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8月~2011年2月6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评价其疾病诊断率和安全性、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及图像质量.结果 64例受检查患者中,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63例,1例因幽门溃疡、梗阻,内镜下送胶囊入十二指肠失败.胶囊在1~4 d内自然排出,胃内通过时间2~349 min,平均56 min;小肠内检查时间35~497 min,平均295 min.患者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4.6%(47/63).63例患者中,有52例检出病变,阳性率达82.5%(52/63).所得图像较清晰.结论 胶囊内镜安全性好,患者痛苦少,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7—2014年收治的8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与诊治方法。结果 8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肠梗阻、腹部包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恶性肿瘤30例,病理类型以腺癌、恶性间质瘤、淋巴瘤、印戒细胞癌为主;良性肿瘤50例,病理类型依次为良性间质瘤、错构瘤、腺瘤、血管瘤、脂肪瘤。原发性小肠肿瘤多发生于空肠,其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气囊辅助内镜对小肠肿瘤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胶囊内镜、腹部CT和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分别为97.5%、88.2%、68.8%、66.7%,P<0.01)。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应用气囊辅助内镜、胶囊内镜、腹部CT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肠肿瘤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 capsule endoscope ,CE)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行C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症状归类,分析CE对各类症状组检出疾病的阳性率。结果195例完成检查,胶囊内镜回盲瓣通过率为86.6%(169/195),123例发现小肠病变(63.0%),消化道出血组小肠病因检出率80.9%(68/8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其他各组小肠疾病检出率为腹泻组64.7%,腹痛组51.7%,消瘦组50%和腹胀组38.4%。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安全,顺应性好,可用于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系指常规胃肠镜检查、小肠放射学检查尚无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小肠.故又称小肠出血。小肠出血的原因种类繁多,常规胃肠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难以发现小肠病变,小肠出血是消化道检查的难点。胶囊内镜问世,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也为消化道无创性检查带来了新的革命^[1],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很高,患者无痛苦。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2]。现选择2011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5.
胶囊内镜对慢性腹痛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7月慢性腹痛25例、无消化道症状体检20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胶囊内镜均顺利完成检查,全部胶囊在检查结束后排出体外。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慢性腹痛患者中,小肠溃疡3例(12%),小肠息肉3例(12%),十二指肠扭转1例(4%),空肠静脉瘤1例(4%),空肠蛔虫病1例(4%),回肠黏膜糜烂1例(4%)。无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中,小肠息肉2例(10%),回肠黏膜糜烂1例(5%)。小肠疾病在慢性腹痛患者中检出率40%,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1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胃排空时间分别为(40.99±31.38)min和(37.90±24.89)min,到达回盲部时间分别为(220.89±91.64)min和(225.68±80.59)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的诊断中有良好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无绳胶囊内镜检查情况分析,评价胶囊内镜检查在临床上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7例疑小肠疾病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病人或体检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检查无不适感,15例完成小肠检查,2例胶囊分别滞留于食管、胃。7例不明原因胃肠道出血中5例完成小肠检查。均发现了小肠病变。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痛苦、无创、安全的上消化道检查,是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胃肠道出血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993年4月-2010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经小肠镜和(或)手术确诊的55例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25岁,所有患者均为反复或持续出血,34.55%(19/55)慢性中小量出血患者突然出现1次或以上大出血。憩室距回盲瓣中位距离67cm,憩室中位长度3.5cm,87.27%(48/55)憩室为单发。32.73%(18/55)患者的麦克尔憩室存在溃疡,44.74%(17/38)患者有胃黏膜异位,5.26%(2/38)患者有异位胰腺组织,5.26%(2/38)患者合并有间质瘤。对上述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口服小肠钡剂造影或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检查9、9锝同位素扫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及术中肠镜检查等,分别有22.22%(2/9)9、0.91%(20/22)、33.33%(6/18)2、5.00%(2/8)8、2.21%(16/19)、88.89%(8/9)、9.09%(1/11)、100.00%(2/2)的患者明确了麦克尔憩室诊断。口服小肠钡剂造影发现憩室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P<0.001),胶囊内镜检查发现憩室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P<0.01)。87.18%(34/39)的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12.82%(5/39)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并未再复诊。结论中国麦克尔憩室出血多见于青年,确诊前常被诊断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憩室多为单发,距回盲瓣距离多为50~100cm;憩室内异位胃黏膜是导致溃疡、出血的主要原因;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9、9锝同位素扫描和小肠镜检查对诊断麦克尔憩室敏感高;手术切除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中肠镜检查对诊断小肠不明原因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在剖腹探查中,于小肠中段附近作一2~3cm切口,将肠镜插入,进行逐段观察。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查出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成功率为88·2%。病变部位分布于回肠10例,空肠5例。结论术中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分析1979年10月~1995年10月间183例纤维空肠镜检查及小肠粘膜活检结果.完成检查178例,成功率为97.2%;其中,正常空肠粘膜66例,浅表性空肠炎75例,萎缩性空肠炎23例,十二指肠水平部腺癌2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本文就检查的适应症、检查方法、要点以及空肠粘膜活检的意义进行讨论及分析.作者认为:纤维空肠镜检查适用于原因不明之上消化道出血及各种原因空肠上段疾病,其并发症少,配合小肠粘膜活检对于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提出萎缩性空肠炎绒毛高度及炎细胞浸润程度的参考标准.作者认为纤维空肠镜检查、小肠粘膜活检、扫描电镜以及组织化学检查对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腹部平片,16例行钡剂灌肠,18例行钡餐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部分性梗阻32例,双泡征13例,小肠低位梗阻并腹腔积液3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钡剂灌肠显示阑尾位于右上腹10例,右中腹1例,左上腹4例,1例位置正常;与手术中记录的阑尾位置比较,诊断符合率较低(28.6%,4/14).