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的差异,为提高此类组织病变性质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资料及其术前病理活检资料,分析病理活检和EMR/ESD标本病理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显示:3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例浸润性癌。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例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 2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7例浸润性癌。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活检符合49例,符合率为70.0%(49/70)。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率为28.6%(20/7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诊断升级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升级11例,术后病理诊断降级1例,为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标本术后病理降级为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结论术前病理活检诊断与EMR/ESD术后病理诊断间有较低的符合率,但其为之前的内镜随访和手术根治提供一定依据,从而减轻病理医师对癌与非癌诊断的压力,对高级别上皮内瘤或早期胃癌活检标本诊断级别降低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EMR/ESD手术,并根据术后标本病理诊断来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48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对象,就诊于某院的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瘤体大小及部位,并对其病理性质进行确诊,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取出瘤体的大小直径为20~40mm的概率明显高于≤20mm、40~50mm瘤体的概率(P<0.05);瘤体病变组织多分布在食道的中段,明显高于其他段位(P<0.05);大部分患者都发生了癌变;常见并发症为患者少量出血,或食管良性狭窄,未见明显穿孔患者。结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诊治,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黏膜病变患者52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ESD手术完成率100%,术中出血7例(13.5%),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5.8%),穿孔3例(5.8%).52例手术共切除5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9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7处(95.9%);病灶位于结直肠8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7处(87.5%).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7处病变(82.5%),其中胃部41处(83.7%),结直肠部6处(75.0%).非治愈性切除10处(17.5%),胃部8处(16.3%),结直肠2处(25.0%).5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癌7例,增生性息肉4例.术前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1例.术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22例(73.3%).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经内镜活组织检查和病理诊断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患者120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2例,手术治疗后把病理切片和术前活组织检查进行结果对比。结果术前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78例患者中,术后诊断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71例(91.03%),诊断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7.69%);诊断为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为1例(1.28%);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中,术后诊断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为38例(90.47%),术后诊断为浸润性腺癌的患者4例(9.52%)。结论经内镜活检上皮内瘤变,术前术后诊断存在差异,出现上皮内瘤变要考虑浸润性癌的可能性,诊断时可以采用综合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排除癌变可能。让癌变的患者处在最佳治疗的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处,ESD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月、6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癌前病变术前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65例胃镜活检为食管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术前胃镜活检与ESD术后病理诊断整体一致性为67.7%,术后病理升级占26.2%,术前病理较术后病理高估占6.2%.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术前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常不一致,文中探讨术前内镜诊断为胃HGIEN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比较分析33例术前内镜诊断胃HGIEN患者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GIEN,手术标本病理学诊断:6例患者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18.2%;其余27例皆为胃癌,占81.8%。22例为早期胃癌,5例为进展期。癌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BorrmannⅠ型3例、Ⅱ型2例。结论内镜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胃HGIEN患者,伴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大,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8.
李书香  王艳红  赵春倩  张萌 《河北医药》2016,(24):3761-3764
目的:探讨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在大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69例单纯内镜切除困难经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的大肠疾病的效果。结果69例双镜联合治疗患者,术前评估单纯内镜切除困难,经结肠镜、活检病理、靛胭脂染色、NBI、超声内镜、腹盆腔CT检查后,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内镜切除36例,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28例,共9例追加了腹腔镜根治术,内镜和腹腔镜同时治疗5例。术后病理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3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33%),癌15例(16.5%),脂肪瘤7例(7.7%),间质瘤3例(3.3%),类癌5例(5.5%),囊腺瘤1例(1%)。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无1例转移、复发。结论采用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单纯内镜下切除困难的大肠疾病,定位准确,治疗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汪芳裕  朱人敏  张晓华  刘炯 《江苏医药》2006,32(7):620-621,i0002
