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miR-491-5p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初发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解放军第100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ITP患者40例(初诊组),经治疗后完全缓解者22例(完全缓解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PBMC,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U6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miR-491-5p的表达量; 分析miR-491-5p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初诊组(5.07±1.70)与对照组(1.92±0.9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91-5p的表达相比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P<0.01); 治疗后完全缓解组(2.32±1.07 )与其初诊时(4.95±0.8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91-5p的表达相比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P<0.01); 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491-5p的表达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769 7,P<0.05)。结论 miR-491-5p在ITP初发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表明其可能与ITP的发病相关,或成为未来ITP诊疗潜在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外周血血浆骨桥蛋白(OPN)含量,初步探讨OPN在ITP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收集4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静脉血5 ml作为对照组,收集40例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静脉血各5 ml作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组。标本离心后收集血浆,用骨桥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试剂盒测量标本中OPN含量,观察对照组、治疗前组、治疗后组OP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初治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浆OP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在治疗前后OPN含量变化的差别。
结果ITP治疗前组血浆OPN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OP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治疗后组血浆OPN水平与治疗前组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治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浆OPN表达呈负相关(r=-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ITP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2.5%(37/40),无效率为7.5%(3/40),有效组治疗前后OPN的变化高于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PN可能参与了ITP的致病过程,其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监测治疗前后OPN含量的变化或许可为评估ITP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免疫失耐受导致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小板减少性的出血及疲劳等症状。ITP的诊断无特异性指标,需排除其他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目的为维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预防出血,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指征为血小板≤30×109/L和(或)有出血表现,对于老年患者、重体力劳动者、有高血压等出血风险较高的合并症患者以及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患者等,可适当放宽治疗指征。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及脾切除等治疗;对于难治性ITP患者,可考虑维A酸等三线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和T细胞亚群检测在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TP患者93例(ITP组),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ITP)患者50例(sITP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和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小板抗体和T细胞亚群诊断ITP的作用。结果 ITP组患者PAIgG、PAIgM、PAIgA均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患者PAIgG、PAIgM、PAIgA异常率均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8~+、CD4~+/CD8~+异常率均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联合T细胞亚群诊断IT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灵敏度为86.5%,特异度为87.5%。结论 ITP患者存在血小板抗体升高和T细胞亚群紊乱的现象,联合检测血小板抗体和T细胞亚群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提高诊断效能,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现有治疗方案在ITP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的疗效,如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脾切除等,但仍有较多患者面临复发难治的问题。现将近年ITP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micro-RNA(miR-205)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43例ITP患者和38例健康人的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PBMC,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U6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miR-205的表达量; 分析miR-205与血小板计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TP初诊患者(Naive ITP)PBMC miR-205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上调(1.81±0.48 vs 0.92±0.25,t=10.31,P<0.01); 治疗后不完全缓解组(incmplete remissiongroup,IR group)和初诊患者相比,miR-205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表达升高(1.63±0.65 vs 0.92±0.25,t=7.2,P<0.01); 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 group,CR group)治疗后(After treatment)PBMC miR-205的表达低于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的表达水平(1.07±0.43 vs 1.91±0.34,t=5.68,P<0.01); ITP患者PBMC中miR-205的表达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0696,P<0.05)。结论 miR-205在ITP初诊患者PBMC中高表达,而治疗完全缓解后表达水平又降低,并且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表明其可能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或许会成为ITP诊疗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及生成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有效率约60%,然而部分难治性ITP患者应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研究报道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对部分ITP患者有效,同时也有相关研究对之提出争议,关于Hp如何参与ITP发生的作用机制也尚未阐明,本文就Hp与ITP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赵殿凤张永峰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7):140-140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ITP合并Hp感染患者(40例)的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未给予根除HP治疗;后者给予根除HP治疗。两组均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血液指标改善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指标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TP伴HP感染患者采取联合抗HP感染治疗效果确切,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在成人重度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4例原发重度ITP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2组治疗前和观察组治疗3、7 d后血小板参数值。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3 d后PLT、PCT、MPV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7 d后PLT、PCT、PDW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对判断重度原发ITP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corRNA-31表达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12年8月期间,在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和同期健康对照各30例,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31(miR-3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中IgG,IgA,IgM)和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脑膜炎患者PBMCs中miR-31表达(0.856±0.231 vs 0.470±0.24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01)且与血清IL-4水平正相关(r=0.644,P<0.001),与IgG,IFN-γ负相关(r=0.645, 0.671;P值均<0.001).