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肝门部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肝门部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门部胆管损伤8例,近期裂口全部使用修补 支撑管引流术,7例合并2个以上脏器损伤,术中同时作了处理,远期并发胆管狭窄行胆肠内引流术。结果 8例胆管损伤中,5例是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其中损伤裂口<周径50%者3例,行修补术,1例死亡,2例良好;>周径50%者2例,修补术后1例死亡,1例并发胆管狭窄,行二次手术。另3例是因术后胆漏而发现,胆管狭窄后行胆肠内引流术,均恢复良好。结论 创伤性胆管损伤极易漏诊,术中细致探查、彻底清除局部积血和坏死组织是避免得诊的关键。治疗上应因伤而异,一般可采用修补 支撑管引流术;损伤范围>胆管周径50%、炎症较重者应行胆肠内引流术。并发胆管狭窄后可采用手术或内镜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解剖部位隐蔽,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HCCA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公认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以肝胆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日渐成为趋势,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HCCA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进步。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就HCCA的诊治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经验和现代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或近端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1954年由Browns行第一例手术切除,Klatskin于1965年首次全面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称Klatskin瘤。它占肝外胆道肿瘤总数的58%~75%,1990年全国调查1098例肝外胆管瘤,其中高位胆管癌占58.4%。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共收治88例胆管癌,其中48例为高位胆管瘤,占54.5%。肝门部胆管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深的黄值,其致死的主要原因不是肿瘤本身的破坏和远处转移,而是继发的梗阻和感染。80年代以前,因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加之发现该病时常常为晚…  相似文献   

5.
46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十年来收治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中按改良的Bismuth—Corlette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实验室检查中总胆红素平均为352.3μmol/L;直接胆红素平均为211.6μmol/L;1-谷氨酰转移酶平均为217.1U/L。治疗方法:根治性骨骼化切除术12例,联合左半肝切除术3例.联合右半肝切除术2例,肝移植术1例,胆肠吻合内引流术5例,胆道置管外引流术3例.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6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14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参考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综合使用影像学检查。在治疗上对于能切除者可行根治性骨骼化切除、扩大切除或行肝移植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胆道内或外引流,以防治梗阻性胆管炎、维持胆道通畅及减轻肝功能损害、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粘膜上皮癌,亦称为高位胆管癌或上段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强调此类肿瘤往往瘤体较小,边界清楚,少有转移,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1月~2007年6月诊治的16例肝门部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术后恢复顺利,7例有近期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24±11)d。3例有不同程度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避免肝门部胆管损伤的发生,关键在于预防;发生胆管损伤,要早期发现、尽早治疗,针对不同的Bismuth—Strasberg分型和损伤时间,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手术后充分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的方法。方法 术前对20例患者行血清CA19-9、CA242、CEA测定,手术方式分别为根治性切除和各种非根治性手术,并对89%(51/57)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CA19-9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和90%,47%(27/57)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其1年生存率为96%,3年生存率为32%。结论 血清CA19-9值检测有助于术前诊断和疗效的判断,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疗效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7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这些最初的认识都符合实际并不在不断深化和积累中,随着临床上认识和警惕性的提高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报道呈增多的趋势,但其术前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仍期待着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病因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与处理是胆道外科的重大议题之一,鉴于它的部位特殊——与门静脉、肝动脉、肝实质、尤其是尾叶等重要结构毗邻,由于手术存在着复杂性与风险性,还由于该处狭窄性病变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解剖畸形与变异、炎症、结核、肿瘤、外伤及手术后的后果参与,其定性、定因需要专科知识面广与临床经验,就同一种病变而言,其规范  相似文献   

