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丽  郑华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目的了解6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1-01~2007-01院前发生的255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38.03%,脑复苏成功率仅为2.7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是否安装临时起搏器、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结论CA患者CPR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中心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院前发生心脏停搏与院内发生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方法:对我院急诊中心78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组和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组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CPR持续时间、开始除颤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及存活率。结果:院前组复苏存活率2.86%,院内组复苏存活率11.62%。两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脏停搏较院内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早期除颤及早期亚低温治疗,是提高CPR成功率及复苏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CPR病例,比较不同因素分组的CPR效果,对可能影响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25例CPR病例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分别为187例(25.8%)、100例(13.8%)、48例(6.6%)、23例(3.2%).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创伤性、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24 h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CA前状态、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24 h存活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CA前为疾病终末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独立因素.方法 对照选择深圳市72家网络医院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急诊科进行过CPR的1 376例心脏停搏(CA)患者的调查表,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急诊科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室纤颤(VF)患者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相对比值比(OR)=3.071,P=0.000,95%可信区间(95%CI)=2.019~4.670;无脉搏电活动(PEA)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OR=1.730,P=0.036,95%CI=1.036~2.890;电击是ROSC的保护因素,OR=1.574,P=0.015,95%CI=1.093~2.265;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ROSC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1.483,P=0.037,95%CI=1.024~2.147;CA绝对时间是ROSC危险因素,OR=0.961,P=0.000,95%CI=0.946~0.976.影响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多因素分析显示,VF患者生存可能性大于心脏静止患者,OR=2.013,P=0.002,95%CI=1.299~3.121;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生存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2.289,P=0.000,95%CI=1.487~3.524;CA绝对时间是急诊科患者生存入院的危险因素,OR=0.951,P=0.000,95%CI=0.933~0.969.结论 急诊科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时心律、CA绝对时间、电击、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绝对时间、肾上腺素累积剂量、CA时心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CA)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院内组16例和院外组14例,比较两组CPR成功率、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结果:院内组16例患者中6例复苏成功;院外组14例患者中2例复苏成功;两组CPR成功率、CPR开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普及CPR知识,加强院前急救能力,早期开始有效CPR、电除颤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院前心肺复苏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琼湘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911-2912
目的:分析27例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救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年内收集的27例院前CPR的病例资料,观察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复苏前心脏骤停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指标.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P<0.05);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明显短于非成功组(P<0.05);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P<0.05);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P<0.05).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基本因素包括引发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心脏骤停的时间、早期的群众性CPR和心脏电除颤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Utstein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EICU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并行CPR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ROSC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0.027);心源性CA(χ2=4.40,P=0.036);CA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0.040);CA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0.011)。结论年龄、CA病因、CA发生时间及形式、CPR抢救措施是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前应用氯化钾对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大鼠复苏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电刺激诱导出VF的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在CPR前分别经股静脉注射0.8 mL/kg的2.5%的氯化钾溶液(potassium chloride,KCl组)或等量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CPR 10 min仍不能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定义复苏失败。比较两组动物的ROSC时间、平均除颤次数、平均除颤能量、ROSC率和72 h生存率。