失.随诊3~54个月,6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例死亡,1例发生心肌梗死,4例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介入治疗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结论在使用抗血栓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塞氯匹啶或氯比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的前提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不完全或完全性堵塞性血栓的急性病变。其临床谱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在常规抗凝、降脂、抵制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以斑块损伤破裂,其内或其下出血、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近年来人们对ACS的研究从概念、病理机制到治疗策略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80年代以来提出的诊断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由于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时在临床上早期难以鉴别,且它们的关键治疗均在于抗栓,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一般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NSTEMI/UA)。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表现在临床上很多病人会进展到明确的心肌梗死,甚至心脏性猝死,故人们在探索积极的治疗方式来延缓疾病的发展。现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疗效,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ACS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根据IVUS测定的罪犯病变最小血管腔面积小于4mm2作为介入干预的标准,31例行介入干预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测量该组患者支架扩张前、扩张后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后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观察扩张后支架是否贴壁。同期未行IVUS检查而行介入干预的临界病变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选后的第1、3、6和12月给予临床随访,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情况。于第10~12月行CAG和IVUS检查,观察支架内膜增生情况及有否支架内血栓征象。以CAG或IVUS显示支架置入成功并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脉成形术以及心衰或死亡)发生为手术成功。结果病例组31例患者的32处靶病变支架植入成功后行IVUS检查提示28处(87.5%)支架存在贴壁不完全。再次以更高的压力(18~20atm)或换用另一高压球囊扩张,最终均达到了IVUS支架植入理想标准。术中未见与冠脉介入和IVUS相关的并发症。术后10~12个月病例组22例患者行CAG和IVUS复查,CAG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VUS结果未发现局部支架内血栓征象,支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增生内膜负荷量无统计学差异。最小支架内管腔面积与第一次植入支架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12&#177;1.15)mm2vs(8.98&#177;2.12)mm2,P〉0.05]。对照组31例支架植入后CAG提示贴壁良好。术后3~6月3例患者临床出现心绞痛,CAG结果提示3例患者出现再狭窄,IVUS检测结果这3例患者均存在支架贴壁不良。结论IVUS比CAG能更有效地指导ACS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和实时评价手术效果;在IVUS指导下的高压力(18~20atm)球囊后扩张可使87.5%贴壁不良的病变进一步得到改善。IVUS指导的ACS临界病变支架植入获得较高的即时成功率和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庞伦祥  陈健  梁永华 《西部医学》2003,1(2):150-150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药物治疗不稳定 ,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我们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结合支架置入治疗 UAP,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3例 UAP患者中 ,男性 10例 ,女性3例 ,年龄 4 7~ 78岁 ,平均 6 5 .3岁。根据 WHO心绞痛分型标准 :卧位型心绞痛 5例 ,恶化型心绞痛 4例 ,梗死后心绞痛 2例 ,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 2例。1.2 方法1.2 .1 置入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术采用常规手术方法 ,手术开始后由动脉鞘内注入肝素 1× 10 4u,以后每延时 1小时追加 2 0 0 0 u。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及对冠脉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入选对照组、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心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负性情绪干顶治疗。评价并比较治疗2周时两组SAS、SDS得分,临床疗效及干预治疗5个月内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时,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5个月内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负性情绪干预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并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对急性冠脉事件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已经证实,血栓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ute coro-nary syndrome)发病的重要原因,是临床危险分层中病情最严重的标志。临床表现虽可提示血栓存在的可能,但检测血栓主要依据血管内超声(IVUS:Intravascular ultra-sound)、冠状动脉造影(CAG:Coronary angiography)和血管内显微镜。CAG难以分辨病灶的组织学组成,发现血栓的敏感性低;血管内显微镜显示血栓的敏感性高,但仅能显示病灶表面的变化,无法评价病灶全貌。高分辨性IVUS是敏感性高,唯一能精确显示活体血管横断面精细结构的显像方法,IVUS能深入观察管腔内径,管壁结构,准确测量粥样斑块的厚度及狭窄程度,较准确地分辨管壁斑块的不同组织成分,这是其它显像方法所不具备的。但IVUS对血栓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IVUS不能准确识别血栓,更遑论评价血栓在ACS发病中的作用,这是IVUS应用中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