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2.
一、适用范围阴阳学说与矛盾法则同具有对立统一的内核,但二者的适用范围有很大的差异。阴阳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多种事物对立统一现象的概括和特定的表达方式。《内经》以之为“天地之道”,将阴阳的变化作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从而对矛盾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朴素认识。在医学领域中,阴阳学说与祖国医学理论密切结合,综合分析了天地四时及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变化关系,对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有其实用意义。但是,矛盾规律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阴阳毕竟不能等同于矛盾。因  相似文献   

3.
中医儿科在基础理论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说。既“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两种学说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纯阳学说”首先在“纯阳”的提法上就有违于祖国医学的阴阳观。祖国医学认为阴阳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互根,相互为用。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稚阴稚阳学说”则忽略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肌体修复力  相似文献   

4.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精成脑髓生,系女子胞,为作强之官,其充在骨,开窍于耳,主水液,温煦脏腑。肾之盛衰与人之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有着密切关系。肾含阴阳二气,二者必须对立统一,相互平衡,故称“水火相济”。肾阴不足可使肾阳偏亢,肾阳衰微能致阴霾弥漫,阴阳俱虚便失却依存。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笔者谈点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 1 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实施中医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中医护理是根据疾病证候的阴阳盛衰情况,结合药物阴阳属性,达到调整阴阳,康复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朝医体质学的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朝医学把周易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朝医的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关于顺从阴阳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多论述。在《素问》中说得更具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  相似文献   

8.
一、阴阳五行学说解: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因为这两种学说都属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也都是运用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思想对自然界一切事物认识上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以至发生、成长、衰退、消亡都是由阴阳具有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消长、转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清楚的表明阴与阳两者,既矛盾,又互根,所以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学说普遍运用于祖国医学理论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相似文献   

9.
阴阳与“阴阳之气”说,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自《内经》而后,学者对其认识渐趋模糊,尤其自金元以来,言人人殊。本文一以《内经》为依据,时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哲理阴阳与医理阴阳;医理阴阳与“阴阳之气”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正本清源的阐述。这对正确继承与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蒙医基础理论中的认识论特点可概括为: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是蒙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和思想方法。阴阳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涵义。阴阳斗争性的朴素辩证思想。阴阳学说近似地把握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间的矛盾制约关系,为蒙医学整体把握人体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是蒙医学能走在其他传统医学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三、阴阳理论在祖国医学中的运用(1)阴阳的升降这是从阴阳概念推衍出来以讨论上下升降之道,并由此而联系到寒热清浊的关系,以论断人的生理作用和病理机制等问题,也是阴阳学说在医学中运用的一个方面.可分为正常(生理的)和反常(病理的)二种情况:①正常情况:从自然界的现象来讲,天为阳,地为阴;上而升者为阳,下而降者为阴.古人以地气上升于天、在天之云密集下降而成雨的普通常识,说明了阴阳升降的常道,同时也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贯穿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也指导着临床实践,不论在生理、病理、药理、配方遣药等方面,都广泛应用这一相反相成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临证中把阴阳、寒热、补泻、柔刚、动静、升降、浮沉、散敛、开阖等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使病人体内阴阳趋于平衡,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桂明  蔡妙珊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21-1822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贯穿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也指导着临床实践,不论在生理、病理、药理、配方遣药等方面,都广泛应用这一相反相成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临证中把阴阳、寒热、补泻、柔刚、动静、升降、浮沉、散敛、开阖等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使病人体内阴阳趋于平衡,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1]>.<内经·灵枢>中"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伟大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人类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一部较为完整的对后世医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诞生了。其中,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阴阳学说”从此成为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在论述“阴阳学说”的重要性时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可见,真正认识其“阴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衰老理论与抗衰老理论和实践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学派林立 ,立论甚丰 ,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抗衰老的原则 ,包括医药抗衰延年与修身养性两个方面。1 中医抗衰老的方法及其应用1.1 阴阳平衡法阴阳平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之纲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认为人的生、长、衰、亡是由体内阴阳的变化所决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说明人体内阴阳失衡导致早衰甚至消亡。故只有协调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保持体内阴平阳秘 ,调节人体内环境 ,…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自序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始终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郑氏在临床应用中以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认为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并且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  相似文献   

18.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自然界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属性[1]。运用阴阳学说可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阐释人的生、长、壮、  相似文献   

19.
“通”论     
祖国医学整个理论体系中都贯穿了一个通字,通与不通是健康与疾病的交点,也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着眼点。因此对“通”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阴阳五行与通 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正如张景岳所说,“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学者当究心焉。”历代学者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20.
阴阳和六经学说都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并且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人身如一小天地,不外阴阳,因而伤寒六经辨证首先以阴阳为纲。凡病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阴阳,也离不开六经,阴阳六经是密切相关的。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