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其近端扩张、梗阻,扩张远端呈鼠尾状改变6例,其中2例显示为完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1例;十二指肠螺旋型下降13例;空肠位于右侧腹9例,位置正常1例.结论:在肠旋转不良影像学检查中,腹部平片能提供肠道气体的异常信息,可作为本病的首诊检查方法;钡剂灌肠虽然可显示阑尾位置异常,但诊断准确性低,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形态,是确诊本病的较好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Malignant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report of 9 cas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URPOSE: Analysis of imaging features of malignant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bowel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METHODS: 9 cases of malignant stromal tumor of the small bowel with histological proof were imaged at US (8 cases), small bowel series (9 cases) and CT scan (3 cases). RESULTS: There were 6 cases of leiomyosarcoma and 3 cases of malignant schwannoma. Tumors involved the jejunum in 3 patients, the ileum in 4 patients, and the duodenum in 2 patients. The ma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was an abdominal mass (8 cases), which appeared heterogeneous and hypoechoic with eccentric lumen at US confirming its GI origin (7 cases). Small bowel series showed a bulky cavitary mass opacified via a thin fistula (7 cases), an ileo-ileal intussusception (1 case) and enlarged duodenal lumen (1 case). CT performed in 3 cases showed an intraperitoneal mass with soft-tissue density. A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I tract was noted in 1 case, and in another case, it showed an 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US guided biopsy performed in 3 cases provided diagnosis in 2 cases (malignant schwannoma, leiomyosarcoma). Tumor growth was exophytic in 8 cases and dumbbell-shaped in 1 case. CONCLUSION: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malignant stromal tumors of the small bowel are similar. It varies with the type of tumor growth and its size. The diagnosis may be suggested based on imaging featur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85例患者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结果胃肠超声造影检出各类胃炎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癌8例,胃间质瘤1例,胃息肉2例,胃下垂4例。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符合率约90%。结论口服速溶型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对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胃镜、X线钡餐造影的互补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MPR及3D-CTA,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单发小肠间质瘤口服2.5%等渗甘露醇的肿瘤表现和造影方法及三维血供表现。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血供、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11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空肠移行部2例。其中高危险度间质瘤5例,中危险度间质瘤3例,低危险度间质瘤2例,极低危险度间质瘤1例。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供血7例。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密切相关3例,血供不明来缘1例。CT发现肿瘤坏死6例(58.5%),侵犯周围结构4例(27%),转移2例(22%)。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6.0cm。未见肠梗阻征象。结论:CT小肠造影及MPR重建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分级有重要价值。小肠3D-CTA对于肿瘤的定性、定位、手术治疗方式的制定均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镜导引下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改进小肠插管技术,提高小肠检查率和小肠病变的发现率。方法:经胃内镜引导把B-D导管置入空肠上部。结果:50例病人插管成功率100%(50/50);满意率98%(49/50);病变阳性率86%(43/50)。结论:胃内镜导引下小肠插管双对比能明显提高小肠检查率和小肠病变发现率,可作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血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跃明  何剑  金中高  吴晓 《放射学实践》2005,20(11):978-98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3D-MS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血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行3D-MSCTA重建。结果:12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回肠者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明显强化,3D-MSCTA均清晰显示了增粗的肿瘤供血血管。结论:小肠间质瘤为富血供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黑腔MR胃肠水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38例患者(上消化道17例、结肠21例)采用低张力、口服或灌注水作为胃肠对比剂,作MR黑腔水成像.适应证:内窥镜或其它影像检查后需进一步诊断者;内窥镜检查不能完成者(失败).MR扫描用多方位采集,屏气T1WI平扫及增强,依需要加作FSE T2WI.结果:38例患者检查均达到诊断要求,其中除4例阴性外,胃癌7例,胃间质瘤3例,十二指肠癌4例,结肠癌9例,炎性胃肠病5例(过敏性肠病、炎性肠病),阑尾周围脓肿2例,回盲部淋巴肉瘤、大网膜间质瘤、胃周转移瘤(源于胰腺)、胃曼内特尔氏病各1例.结论:黑腔MR水成像作为无创性常规检查,用于胃肠病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十二指肠梗阻的X线资料,每例均行腹部直立位片检查,其中28例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检查,36例行钡剂或泛影葡胺灌肠辅助检查。结果腹部直立片见“单泡征”9例,“双泡征”29例,“三泡征”6例,阶梯状多个短小气液平8例。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14例,不完全梗阻13例,其中显示空肠位置异常8例。结肠造影检查显示回盲部位置异常30例,伴细小结肠10例。52例中,肠旋转不良34例,十二指肠闭锁9例,十二指肠狭窄4例,环状胰腺5例。结论结合临床病史及腹部直立位片可对十二指肠梗阻做出诊断,鉴别诊断需做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和灌肠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如何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水平,对我院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34例,确诊率为53.1%;误诊30例,误诊率为40.9%。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22例,恶性42例,良恶性比为1:1.9。良性肿瘤以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及胆管瘤多见,恶性肿瘤以腺癌、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多见。良性多位于空回肠,恶性腺癌多位于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和肉瘤多位于空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