结论 提示miR-31可能通过调节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了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这为进一步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细胞miRNA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建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细胞微小RNA(miRNA)表达谱,探讨miRNA在ITP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应用Exqion miRCURYTM芯片分析ITP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miRNA差异表达;分层聚类分析ITP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之间miRNA表达谱的差异;应用实时PCR方法对表达差异miRNA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ITP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间有159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79个表达显著上调,80个表达显著下调。分层聚类分析显示,ITP存在特异性miRNA表达谱。实时PCR检测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ITP患者外周血细胞存在miRNA表达异常,提示miRNA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在体外自然状况及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下分泌细胞因子的特点,探讨LPS和细胞因子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PBC、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 gren sjsyndrome,pS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PBMCs,分别置于加或不加0.01mg/ml LPS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ELISA法检测PB-MCs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结果 (1)新鲜提取的PBMCs与液氮冻存复苏后的PBMCs,在体外对LPS刺激的反应具有明显差异。(2)在无LPS刺激培养的PBMCs上清液中,PBC患者的IL-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LPS刺激培养的PBMCs上清液中,PBC患者的IL-1β、IL-2和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PS刺激后,PBC患者PBMCs上清液的IL-1β升高幅度和IL-2降低幅度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BC与pSS比较,无LPS刺激时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S刺激后PBC患者IL-6高于pS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IFN-γ在PBC患者PBMCs上清液中几乎检测不到,将LPS浓度提高至0.1和1.0mg/ml仍未检测到IFN-γ。结论 PBC发病与细菌感染有关,LPS在PBC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多种细胞因子与PBC发病有关,其中以Th1型细胞因子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48例ITP患者及28例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结果显示,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为(1.40±1.35)%,较对照组升高(P<0.05),Th17细胞比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低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0.05)。ITP患者Th17分泌的IL-17量为(19.624±5.187)pg/ml,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但IL-17水平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h17细胞在ITP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Th17细胞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简便,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应用于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端粒酶活性分析,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后在扩增产物内加入荧光染料PicoGreen ,并在激光480nm和发射光520nm下检测荧光强度。对2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icoGreen能特异结合双链DNA,荧光强度随双链DNA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能定量,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并提示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检测经程控降温液氮保存前后的富集造血干/祖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活性氧(ROS)水平及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分子的表达,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冻存PBMNC为实验组,以新分离PBMNC为对照组,通过台盼蓝染色方法检测2组细胞的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2组细胞ROS水平;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抗原CD34、CD133以及归巢相关分子VLA4、CXCR4、CD44的表达;通过相关系数分析ROS水平与归巢分子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BMNC随冻存时间延长存活率逐渐降低,冻存3、6、9、12个月的细胞存活率比冻前显著降低(P<0.05);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CD34、CD133及归巢相关分子CD44、VLA4、CXCR4表达率随冻存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冷冻保存1年后的表达率比冻存前显著降低(P<0.05);随着冷冻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内ROS水平逐渐升高,冻存6、9、12个月后细胞内ROS水平比冻存前显著升高(P<0.05)。PBMNC内ROS水平与造血干/祖细胞CD34+VLA4+、CD34+CXCR4+、CD34+CD44+双阳性表达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3、-0.457、-0.465)。结论: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黏附分子表达随冻存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冻存的PBMNC中的ROS水平与造血干/祖细胞归巢黏附分子表达率成显著负相关;ROS水平增高可能是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RF1、TRF2、RAP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F1、TRF2、RAP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RF1和RAP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RF2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并且TRF2与RAP1具有相关性(r=0.522,P=0.001)。结论:TRF1、TRF2、RAP1可能参与了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基因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以18S rRNA基因为内参的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相对定量方法,检测30例PBC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M C中G-CSF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BC患者PBM C中G-CSFR mRNA的ΔCT值为10.6±2.2,其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8.9±0.4)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FR基因在PBM C中的表达降低与PBC的发病密切相关,提示G-CSFR在PBC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外制备红细胞的方法大多使用脐血、骨髓或外周动员的CD34+细胞或胚胎干细胞作为起始材料.本研究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原料在体外生产成熟红细胞.以血液滤涂白细胞后剩余的白膜层为原料,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然后通过4步培养法制备成熟的红细胞.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诱导以及小鼠基质细胞系MS-5的支持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约1 000倍,其中约90%的细胞是与正常红细胞形态相似的无核成熟红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分析显示,本研究培养体系可使单个核细胞中的祖细胞增殖并且只向红系方向分化.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培养出的红细胞的平均细胞体积(MCV)为118±4fl,比正常红细胞(80-100 fl)稍大.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为36±1.2 pg,比正常的红细胞水平(27-31 pg)稍高.红细胞的最大变形指数(DImax)为0.46,接近正常红细胞水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的含量与年轻红细胞的特性一致.结论:利用外周血白膜层中含有的造血干祖细胞,通过体外培养能够生产出成熟红细胞,它是一种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的红细胞生产原料,本研究培养体系适于利用单个核细胞生产成熟红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