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彩色多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89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结果89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36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病变21例,双支病变12例,9例合并冠状动脉瘤,3例合并血栓。36例冠状动脉受累者均合并轻至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酱勒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和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89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其冠状动脉内径,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包积液和瓣膜返流.结果 89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36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病变21例,双支病变12例,9例合并冠状动脉瘤,3例合并血栓.36例冠状动脉受累者均合并轻至中度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和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7例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测定,另选取同期的47例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中2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20例,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6例,冠状动脉瘤3例。两组患儿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最大速度、左心室舒张晚期充盈最大速度、心脏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诊断中发现,患者急性期常发现累及冠状动脉。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不明显,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受损情况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临床确诊50例川崎病患者的双源CT影像资料,观察冠状动脉瘤好发部位、扩张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目,对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双源CT共检出116个瘤体,近段瘤体共计56个,发现率为48.28%;中段瘤体共计36个,发现率为31.03%;远段瘤体共计14个,发现率为13.79%;前降支瘤体共计40个,发现率为34.48%;回旋支瘤体共计12个,发现率为10.34%;右冠支瘤体共计58个,发现率为50%;左主干瘤体共计6个,发现率为5.17%;其中瘤体内附壁血栓共24个。超声心动图共检出42个瘤体,漏诊6例。结论:双源CT可显示冠状动脉全程支段,对于瘤体数量、位置、大小、瘤体内钙化或血栓检出率均高于超声心动图,因超声心动图具有安全、简便、费用低、可靠的优势,重复动态观察冠状动脉扩张及其演变的全过程可用于初步的筛查,如两者结合检查,诊断准确率可明显提高,可作为治疗随访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于患儿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将冠脉病变分为异常和正常两种,正常冠状动脉内径〈3.0mm,异常冠状动脉内径≥3.0mm。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发现冠脉扩张者为47例,占35.6%,正常冠脉者为64.4%,较精确的发现单纯左冠状动脉扩张者21例,占44.7%,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者12例,占25.5%,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者14例,占29.8%。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有效检测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变化,且能精确定位,对于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6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6例均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23例。冠状动脉内膜毛糙、辉度增强8例,占17%;左冠状动脉扩张11例,占24%;右冠状动脉扩张4例,占9%。入院后2天内误诊18例,误诊率39%。结论细致的动态观察,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脉受累情况,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尤其对不典型病例,超声心动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改变,着重于管壁的回声,内膜回声、形态,管腔内径及管腔内回声情况.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主要有以下几种超声表现:(1)冠脉内径正常,但冠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膜回声不均匀,呈波浪状、毛糙不光滑;(2)冠脉内径短期(2~5 d内)进行性增宽,但是其内径值都在正常范围.(3)冠脉轻度扩张,管壁回声增强、不均匀;(4)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有益于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疑是不典型川崎患儿宜尽早、动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8.
唐艳  张芳  张灵珍 《中国保健》2006,14(10):43-4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川崎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飞利浦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61例临床表现典型及非典型的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冠状动脉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占36.07%,典型病例发生率18.42%,非典型病例发生率65.22%,于病程10天内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者占50%.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川崎病有效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d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双源CT在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CA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超声心动图(2-DE)诊断的川崎病C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时采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的诊断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比较两者诊断方法在川崎病C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心动图共检测到84个CAA,52个呈现球状,24个呈现梭状,8个呈现串珠状;DSCT共检测到116个CAA,56个呈现球状,27个呈现梭状,24个呈现串珠状;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CAA的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之和右冠状动脉近段。超声心动图与DSCT在冠状动脉主干扩张及近段动脉瘤的形成上显示一致,但是其中8例合并RCA中段CAA在DSCT中有显示,但是超声心动图未能显示。超声心动图与DSCT冠状动脉主干直径测量上无明显差异,且呈现高度正相关。结论:超声心动图与DSCT在川崎病CAA显示上各具优势,其中超声心动图可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但是对中、远段病变的显示效果不如DSCT,二者应相互结合以提高川崎病CAA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艳艳 《中国校医》2021,35(3):191-192,20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冠状动脉造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度为87%(87/100)、灵敏度为96.55...  相似文献   

13.
梁心怿 《现代保健》2012,(21):147-14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川崎病患儿204例,观察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变。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出6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等心内病变,发生率达30.0%,心电图检测出119例患儿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达到58.3%。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5岁,因“发热9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室增大,主动脉内径增宽,左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及无端分支扩张,扩张血管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心包腔内积液13mm;超声诊断;①左主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右主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远端及左前降支扩张,符合川崎病以及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病例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测其急性期与恢复期脑利钠肽及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值,并做相关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高于恢复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高于急性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是在恢复期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手段,而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和心功能的相应改变情况。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伤状况予以检查,通过Cuben's方法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相关测定,以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予以测定,将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与62例正常小儿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81例小儿川崎病中有35例小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24例为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冠状动脉瘤,6例为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观察组患儿VE为(86.1±27.5)cm/s,对照组为(89.1±31.7)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VA为(47.9±13.1)cm/s,对照组为(44.9±10.1)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脏射血分数为0.68±0.21,对照组为0.69±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小儿川崎病通常容易累及患儿的冠状动脉,特别是在小儿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的心功能改变相对不明显,临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予以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KD)诊断及其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 11例经超声诊断的川崎病患儿,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并远期追踪左右冠状动脉回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11例川崎病患儿每间隔3~6月进行复查,左右冠状动脉逐渐缩小,最长病例于24月内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宽度可以提示川崎病诊断,协助临床诊断,并作为远期追踪、评价疗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87-88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7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害, 124例)与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 15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房室内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 FS、 E/A)、 LMCA、LAD、 p RCA。结果两组的LVEF、 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A低于对照组, LMCA、 LAD、pR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监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程度及病情进展与转归情况,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远期心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症。主要见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春夏交接之际发病较多。据文献报道,川崎病的流行病特点,具有明显地域性,季节性及年龄性。近年川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增高原因不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和非冠脉血管的血管病变的三个特点,包括:急性自限性坏死性动脉炎、亚急性或慢性血管炎和鲁米那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目前我国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是参考日本2 0 0 2年和美国2 0 0 4年发布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川崎病主要累及心血管,冠状动脉的病变,既是本病自身的症状,又是可致病人死亡的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发现和监测冠脉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冠状动脉的受损及控制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在急性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尽快缓解临床症状并大大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绝大多数患儿适当治疗可逐渐康复,预后良好。冠状动脉瘤较大患儿有形成血栓及心肌梗死的危险,需要限制活动,定期复查,而这些患儿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