结果KCl组(n=10)和NS组(n=10)大鼠的ROSC时间分别为(283.89±152.44)s和(404.38±164.27)s(t=1.369,P=0.196);平均除颤次数分别为(1.50±0.75)次和(2.66±0.57)次(t=2.701,P=0.022);平均除颤能量分别(3.75±2.86)J和(8.33±2.88)J(t=2.78,P=0.019),ROSC率分别为100%和40%(P=0.011);72 h生存率分别100%和20%(P=0.001)。结论CPR前应用氯化钾升高血钾,可以提高VF大鼠的ROSC率和改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稳定的家兔电刺激致颤心脏骤停( CA)后脑复苏模型。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雄性家兔,采用体表胸壁及心内膜下交流电诱发室颤的方法制作CA模型,CA 4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CPR)。记录手术操作时间(TOP)、自主循环恢复时间(TROSC)、恢复率,除颤、肾上腺素次数,24 h、72 h存活率以及进行72 h大脑皮质凋亡细胞检测。另取10只兔为对照组,只进行致颤前手术操作。结果①20只家兔全部诱发CA成功,室颤发生率为100%。自主循环恢复率为80%;24 h、72 h存活率为50%、30%;除颤和肾上腺素次数为1.20±0.89、1.60±0.75;TOP和TROSC分别为(79±25)min、(268±33)s。②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显著升高,ROSC 72 h略有回降,但仍高于造模前(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ROSC后72 h大脑皮质区出现了较多神经细胞的凋亡(P<0.05)。④神经功能评分(NDS)在复苏后3 h时最低,以后渐趋好转。结论该模型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复苏成功率高,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心肺脑复苏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8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6例IHCA患者的病例资料,据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成ROSC组和复苏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IHCA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因素纳入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46例IHCA患者符合准入条件,ROSC率为49.32%(72/14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ROSC组与复苏无效组两组之间年龄、是否合并脑出血、肾上腺素累积量、CPR持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0.951,95%CI:0.919~0.985,P=0.005),肾上腺素累积量(OR=0.628,95%CI:0.540~0.730,P0.01)是IH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肾上腺素累积量可影响IHCA患者ROSC。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在窒息家兔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好  杨明施  孙蓓  彭明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7):1032-1035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单独使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以及联合用药对冠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以及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影响.比较不同血管升压药物对窒息型心跳停搏家兔心肺复苏的疗效。【方法】40只家兔均在呼气末夹闭气管8min.制作窒息型心跳停搏模型后,开始心肺复苏。家兔分为4组,分别予生理盐水、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0.8U/kg)和联合用药(肾上腺素45μg/kg+血管加压素0.8U/kg)。【结果】ROSC家兔在复苏期间的CPP明显高于复苏失败组(P〈0.01)。联合用药组的CPP在DAI后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另3组(P〈0.01);ROSC率及2h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血管加压素组(P〈0.05)。在存活家兔中.肾上腺素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使用的肾上腺素平均剂量均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有效提高CPP对自主循环恢复意义重大。在窒息型心跳停搏家兔心肺复苏期间.联合使用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能显著提高冠脉灌注压和复苏成功率;且有效减少肾上腺素的用量,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4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PR)情况,规范操作,提高CPR水平。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心且匣/呼吸骤停患者423例,对CPR的开始时间、操作方法、电除颤的使用、气管插管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PR成功率为9.7%(41例),成活出院率3.3%(14例);复苏开始时间(2.8&#177;0.9)分钟;电除颤22.9%(97例),复苏成功24.7%(24例);气管插管15.4%(65例)。结论早期电除颤能提高CPR成功率,基层医院需要加强CPR的规范化培训,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分析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 CA )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最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心肺复苏(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予以患者CPR抢救。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3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9例患者CPR失败,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5%(31/80)。在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上,心肺复苏成功组患者院内复苏比例高于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及复苏持续时间短于失败组( P均<0.05);在发病原因上,急性呼衰组患者复苏失败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保证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性是提高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及发病原因均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章仕坚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76-2678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骧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程序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75例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开始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及方法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早期组复苏有效率和成功率都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除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外(60%),其它疾病复苏成功率均较低(约20%)。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与开始复苏时间、骤停前重要脏器功能密切相关,当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要强调实施早期现场心肺复苏,加强及时电除颤、气管插管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注重原发病和脑复苏处理。  相似文献   

16.
