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各部位腔内心电图的图形特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怀疑冠心病而行CAG检查示正常的受试者或CAG示冠脉狭窄﹤50%者30例,观察描记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腔内心电位变化,记录其图形。结果: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有如放大镜,比体表心电图能更清晰反映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比体表心电图能更灵敏地反映局部或整体心肌的缺血、损伤、坏死及其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痉挛 (coronaryarteryspasm ,CAS)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 ,重点探讨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CAS的诊断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 /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ST段抬高的典型改变。根据ST段抬高部位及冠脉造影情况 ,把CAS分为 3组 :左冠脉痉挛组、右冠脉痉挛组及未定型组。结果 :3 1例CAS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 14例 (4 5 % ) ,其中左冠痉组 9例 ,右冠痉组 4例 ,未定型组 1例 ;发生意外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 9例 (2 9% ) ,其中前壁 5例 ,下壁和 /或正后壁 4例 ;死亡 4例 (18% ) ,其中卒死 2例 ,泵衰竭 2例。结论 :①由CAS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约有半数(4 5 % )可检出心律失常 ,左CAS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 ,右CAS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 ;② 9例AMI中 ,7例记录到AMI发生部位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抬高的部位相一致 ,提示导致心电图ST抬高与以后发生AMI系同一CAS所引起 ;③ 3 1例患者中死亡 4例 (18% ) ,皆为左冠痉组 ,表明左CAS引起缺血损伤面积大且较严重 ,预后较右CAS险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脉3支或3支以上病变需行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12 导联多功能心电图监测仪,测定术前1 d、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7 d的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术前1 d的QTd平均为(56.32 ±2.25) ms,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d内的QTd均比术前增加,以术后2 d最高,为(63.28±2.80) ms(P<0.01),QTd在术后4 d开始下降,术后7 d QTd已低于术前水平,达(48.63±1.54) ms(P<0.01).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心电图QTd增加可持续3 d,表明心室肌复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术后4~7 d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6.
7.
急诊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PTCA)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对328例AMI患者进行了全天候P-PTCA术,对部位病例的疗效与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了对比,对多数病例进行了院内和院外随访。结果: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96.3%,其中TIMI-3级血流占98.2%,明显高于溶栓治疗50%-70%的再通率,住院死亡率为3%,死亡患者均伴有心源性休克,病人从急诊室到导管室开始动脉穿刺的时间(doortoneedle)为30分钟左右,局部血肿4%,大出血2例(0.6%),随访病人296人,平均随访21个月(1-42个月),后期死亡4例,均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复发缺血病人(复发心绞痛并伴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34例(10.8%),6例(0.19%)发生再梗死,均重复PTCA术,102例(31.1%)病人因多支血管病变而进行再次择期PTCA或冠脉旁路移植术,结论:直接PTCA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改善远期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探讨病毒性脑炎时患儿心电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予心电图检查,将病情严重伴有意识障碍的作为观察组(7例),将病情较轻无意识障碍的作为对照组(25例),观察他们的心电图变化。结果①在32例患儿中,心电图出现变化的有17例,异常率占53%(17/32);②观察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变化,异常率100%,其中4例出现了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异常率57%(4/7),另外3例也有轻度心律失常;③对照组有40%(10/25)出现轻度心律失常,其他正常,未见有严重心律失常患儿;④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χ2=4·08)。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常有心电图改变,提示有心肌损害,并且病情越重心肌损害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特征.方法:对10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异常导联数、异常导联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冠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更多表现为:①多个导联异常.以6个导联异常组居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②aVR导联抬高的多导联ECG异常,其中以aVR导联抬高伴有8个异常导联组居多.③胸导联合并其他导联异常(P<0.05).结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缺乏特征性变化,但是作为无创的检查手段,体表ECG可为判断三支血管病变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AMI)患病率目前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起病急,发病凶险,病死率高。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现今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治疗AMI最佳方案之一,具有尽早、持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特点,明显降低死亡率,被临床广泛应用。199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对148例AMI患者急诊行PTCA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自GriientZig于1977年在苏黎世大学成功地施行了首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以来,PTCA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使冠心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PTCA的适应证不断拓宽,接受PTCA手术的病人数成倍增长,1997年全球接受PTCA手术的病人已逾百万。回顾月余年来PTCA所走过的路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IyTCA阶段。此阶段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器械的限制,PTCA的适应证局限于单支、单处、向心性、非钙化性、非左主干和非开口处病变,且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7例在急诊PTCA术前,术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6例经电除颤和胸外按压,1例经静注利多卡因转复窦性心律,其中2例合并呼吸停止或呼吸浅慢,需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或气囊人工辅助呼吸,结果:7例患者均完成急诊PTCA,术后无一例出现与心肺复苏相关的出血并发症。结论:心肺复苏后继续完成急诊PTCA是安全的。且不影响PTCA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分析63例行CABG成功的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对术前、术后第1、2、3周及第2个月5个阶段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周,异常Q波明显增多,T波变倒或加深,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明显增多(P<0.01),ST段抬高显著增多(P<0.001),伴有心肌梗死史的ST段抬高更明显(P<0.0).第2周上述改变均逐渐减少.结论:CABG后由于手术损伤,心肌缺血等原因,早期可出现异常Q波增多、ST段抬高、T波倒置、心律失常等心电图变化,尤以术后第1周变化显著.因此,术后2 周内应进行严密监护,以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老年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AOCA)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年龄≥65岁的老年AOC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AOCA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均合并1种以上其他心血管病。其中良性AOCA17例(占77.3%),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9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脉起源于升主动脉3例,回旋支发育不良2例;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5例(占22.7%),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右冠脉起源于左冠窦2例,单支左冠脉2例。对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患者随访1~6年,未发现起源异常动脉与患者心脏事件有明确关系。结论老年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行冠脉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老年人AO-CA似乎并不导致明显的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侧气胸患者肺压缩程度与心电图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评价坐位心电图对左侧气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左侧气胸患者的心电图和X线胸片资料,同时对比分析左侧气胸患者(气胸组)与118例有类似心电图改变的其他住院患者(对照组)的平卧位及坐位心电图。结果①胸导联QRS波递增不良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胸导联低电压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电交替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类型的心电图改变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平卧位气胸组与对照组均表现为Ⅰ、aVL、V5、V6QRS波低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坐位时胸导联QRS波电压气胸组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增加轻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侧气胸不同程度肺压缩时,心电图改变如胸导联QRS波递增不良、左侧胸导联低电压、QRS波电交替的发生率不同,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同时坐位QRS波电压成倍增加可作为判断左侧气胸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20.
心房扑动是介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而规则的心房扑动的F波,F波频率250~350次/min。F波通常按一定比例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R-R间期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R-R间期不规则。它比心房颤动少见,两者的发生率1:(15~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