11.
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解除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治疗仍然十分困难。若不解除胆道梗阻,病人很快因肝细胞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肿瘤在肝门部侵润性生长,直接经肝门的手术往往不可能实现。1980~1993年间,我们采用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术姑息治疗28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黄疸病人。24例为肝门部胆管癌,2例为胆囊癌,2例为胃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术后19例病人恢复顺利;5例发生并发症,4例病人手术后死亡。24例存活病人中,19例黄疸完全消退3月以上,手术有效率为79%。4例黄疸再次出现,2例因胆管炎需要入院治疗。作者认为:第Ⅲ段肝管空肠吻合术能有效解除不能切除的肝门部恶性肿瘤病人的胆道梗阻。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病因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提高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报告1990—2000年间76例肝门部胆管狭窄的临床资料。诊断通过胆管炎三主症,ALP与γ-GGT升高;B超与CT扫描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及PTC和(或)ERCP证实。结果 76例中,损伤性胆管狭窄占60.5%,Bismuth分级Ⅰ级13%;Ⅱ级39%;Ⅲ级19.4%;Ⅳ级28.2%。炎性狭窄占23.9%,其中LHD狭窄占46.4%;RHD狭窄占35.7%;肝总管狭窄占17.9%(前二者与后者比较,P<0.01)。Mirizzi综合征引起者占9.2%,由胆管囊肿引起者占3.9%,由硬化性胆管炎引起者占2.6%。修复手术类型:用脐静脉修复狭窄占9.2%,用高位胆管狭窄切开整形、胆管空肠吻合术修复者占92.2%。76例中70例获随访2—10年,优良串92.7%,4例有症状复发。结论 损伤性狭窄占肝门部胆管狭窄的首位,炎症性狭窄中右肝管狭窄占主要地位,其外科处理取决于其病因学及遵循修复的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至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位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占肝外胆管癌的58.4%~75%。其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约为1.5%;肝门部胆管癌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胆道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肝门部胆管梗阻常因胆管本身的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及该处的恶性肿瘤 (包括转移性癌 )而发生继发性梗阻。其发病种类较多 ,但临床上表现为类似症状 ,因而将此类情况 ,统称之为肝门部癌 ( hilar car-cinoma) [1]。包括肝癌、胆囊癌侵犯肝门 ;胰腺癌肝门转移 ;胃癌、结肠癌、肝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胆管内肝细胞癌栓 ;肝门部恶性淋巴瘤 ;少见的原发于肝门部肿瘤 ,如来源于神经、血管、脂肪、纤维组织的原发性肿瘤。虽来源不同的肝门部癌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 :无痛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肝内胆管扩张 ,常为双侧性 ;肝门部肿块 ;肝门区淋巴结肿大 ;…  相似文献   

15.
陈汝福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739-74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的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亦称Klatskin瘤。大多数病例肝门胆管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肿瘤多呈浸润性、跳跃性生长,常会累及神经束膜、侵犯血管及肝脏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甚理想。影像学检查是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近几年来该领域未见有突破性进展。根治性切除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唯一可能获得治愈希望的方法,但在外科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至2006年4月9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首诊原因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85例.根治性切除29例,姑息性切除26例,胆管引流42例.总手术切除率为57%(55/97).根治性切除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67/97)、31%(30/97)、21%(20/97),姑息性切除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11/26)、23%(6/26).引流的患者生存时间均<12个月.结论 要重视无黄疸患者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为保证治疗的根治性可适当扩大联合脏器切除的范围,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提高晚期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法:对8例晚期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施行多肝段月牙形切除的改良式肝肠内引流术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吻合瘘,术后2周总胆红素下降72.4%。随访6例,平均生存期19个月。结论:该术式是晚期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有效且可行的姑息性手术。  相似文献   

18.
专家座谈会: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6):365-381
  相似文献   

19.
20.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l12例临床病例的定位诊断、术式选择、合并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术前检查行B超l12例(准确率73.8%),CT 74例(准确率86.5%),PTC 31例(准确率93.5%),ERCP 41例(准确率92.6%),MRCP 28例(准确率96.4%)。全组均采取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进行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5%,残石率18.7%,结石复发率为5.4%,优良率90.1%。结论 (1),MRCP是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前定位诊断的最佳方法。(2)肝方叶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3)重视肝门部狭窄胆管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