靖颖霞  李湘民  刘婷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725-1726,172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2只分为两组,采用呼气末夹闭气管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夹闭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给予不同剂量肾上腺素(0.02 mg/kg,小剂量组;0.2 mg/kg,大剂量组),记录心率、血压的变化,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时间,1 h和6 h存活率.[结果]造模后约1~2 min所有大鼠均出现心脏骤停,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69%和74%,ROSC时间分别为(155±78)s、(85±25)s,1 h存活率分别为89%和86%,6 h存活率分别为44%和57%.两组复苏成功率,6 h存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1 h存活率,ROSC时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0.2 mg/kg肾上腺素用于大鼠心肺复苏较0.02 mg/kg可明显减少心脏按压时间,缩短ROSC时间,但对提高复苏成功率和6 h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反而会降低1 h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变量为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CPR效果的因素.结果 对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第一目击者急救是保护因素,OR=2.21(P<0.01,95.0%C/=1.356~3.602);与女性比较男性是危险因素,OR=0.515(P<0.01,95.0%CI=0.320~0.826);20~29岁组较≥81岁组ROSC可能性大,OR=3.241(P<0.05,95.0%CI=1.146~9.138);CPR术前心跳骤停时间是危险冈素,OR=0.913(P<0.01,95.0%CI=0.887~0.948);与心脏静止比较,室颤是保护因素,OR=5.092(P<0.01,95.0%CI=2.927~8.861);电击是保护因素,OR=3.384(P<0.01,95.0%CI=2.033~5.635);肾上腺素0~4 mg组ROSC可能性高于≥5 mg组,OR=3.255(P<0.01,95.0%CI=1.606~6.597).对生存到院--2~12岁和13~19岁组生存到院可能性分别比≥81岁组高,OR=12.818(P<0.05,95.0%CI=1.299~126.508)和OR=10.505(P<0.05,95.0%CI=1.161~95.058);CPR前CA时间是危险因素,OR=0.862(P=<0.01,95.0%CI=0.82~0.906);室颤患者生存到院的可能性较心脏静止患者高,OR=7.330(P=<0.01,95.0%CI=3.962~13.560).结论 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性别、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独立影响冈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年龄分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稳定的犬心脏骤停(CA)模型,为心肺脑复苏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健康成年犬30只,体质量(15±2)kg,雌雄不限,麻醉后经右颈外静脉置电极导管至右心室,以5mA电流诱发室颤的方法制作CA模型,根据CA时间不同随机分为CA3 min组、CA5 min组和CA8 min组,每组10只,随后进行电除颤及标准胸外心肺复苏术,比较各组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情况。结果诱颤后所有犬心电图均显示室颤波,动脉血压下降并失去波动;各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为CA 3min组:90%(9/10)、CA5min:80%(8/10)、CA8min:20%(2/10);ROSC率CA3 min组和CA5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8 min组与其他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3rain组与CA5min、CA8 min组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经右心室导管诱发室颤制作的心脏骤停模型稳定且可靠,CA3 min后开始复苏具有较好的ROSC率和存活时间,能满足心肺脑复苏基础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心搏骤停(CA)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与否的相关因素,以提高CPR的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CP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及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救治急诊CPR患者340例,CPR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1、2012、2013年分别为90、75、83、92例;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稳居首位(共108例),其余依次为病因不详、严重创伤、各类急性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晚期。34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74例,成功率为21.76%;其中以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后CPR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58.33%、50.00%,最低的是恶性肿瘤晚期(10.00%)和各种严重创伤(交通事故18.75%、高空坠落5.00%、其他14.29%)。从整体上来看,CA至CPR开始时间逐年缩短(字2=23.858,P=0.021),且CA患者在CA发生5 min内进行CPR的比例逐年提高,至2013年高达57.6%;2010、2011、2012、2013年CPR成功率逐年提高,分别为14.44%、12.00%、26.51%和32.61%。4年中有217例CA患者除颤,其中单次除颤83例,多次除颤134例,成功率分别为34.94%、19.40%(字2=6.539,P=0.011)。结论CPR成功与否与患者的基础疾病、CA至CPR开始时间及除颤次数有关。应加强社区群众、高危作业人员的急救知识及CPR技术的普及,让群众参与自救、互救,可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引进先进的CPR设备,建设高效的CPR团队,加强人员业务及技能培训,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复苏后综合症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PR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苏后30 d时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基于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统计分析,进而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PR开始时间、ROSC时间、出现可除颤心率、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自主呼吸、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格拉斯哥评分、衰竭器官数目等9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PR开始时间、ROSC时间、衰竭器官数目、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为PRS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分析提示CPR开始时间、ROSC时间、衰竭器官数目、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为PRS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预后和针对性开展临床救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