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正常肝实质、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患者的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进行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基础上肝癌肝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无肝脏疾病的3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包括49例肝硬化疾病患者,其中27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HCC)。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选择癌灶中心层面或肝门层面行CT灌注扫描,采用低剂量扫描:120 kV,60 mA,扫描范围为40 mm。以4~5 ml/s流率,按照1.0ml/kg体重用量静脉团注对比剂。在注入对比剂5 s后行50 s连续的扫描,360°旋转/s,5 mm层厚进行图像重组,矩阵大小512×512像素。利用去卷积数学模型获得与肝血流变化相关的灌注参数值: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对不同的感兴趣区进行三次灌注参数测量后取平均值进行灌注结果分析。感兴趣区包括:对照组的正常肝实质、癌灶边缘区、癌灶周围的肝实质和无癌灶的肝硬化肝实质。结果与对照组灌注参数比较,癌周围肝实质的HBF、HAP、HPP、HBV及癌灶边缘区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对应灌注参数比较,癌周的HAP、HPP及对照组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癌边缘区HAF对比,癌灶周围肝实质、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间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肝硬化基础上肝癌的肝血流变化信息,为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像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肝脏血流灌注,初探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对10例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以及8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脏左右叶的层面,行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41 1±0.138 7)ml.min-1.m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5 2±0.369 7)ml.min-1.m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50 3±0.445 6)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42±5.94)%。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为(0.467 7±0.158 8,0.447 8±0.100 4,0.436 7±0.094 2)ml.min-1.m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921 4±0.179 3,0.845 6±0.158 6,0.745 3±0.119 1)ml.min-1.ml-1,(1.397 8±0.324 1,1.568±0.204 6,1.158 6±0.168 4)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21±4.66,34.88±4.79,37.08±4.13)%。结论:多层螺旋CT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 对25例肝硬化患者及1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者行肝脏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得到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值,并与Child分级相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逐渐降低,肝动脉分数(HAF)逐渐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未见明确变化规律.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而且可以用于评价肝硬化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癌的螺旋CT灌注扫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至关重要,由于双期扫描在病变定性方面的不足,一种新的CT灌注技术应运而生,它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被中外学者关注,目前已成功的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和成果。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方面,CT、MRI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本文阐述肝硬化结节演变为肝癌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的CT、MRI表现及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现状,这几个环节包括肝硬化再生结节、发育不良性结节(低、中、高级)、小肝癌及肝癌,它们在CT、MRI表现上各有特征,但相互间也有影像学表现上的重叠,故多数较典型者可以通过CT密度值、MRI信号值及增强表现判断其性质,少部分诊断有困难的病灶可以通过双动脉期扫描、MR菲立磁增强及灌注成像等方法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肝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别算出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结果: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灌注参数中HBF、MTT、HAF、HA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BF、MTT、HAF、HAP可用于定量评价肝癌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CT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例健康正常志愿者、54例肝硬化患者行CT灌注扫描,测量其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获得的相应灌注图进行肝硬化分级分析.结果 CT分级肝硬化程度越重,BF、BV越小,MTT、HAF、PS、肝动脉灌注量(HAP)越大.HAF、HAP在正常肝与轻、中、重度肝硬化之间有明显差异,HAF在中、重度肝硬化组明显增高.HAP在重度肝硬化组明显增高,PS、MTT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肝脏的CT灌注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肝硬化CT分级确实与肝脏的灌注有一定关系,对临床肝硬化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CT表现,为肝癌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经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34例为研究组,不伴门静脉癌栓的25 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果:研究组34例中24例出现动脉期高灌注,9 例出现门脉期低灌注,研究组与对照组间肝实质灌注异常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肝动静脉瘘发生率明显增加;门静脉主干癌栓常并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胆囊静脉曲张及胆旁静脉丛扩张;CT可显示门脉高压的侧支循环。结论: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可引起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正确认识其CT表现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观察小体积(SFS)肝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降低门静脉灌注量(PVP)手术对其影响。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仅行扩大肝切除术建立SFS肝模型,调节组(n=10)行扩大肝切除术后加脾切除术以降低PVP,运用CTPI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灌注参数,分析和比较灌注值的变化和预后。结果调节组术后7天生存率为40.0%,优于对照组的0.0%(P=0.020)。对照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93.7±55.1)%,与切除肝质量与体重比值(RLBWR)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465,P=0.033),调节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01.4±32.5)%,与RLBW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644)。术后PVP与血清谷草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运用CTPI可观察SFS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脾切除术对血流灌注的影响,降低PVP能改善SFS肝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97例SHCC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肝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SHCC及MHCC检出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7例患者采用GE—Hispeed螺旋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而60~70s开始门脉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97例共发现病灶150个,其中MHCC41个。对直径≤3cm和直径≤1cm的病灶,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双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33%、92%及68.29%、29.27%、75.61%,肝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脉期,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SHCC和MHCC的血供特点,对SHCC尤其是MHCC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大小肝癌病灶以及小肝癌病灶与肝硬化实质间的灌注差异,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9例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30例)的59个病灶及周围肝实质行肝脏MSCT灌注扫描。测量肝癌病灶和硬化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结果:不同大小肝癌病灶间各灌注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9个病灶中≤3cm病灶14个,其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硬化实质(P<0.05),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757、0.848和0.969;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有助于在肝硬化实质中检出早期肝癌,尤其是肝动脉分数的测定,当临界值设定为0.30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前列地尔脂微球(liposome prostaglandin E1,Lipo-PGE1)对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前后非癌肝组织血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连续搜集46例HCC患者资料,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采用CT灌注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TACE术前实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总肝灌注量(TLP)分别为(0.18±0.13) ml·min-1·ml-1、(1.64±0.44) ml·min-1·ml-1及(1.82±0.32) ml·min-1·ml-1,对照组则分别为(0.16±0.17) ml·min-1·ml-1、(1.41±0.37) ml·min-1·ml-1、(1.57±0.28) ml·min-1·ml-1, 其中PVP、TL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H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ACE术后1个月HAP、PVP、TLP分别为(0.09±0.07) ml·min-1·ml-1、(1.35 ±0.27) ml·min-1·ml-1、(1.44±0.18) ml·min-1·ml-1,与术前HAP、TL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2);PV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ACE术后1个月HAP、PVP、TLP分别为(0.19±0.11) ml·min-1·ml-1、(1.71± 0.34) ml·min-1·ml-1)、(1.90±0.33) ml·min-1·ml-1,与术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TACE前后非癌肝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Lipo-PGE1能促进肝血流灌注,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探讨CT灌注成像测定肝血流量的技术原理。资料与方法  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患者 ,其中ChildB级者 10例 ,ChildC级者 5例。对照组为 13例无肝脏疾病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 (HAP)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PVP)为 (1.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 (THBF)为 (1.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为 (19.73± 5 .81) %。肝硬化时PVP为 (0 .6 12 1± 0 .2 5 4 4 )ml·min-1·ml-1,较正常组降低 ;THBF也减低 ,为 (0 .84 2 6± 0 .32 4 2 )ml·min-1·ml-1。肝硬化患者的HPI较正常组略有升高 ,为 (2 7.16±12 .75 ) %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6 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  相似文献   

17.
肝包膜凹陷征在肝癌CT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性复习了10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共发现6例出现所谓的“肝包膜凹陷征”,肿瘤大小3.0~8.5cm,平均5.5cm,形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模糊,肿瘤部分呈不规则坏死,其中3例“肝包膜凹陷征”表现为规则形.3例表现为不规则形.作者重点讨论了“肝包膜凹陷征”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同时指出“肝包膜凹陷征”在鉴别诊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