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更好的护理患者,分享护理经验,共同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方法:分析2009-07~2012-08做全脑血管造影术3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分析病例资料,总结经验。结论:通过对34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并消除并发症的发生,除2例尿潴留,1例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痉挛以外,全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2.
视力模糊、双目失明是脑血管造影后并发症中非常少见的一种,又称为皮质盲,发生率为0.3%~4%,多发生在造影术后24h内,一般最长72h视力恢复正常,2005—07至2010—06我科进行脑血管造影1280例,其中4例发生皮质盲,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视力均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血管介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检查及治疗中,全脑血管造影术(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后的管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3月-2005年12月,我科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1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随着B超、CT及磁共振等无创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不少婴幼儿的疾病得到明确诊断,但仍有不少复杂性先心病、脑血管畸形的患儿仍需经心、脑血管造影术以明确诊断及冶疗。我所自1988年6月至1996年6月间进行该类检查或治疗319例,现仅将麻醉术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病例男性,7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麻木15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2年,入院拟诊为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术时先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因血管扭曲穿刺未能成功,后行左侧股动脉穿刺手术获得成功。术后第2d患者下床解大便时,突感右侧大腿穿刺处疼痛、肿胀,伴头晕、恶心。发现后置患者于床上,局部检查见: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远端肿胀明显,压痛,肿块表面能扪及膨胀性搏动,听诊有收缩期震颤和杂音。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为“假性动脉瘤”。经积极抢救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致桡动脉闭塞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相对来说比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出现血栓并发症的机率要大,这与桡动脉的管腔比股动脉管腔细,血管内膜易受损伤有关。现就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出现桡动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31岁,因反复发作性,胸痛5个月加重10h入院。患者缘于2000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有心前区隐痛不适,持续约10h,休息后缓解。每次发作无心前区压榨感,无大汗淋漓,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4~5支/日。体格检查:血压130/84mmHg,皮肤粘膜无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未…  相似文献   

8.
刘榆  杨正辉  廖艳  庞恋花 《西南军医》2009,11(4):801-80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技术。它是神经科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某些神经科疾病的诊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我科开展了此项新技术,观察和护理好病人对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评价脑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29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MRI和3DTOFMRA检查,应用1.0T超导MR系统,扫层远端预置饱和带3DFISP序列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后处理技术。13例同时行脑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快速摄片(3~4帧/秒);结果:MRA对脑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和83.3%,结合MRI,其特异性提高到100%。较准确地显示了直径3~15mm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3mm以下或15mm以上动脉瘤显示欠佳,主要由于其分辨率较低或瘤内血栓或涡流形成等所致;结论:3DTOFMRA对脑动脉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1.5)min,B组为(3.81±2.5)min,C组为(3.69±1.7)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2.1)h,B组为(23.6±23)h,C组为(7.5±1.6)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最少。结论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刘瑶  经纯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12-1712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选择性的全脑血管造影,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经股动脉插管注入造影剂,观察全脑血管的走形、有无移位、闭塞或形态异常等,对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范围、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及介入治疗、搭桥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2年8月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8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术。对照组给予脑血管造影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紧张情绪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穿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脑血管痉挛等。结果观察组紧张情绪分级中0级和1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性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手术进行和减少并发症,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性颈动脉损伤和脑血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放射性颞叶坏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鼻咽癌放射性颞叶坏死(temporal lobe necrosis,TLN)的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形成情况,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s)、颈内动脉(ICAs)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与33例放疗后无TLN的患者和29例健康者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IMT、斑块出现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放射治疗后患者颈内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MCAs、ICAs的血流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24、8.221,P < 0.05;χ2=17.886,P < 0.05;t=14.367、10.112,P < 0.05),IMT与放疗后时限呈正相关(r=0.368,P=0.049),IMT、斑块发生率与放疗剂量、疗程和病理分期可能有一定相关性(χ2=-17.635、12.006、-3.125,P < 0.05)。与无放射性TLN的患者相比,TLN患者平均IMT明显增厚(t=10.208,P < 0.05)。TLN患者的斑块比无TLN者更常见(χ2=13.118,P < 0.05),ICAs和MCAs的血流速度较快(t=5.011、5.035,P < 0.05)。在单侧TLN患者中,患侧与健侧的MCAs血流速度明显不同(t=18.362,P < 0.05)。结论 与健康者比较,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IMT增厚、斑块形成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较常见,特别是合并TLN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垂体瘤术后脑盐耗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二例垂体腺瘤术后并发脑盐耗综合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并发脑盐耗综合征,经及时确诊积极治疗治愈。结论 侵犯下丘脑的垂体腺瘤全切除后较易出现脑性盐耗综合征,易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及尿崩症相混淆。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均不相同,因此认真分析病例,明确诊断,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脑血管造影术辅助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脑血管造影术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检查中均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组在检查前15~20min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mg,对照组检查前推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检查开始时、检查进行20min及检查结束时Ramsay评分,检查后2、4、8、12、24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丙泊酚用量,检查前1天及检查后第2天检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两组各时间节点Ramsay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检查后2、4、8、12h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丙泊酚用量显著或非常显著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检查前1天及检查后第2天PLT、PT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全脑血管造影术麻醉能起到良好的辅助镇痛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其技术要点、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证、禁忌证.方法 对52例不适合经股动脉途径造影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桡动脉组),统计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进行的83例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股动脉组)结果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桡动脉组分别为96.2%(50/52)、94.2%(49/52)、9.6%(5/52),股动脉组分别为100%(83/83)、95.2%(79/83)、8.4%(7/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均为0.000,P值均>0.05).桡动脉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淤血2例,无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在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将2019年的98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1例。两组患者均运用常规术后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3 d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即刻、6 h、12 h、24 h和术后第3天的舒适度得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不同时间点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见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合并脑血管意外.将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应引起重视。我们于1999-2009年共收治妊高征患者998例,其中重度妊高征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29例,发病率为2.9%,现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