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通过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显色基质法对6种中药注射液的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探讨中药注射液检测过程中常见的干扰问题。方法:采用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显色基质法,对不同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进行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发现,用特异性显色基质法能有效的消除某些中药注射液,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对检测的干扰。结论:在检测中药注射液内毒素含量时,用特异性鲎试剂代替非特异性鲎试剂为一种有效的干扰因素的祛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大蒜注射液对鲎试剂的干扰作用,探讨以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取代热原检查法检测大蒜注射液的可行性。方法:本试验采用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动态浊度法,用EDS-99细菌内毒素测定仪对大蒜注射液进行了抑制增强试验。结果:样品经1∶20倍稀释,平均回收率在50%~200%范围内,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logT=2.8247-0.32525logC,r=-0.99875,表明样品溶液对TAL试剂反应无干扰作用。结论:凝胶法检测大蒜注射液,干扰作用较大。采用动态浊度法进行定量检测,干扰因素小,可以作为日常检测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介绍我国应用动态浊度法(KTA)检测中药注射剂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情况,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为基础,对KTA检测中药注射剂细菌内毒素分别进行介绍。结果:全国应用KTA检测中药细菌内毒素共有19个品种,发表论文19篇,其中2002年发展较快,达10个品种,论文10篇。结论:必须加快中药注射剂KTA测定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步伐和论证工作,使有更多中药品种由热原检查法改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相似文献
4.
动态浊度法测定中药注射剂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系统介绍我国应用KTA检测中药注射剂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情况 ,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等文献资料 ,对KTA检测中药注射剂细菌内毒素的情况加以介绍。结果 :全国应用KTA检测中药细菌内毒素共有 9个品种 ,发表论文 9篇。结论 :必须加快中药注射剂KTA测定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步伐和论证工作 ,使更多中药品种由热原检查法改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相似文献
5.
凝胶法检测2种中药注射液中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特异性及非特异性鲎试剂法对鱼腥草注射液及清开灵注射液的内毒素含量的检测,探讨特异性鲎试剂法检测中药注射剂中内毒素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鲎试剂,对不同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检测。结果: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的鲎试剂均可检测鱼腥草注射液,其无干扰的最小稀释倍数完全一致;用特异性鲎试剂可以检测清开灵注射液,而用非特异性鲎试剂不能检测。结论:在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内毒素含量时,用特异性鲎试剂代替非特异性鲎试剂进行检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特异性鲎试剂检测当归注射液细菌内毒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当归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使用两种鲎试剂对当归注射液进行抑制增强试验,对14批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与家兔热原质对照检查。结果:样品稀释4倍对灵敏度λ=0.5EU/ml的特异性鲎试剂没有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与家兔热原质试验结果相符合。结论:用特异性鲎 试剂检测当归注 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动态浊度法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定量干扰实验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稀释5倍和10倍时有干扰作用。而稀释20倍和40倍时则无干扰作用。结论: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葛根素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Ⅱ部)附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动态浊度法。结果:葛根素注射液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法检测无干扰因素影响,内毒素回收率在50%~20%范围内。结论:使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葛根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可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法代替家兔热原检查法。 相似文献
11.
中药类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利用鲎试验法检测中药类药品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水平较高 ,但是也有不足。由于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和其本身的特点 ,造成了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 ,对鲎试验法的影响也多 ,研究表明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对鲎试验法都有干扰 ,尤其是不同的生产条件和不同的生产工艺 ,使得同一种药品的不同生产厂家 ,甚至不同批号间 ,对鲎试验法的干扰都有不同。同一药品品种在不同实验室或不同的生产条件及对药品质量控制情况的不同 ,用鲎试验法检测的结果存在差异 ,我国的科研院所 ,医药院校很少涉足该方面的研究 ,使研究水平不高 ,实验条件参差不齐 ,也是导致试验结果有差异的因素之一。建议我国鲎试验法的研究 ,应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实验操作规程 ,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评价体系 ,并且要有多部门参与。 相似文献
12.
略谈去除中药静脉注射剂中热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除中药静脉注射剂中的热原。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热原的来源及中药静脉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热原产生的途径。结合实际工作的情况。通过对原药材提取液的处理,生产过程的处理,容器和安瓿的处理,达到了中药静脉注射剂能顺利通过“鲎试验法”的检测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对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稀释液进行干扰预实验、干扰实验定量检测。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在32倍稀释时无干扰作用。因此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准确,在实际应用中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含量,观察其与过敏反应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提高过敏反应实验预测的准确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多种中药注射剂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PCA)实验和类过敏反应研究,用ELISA 法对致敏动物血清进行血清IgE 水平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SHL)、清开灵注射液(QKL)、鱼腥草注射液(YXC)、血塞通注射液(XST)、葛根素注射液(GGS)、穿琥宁注射液(CHN)的PCA 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刺五加注射液(CWJ)的PCA 实验结果为阳性。SHL、QKL、YXC、XST、GGS、CHN、CWJ 注射液组血清总IgE 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SHL、QKL、YXC、XST、GGS、CHN、CWJ 注射液均引起了豚鼠的类过敏症状。结论:SHL、QKL、YXC、XST、GGS、CHN、CWJ 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其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血清IgE 抗体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尝试利用不同信号检测方法研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号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号预警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PHP和MYSQL等计算机技术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数据库,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值比(PRR)、Chi-square、Yule's Q、序贯概率比检验(SPRT)、贝叶斯判别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模型(BCPNN)等6种不同信号检测方法作定量信号检测,并提取分析其中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号.结果 101735条病例数据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组合8197对,各方法对中药不良反应信号都有较高的检出率;检出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号值得关注.结论 各种不同信号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不同,但都可以作为中药不良反应信号检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超滤法去除生脉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超滤技术应用于去除生脉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可行性,为该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不同材质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对生脉药液中间体进行超滤,利用HPLC和动态浊度法分别检测超滤前后药液中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及五味子醇甲)和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变化,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30 min,0~10%A;30~40 min,10%~23%A;40~50 min,23%A;50~85 min,23%~60%A;85~95 min,60%~100%A),检测波长203 nm,优选生脉注射液的超滤工艺. 结果: 经不同孔径、材质的超滤膜超滤后,生脉药液中间体各有效成分的透过率存在明显差异;100 kDa复合材质超滤膜对各有效成分的透过率均>99%,对细菌内毒素去除率达97.79%,明显优于相同孔径的聚醚砜超滤膜. 结论: 使用100 kDa复合材质超滤膜超滤生脉注射液的适用性良好,超滤技术在保证有效成分透过率的同时可有效去除细菌内毒素,为生脉注射液制备工艺的改进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药注射剂在老年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3096例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ADR的主要表现、转归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ADR占中药注射剂ADR总体的31.4%;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老年人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35%,其次是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25%,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占13.3%;活血类的中药注射剂引起老年人ADR例次最多,占46.8%,其次是清热类注射剂占23.3%和补益类注射剂占14.9%;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占10.3%.因此,对老年患者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