目的 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食管和胃粘膜下肿瘤,观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内镜诊断食管粘膜下肿瘤25例和胃粘膜下肿瘤8例,直径0.8~5.5cm。分别直接套切10例,粘膜切除15例,针状刀剥离切除5例,2例仅予以热活检,另1例转外科手术。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33例中30例(93.9%)内镜治疗均获得完全切除。术后3例发生创面出血,经钛夹成功止血,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病理报告食管平滑肌瘤18例,食管间质肿瘤7例,胃间质肿瘤8例。所有病例术后4周复查胃镜,并随访1~28个月不等,未见复发或远期并发症。结论 内镜微创手术切除小于2cm的食管或胃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2020年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共计100例。其中50例为治疗组,5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宫颈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等相关数据。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疾病复发率分别为4%和10%,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0%,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0%,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宫颈管内镜下宫颈锥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应广泛开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LEEP术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的手术、预后及病理级别变化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18min,中位数为7min;术中出血5~25ml,中位数为9ml。58例患者LEEP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级别相符19例,符合率为32.76%,升高7例,占12.07%;降低32例,占55.17%。结论:LEEP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诊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治疗的同时又能进行诊断,是目前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卢惠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15-2516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病理情况,给予宫颈环形电切手术、阴道镜检查及多点活检。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长短、比较术前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疗效和宫颈塑形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年后复查,病变组织全部恢复正常。LEEP手术平均时间为2.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ml,术后并发症少,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CINⅠ、CINⅡ、CINⅢ与LEEP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CINⅠ、CINⅡ、CINⅢ呈正相关。宫颈塑形满意181例(90.5%)。结论LEEP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何雁  杨善峰  李祥 《安徽医药》2018,39(12):1514-1516
目的 比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与术后病理的诊断。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食管HGIN、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术后病理资料的3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胃镜下病变特点,分析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及类型,并与术前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后维持HGIN诊断的占11.8%(4/34),食管早癌占14.7%(5/34),浸润癌占73.5%(25/34)。内镜下病灶为局部黏膜粗糙、糜烂、微隆起者,多数为HGIN或食管早癌,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或环周病变者多为浸润癌。结论 经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的食管HGIN,有低估病变严重程度的风险,部分患者已是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江雪华 《淮海医药》2012,30(1):28-29
目的探讨宫颈LEEP锥切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前后病理的变化。方法对7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Ⅱ、Ⅲ)患者实行宫颈LEEP锥切术,并对手术治疗前后组织病理诊断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76例患者术后病理65例符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II.CINIII),3例浸润癌。锥切术后来再治疗的CIN患者中,随访中发现3例再次出现宫颈病变。结论宫颈LEEP术能准确的诊断宫颈病变,并能较好治疗C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3年09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可疑病变42例,可疑病变包括局部黏膜粗糙不平、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为良性病变。在普通胃镜下观察可疑病灶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然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可疑部位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42例患者确诊为腺癌3例(7.14%),高级别内瘤样变4例(9.53%),低级别内瘤样变11例(26.19%),慢性炎症及肠化生24例(57.14%)。结论超声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对指导治疗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在诊治维吾尔妇女宫颈病变患者中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8例行宫颈LEEP手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变化及术后随访情况,评价LEEP手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结果与宫颈LEEP术后病理诊断完全复合者72例(73.4%),不符合者18例(18.36%),诊断不足12例(12.2%)漏诊浸润癌2例,漏诊率(2.04%),92例随访6个月,12个月行细胞学检测及阴道镜活检,复发率2例。结论LEEP在切除病变时可有效消除HPV感染。有效降低了CIN患者向宫颈癌进展的危险性,由此可见LEEP是治疗CIN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8.
徐志巧  张燕  李宁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50-151
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短期内导致死亡在临床上罕见,因为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具备转移能力。但胃镜胃黏膜活组织检查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已存在浸润性癌生长,有的恶性程度较高。要认真鉴别活检提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性质,提高胃镜活检的深度及准确性,并结合色素内镜及固有荧光诊断技术等方法来提高活组织检查对胃癌的诊断率,并应积极手术干预,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部分结直肠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作者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发现大部分活检病理诊断只反映了病变表象,并没有揭示患者病变的真实情况。武警江苏总队医院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术后大标本对照的病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浅析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某院接受治疗的胃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采取回归分析的方式观察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超声胃镜检查,对病变深度和范围予以明确,ESD术操作期间需要使用HOOK和IT刀,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检出率的吻合率。结果:患者术后活检检出率较高,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出血率为16.67%,迟发性出血6.67%,穿孔4.17%,且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出现复发的患者仅为1例,复发时间大约为术后9个月时。结论:针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治疗的时候,采取ESD手术疗法,可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