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脾、肾失调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所致不孕的关系。方法:搜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本研究认为,从中医理论角度思考,PCOS胰岛素抵抗主要是肝、脾、肾功能失调后导致痰湿、瘀血阻滞胞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为不孕。益肾、健脾、疏肝的中医药治疗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通过此方法,利用中医药治疗PCOS、治疗IR,可取得相应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常以月经失调、不孕、肥胖、多毛为临床表现,中医多归属于月经后期、不孕、闭经等疾病范畴。陈莹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从肝脾肾论治,注重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经候如常。  相似文献   

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发病率高,且易造成月经紊乱及不孕。有学者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西医主要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异常等方面阐述其病理机制,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干预、手术等方式;中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多与肾、肝、脾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相关,治疗方面以除湿等为主,治疗效果较好。中医、西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各有其优势,二者结合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导致月经紊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或继发性闭经,常伴有肥胖、多毛及痤疮等。PCOS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等范畴。PCOS的月经失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笔者从肝脾肾三脏论治获得良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作为代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至今仍无法明确.西医认为,其发生发展主要与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及慢性炎症密切相关;中医学则认为,其发生发展主要是因肾、肝、脾三脏及冲任二脉功能失调所致.西医治疗PCOS主要是采用胰岛素增敏剂、避孕药等药...  相似文献   

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影响着6%-7%的育龄女性。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月经稀发、闭经)、不孕多毛、肥胖、卵巢多囊样改变,并伴有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日益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作君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与气血水火关系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与肾、肝、脾关系密切。治疗上,从肾调水火,育卵促排;从肝脾调气血,养膜助孕。在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症治疗上,以活化清疏为总则,认为活即理血,化即治水,清即平火,疏即调气,将利湿祛浊、滋阴清热、疏肝行气、益气活血、温阳化痰等治法综合应用于合并症治疗中。并结合临床验案对吴作君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黎志远主任医师从肝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形成虽与肾、肝、脾诸脏功能失调有关,但其主要发病机理与肝藏血和疏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临床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常谨守肝藏血和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的病机,灵活辨证,做到把握重点,又兼顾其他。  相似文献   

9.
多囊卵巢综合征为妇科常见生殖内分泌疾病,西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有性腺轴功能紊乱、糖脂代谢异常等表现,治疗以降低雄激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并配合行为干预。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脏腑失调、气血不合相关; 其中脏腑功能失调以肝脾失司为要点,气血不合以肝郁气滞血瘀、脾虚气塞湿阻为关键。结合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肝脾生理功能特征,可认为脾失健运、肝木失司、气血不和、五脏失养为其发病之本; 痰湿、气滞、血瘀、郁火为其发病之标; 病程日久可牵连及肾,致精气不盛、天癸乏源。肝脾功能失常可产生一系列证候,其中痰湿阻滞证、肝郁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较为常见; 治疗以健脾疏肝、活血理气、化痰祛湿、清泻肝火为主要治法,并兼顾益肾填精、滋阴宁心等治法并配合相应药物。  相似文献   

1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症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症等范畴,目前普遍认为其病因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调,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相关。心主血脉,与肾、肝、脾、肺在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或心与肾、肝、脾、肺的功能关系失调,均可引发PCOS性不孕症。因此,心与PCOS性不孕症的发病具有相关性,从宁心安神、交通心肾等方面论治PCOS性不孕症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肥胖的相关性,并从高雄激素、胰岛素抵抗、瘦素及月经异常等方面概述了肥胖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同时对肥胖型PCOS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以及中医药、针灸治疗的进展概况作了简要介绍和探讨,认为该类患者多为痰湿体质,肾(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中医治疗宜以补肾健脾、化痰祛湿为基本治则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针灸、联合治疗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中医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月经失调、肥胖等临床表现,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及T、LH、LH/FSH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卵巢多囊样改变、痤疮、肥胖、不孕等。中医将其归为"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范畴。文章立足于中医饮食失宜理论,分别从饮食伤脾、饮食伤脾及肝、饮食伤脾及肾和饮食偏嗜体质等方面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机形成(脾虚失运,肝失疏泄,天癸乏源,痰瘀内生)、中医证候分型表现以及相应论治等,并提出依量择食,依质择食等食养原则,为中医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更完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总结王萍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导师王萍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主要由肾、肝、脾三脏脏腑功能失调,肾虚为本病发病之根本,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水亏虚,水不涵木则肝失濡养,肝气郁结,气滞胞脉或气滞血瘀阻滞胞脉,排卵不畅,则卵巢呈多囊样改变。  相似文献   

15.
姚石安 《中医杂志》2002,43(8):633-634
答: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缺乏正常反应,其敏感性或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在胰岛素拮抗状态下,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以代偿糖代谢紊乱称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伴月经失调患者的病因与胰岛素受体水平及受体后缺陷有关。在诊断方面,临床观察到有排卵的肥胖妇女血雄激素正常、胰岛素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肥胖妇女血雄激素、胰岛素均升高,肥胖者血雄激素、胰岛素较非肥胖者显著升高,提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症与高胰岛素血症的  相似文献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由于月经调节机制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首先于1935年由Stein和Leventhal描述。临床表现为闭经、月经稀发或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不孕、多毛和肥胖。伴有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是常见的妇科病之一。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密切相关。现将近十五年来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多起因、临床表现具有多态性的女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以不孕和月经失调就诊,以月经稀发或无排卵、多毛、痤疮、肥胖、B超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等为临床特征。大多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超重或肥胖,同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根据中医理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  相似文献   

18.
王婷  赵志梅  周瑶  胡祖贤  夏天  闫平 《天津中医药》2017,34(12):860-864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是后天获得并影响人体自身平衡的重要"器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目前研究认为小檗碱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以治疗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小檗碱可以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文章就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小檗碱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从胰岛素抵抗(IR)、雄激素水平升高、月经失调、排卵障碍等方面探讨肥胖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并从现代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3个方面阐述了对肥胖型PCOS的治疗。阐明了肥胖型PCOS的中医病机多为脾肾亏虚,痰湿阻滞,治宜健脾补肾,化痰祛湿,并阐述了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PPAR-γ的相关性。方法:对20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检测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PPAR-γ。结果:代谢综合征基本证素为湿,痰,气滞,血瘀;肾,肝,脾;阴虚,气虚,阳虚,津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素脾、肝、肾、湿、痰呈相关性,而PPAR与中医证素脾、肝、肾,阴虚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病位证素与脾、肝、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