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消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理气止痛类中药配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消痛汤(生地、枸杞、沙参、麦冬、丹参、延胡索、当归、川楝子等)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结果:总有效率96.87%。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滋阴清热,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定义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1],多见于中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病程长,病人痛苦大,治疗颇为棘手。自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笔者采用自拟袪痛方治疗PHN患者5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94例均为我院就诊的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痛汤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消痛汤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及DL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痛汤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拟理气活血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镇静等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汤剂自拟理气活血方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低于对照组的22.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理气活血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改善机体机能状态,有效缓解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和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继续探讨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带痛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治疗,观察组口服带痛方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9.0%,对照组7 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0%,对照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痛方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当疱疹消退后仍有部分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在某种诱因作用下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导致被侵犯部位发生疼痛,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对此症早有记载、命名颇多,如“缠腰火丹”、“串腰龙”、“蜘蛛疮”、“蛇串疮”等,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记载较少,本文用自拟疱疹止痛灵治疗31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获痊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315例均经本院皮肤科或神经科确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门诊患者,介绍我科服用中药治疗,其中男105例,女21O例;年龄18~87岁,病程17~180天;带状疱疹的部位发生于额面,头部的60例;颈带部30例;腰部60例;腰胁部135例,腹部30例。 相似文献
8.
管秀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
2006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运用自拟疏郁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皆为本院门诊患者,均有带状疱疹皮损痊愈4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男22例,女16例;年龄20~40岁20例,>40~60岁1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疏肝活血止痛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疏肝活血止痛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阿米替林片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4周停药。观察症状改善程度和疗效,并于第8周时随访复发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第8周时随访,治疗组痊愈16例中有1例(6.25%)复发,对照组痊愈11例中有4例(36.36%)复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出现轻度腹泻2例,中药药味不适3例,改为饭后服药和解释后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患者出现嗜睡、视物模糊、多汗9例,便秘4例,排尿不畅3例,给以解释和对症处理。结论i疏肝活血止痛方治疗PHN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带状疱疹是由肝胆实热,久而化火所致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为“蜘蛛疮”、“缠腰火丹”、“蛇串疮”,其特点成群、密集、大小水泡沿躯干一侧、任何部位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常伴有神经痛和局部淋巴肿痛,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十分常见,治疗较为困难。我们以自拟祛痛方治疗本病20例,并设西药治疗20例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就诊前已患带状疱疹,经各种方法治疗,皮疹消退后仍遗留严重的神经痛,难以耐受,影响日常生活、睡眠,病程超过1月的病例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8~82岁,平均62.45岁;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8月。疼痛部位:肋间神经11例,上肢神经2例,三叉神经眼支4例,腹部神经3例。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8~78岁,平均59.75岁;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6月。疼痛部位:肋间神经13例,上… 相似文献
12.
阳和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又名“缠火丹”、“火带疮”、“蛇丹疮”。病因多由肝气郁结,肝经火甚或湿热搏结而致。在治疗上多采用清肝火、利湿热的治法。但带状疱疹病在皮肤疱疹消失后,易遗留神经痛,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其疼痛时间短则1~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 相似文献
13.
自拟复方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损伤所在部位的周围神经所致,中医认为是肝胆火热、湿热内蕴及实热火毒,邪毒蕴积肝胆经脉,日久灼伤经脉,络阻不通,经脉拘急,不通则痛。复方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通络止痛,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药证相符,疗效确切,优于其它疗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自拟三联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三联疗法(刺络放血+局部拔罐+神灯局部照射),对照组采用VitB、VitC、卡马西平口服,均1d3次,21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神觉模拟评分(VAS)值、症状评分以及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三联疗法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 ,皮损部位的疼痛是最突出的临床症状 ,特别是皮疹消退后仍有疼痛遗留者 ,常严重影响睡眠及正常生活。针灸能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 ,现将近年相关资料综述如下。1 针 刺1 1 毫针刺 邵氏等[1] 取穴外关、阳陵泉 ,进针得气后留针 3 0min ,15min提插捻转 1次 ,施强刺激泻法 ,得较强针感停用 ,隔日 1次 ,10次为 1疗程 ,休息 5天 ,继续下一疗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 0例 ,经 1个~ 3个疗程 ,痊愈 45例 ,有效 5例 ,总有效率 10 0 %。刘氏[2 ] 采用远段取穴及局部取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 2 4例。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蠲痛汤加减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蠲痛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疗程1周。结果:治疗组止疱时间、疼痛减轻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平均服用曲马多量、PHN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蠲痛汤加减能够加快老年带状疱疹中、重度疼痛患者止疱时间,缩短疼痛时间,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量,能够降低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皮肤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它是指患者带状疱疹皮肤损害痊愈4~6周后,仍留有的顽固性、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此,我们采用自拟止痛汤为主治疗该病患者48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9月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41~84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中药熏蒸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果:运用中药熏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其中痊愈19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2.61%,总有效率为95.65%。结论:中药熏蒸治疗将现代仪器与中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药的最大效能,改善了给药途径,提高了药物疗效,疗效显著,且临床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